深圳:从走出去到多领域深度合作
6月份,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率代表团,应印度外交部、泰国政府、马来西亚执政的希望联盟邀请,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访问。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多来,广东在“一带一路”省市参与度指数排名中居全国首位,而深圳也从最初的“深企走出去”,演变成带动外贸增长、人文交流、交通互联、司法合作、模式复制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在“贸易门户城市”广州和“超级联系人”香港之间,深圳扮演了另一种“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角色。
港口、航线、铁路发展迅速,实现“一带一路”的“硬联通”
夹在“贸易门户城市”广州和“超级联系人”香港,这两个拥有先天条件的城市之间,深圳在“一带一路”合作上还会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就说,服务“一带一路”深圳有六大优势,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经济金融中心、第一贸易大市、消费品生产中心、亚太航运枢纽、中西方文化交汇地。
在非洲的加纳,深圳能源投资的天然气电厂一期、二期工程陆续投入运营发电,保障当地电力供应稳定;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州斯莫列维奇区,招商局集团从2015年开始,成为了中白工业园的中方股东之一……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找深圳标志不是一件难事,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深圳企业就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到周边国家和城市的建设中去,早在2006年深圳能源就来到了加纳,更不要说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走出去”的深企。
而走出去的合作互动,首先就要有硬联通的支持。深圳港在上世纪90年代开港以来,始终保持快速发展。2003年,深圳港用十年时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并一举跻身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2013年开始,深圳港以2327.8万箱首次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
除了港口货运,还有国际航线。深圳机场通过开辟洲际远程航线,促进与阿联酋、新西兰、俄罗斯、奥地利、南非、意大利等已同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国家的联系,加强经贸、旅游、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交流。随着今年5月30日“深圳-罗马”航线开通,深圳机场国际客运航线与已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16个国家、31个城市实现通航。
从港口到航班,深圳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构建全球枢纽港的同时,也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4小时航空圈”和连通全球主要城市的“12小时航空圈”。再加上越来越多的铁路规划,连接内陆城市贸易往来,深圳在枢纽城市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商事法庭到音乐季,打造“一带一路”的“软联通”
与“硬联通”相对的,还有“软联通”。每年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更能通过贸易往来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除了广交会,每年的高交会、金博会、物博会等国家级国际展会上,也是深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良好互动机会。除此以外,国际商事法庭在深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连续三年上演等,都是旨在实现“软联通”。
去年6月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在深圳揭牌,成为我国设立的首个专门的国际商事法庭,受理当事人之间的跨境商事纠纷案件。通过争取国际商事法庭的设立,可以看出深圳对自己的定位,是与国际化、营商环境、“一带一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不光是司法上的衔接,还有文化上的交流。每年3、4月份,都是“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在深圳上演的时间,今年已经是第三届。
通过艺术的媒介,实现文化的互动,再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司法体系的对接,让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了解深圳、走进深圳。至此,深圳完成了从“深企走出去”到城市全方位合作的“软联通”过程,而未来在打造“软联通”上相信深圳还将拿出更多想法。
看好合作红利,频频向“中东硅谷”以色列“借脑”
加强联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共赢。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投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跨境资本增速远高于其他区域,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外资流入地,深圳也是看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红利。
在这其中,一些国家的优势正好能补齐深圳的短板。以色列有“中东硅谷”的美誉,近年来深圳和以色列的交往频繁,合作项目往往是向以色列“借脑”,寻求高等教育、科技研发上的合作。
今年5月4日至7日,深圳市长陈如桂还特地率深圳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5月5日上午陈如桂会见了特拉维夫大学校长约瑟夫·克拉夫特,共同见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下午陈如桂又与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佩雷兹·拉维进行了会谈,达成推动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深圳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高新企业印度办厂,揭示新一轮全球化分工变迁
同样是合作,另一种模式则是输出,输出合作项目、深圳企业,甚至是特区经验。
今年3月份,深企华星光电投资15.3亿元在印度建模组厂,由此迈出全球化的第一步。TC L集团高级副总裁、华星光电CEO金旴植表示,华星光电非常重视印度市场,希望能够借由此次契机与合作伙伴打造全球产业链,提升上下游企业海外经营水平。
无独有偶,深圳市属国企赛格集团下属企业深圳深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开始进入印度市场,十几年时间过去,已经在当地拥有了高市场认可度。
为什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青睐印度?实际上不只是深圳,目前,印度被更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产业巨头看好,有业界人士指出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彩电市场和第二大手机市场,这也让众多知名品牌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
从经济学发展规律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将完成新一轮洗牌。上一轮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全球化分工中扮演生产基地的国家是中国,而在这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印度被业界普遍看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同样,印度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把深圳列为了自己的目标。2016年印度经济学家阿尔温德·帕纳格里亚,就曾在印度《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模式是印度实现经济转型的启蒙和榜样,为印度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
焦点
深圳如何进一步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
目前来看,深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已经逐渐步入全方位阶段,走出去和走进来的互动频繁,结果上也是资源互补、各取所需。而深圳如何进一步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则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深,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将会更加自由,同时对于生产要素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各国对于利益分配也会更加关注,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也会引发多方竞争。深圳一方面要警惕国内产业过快对外转移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竞合关系也将崭露头角,需要拿出应对措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研究中心规划师樊德良、徐培祎就指出,在当今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倡导的包容性全球化影响力不断凸显。基于深圳样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全球城市要走得远———依托“一带一路”深度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提高全球城市地位,在更大空间范围和更多功能领域深度推进“离岸全球化”。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加强与沿线城市的合作,提高自己全球城市的视野,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经济走廊和交通线路,深度嵌入全球城市网络。另外,樊德良、徐培祎还指出,建议加强北部湾、滇中南、成渝等内陆开放高地及喀什、霍尔果斯等沿边开放节点的联系与合作,输入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加速国际、国内优质资源流通,构建双向开放枢纽,推动海陆联动发展,增强深圳在内陆开放扇面的参与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