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走出去”会引起浙江产业空心化?你想多了!
经过四十年发展,浙江企业已经深度嵌入了国际产业链。近十年,为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浙江企业已经在逐步探索海外产业布局,并以绿地投资和海外并购为主要方式,开启了“走出去”的新篇章。
近期,受国内成本上升等多因素交叉影响,部分制造业产业谋求“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据三季度对我省部分外贸企业调查显示,有3%的企业已经在省外或国外投资设厂,4.5%的企业正在谋划“走出去”,且主要转移方向为东南亚。
对部分地区的调研也显示:一些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群正面临外迁的风险,一些行业的企业家集体出海考察,加快对海外布局的研究。
其实,浙江企业的海外布局一直在推进,当下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当然,当前这波“走出去”也有值得关注的新特点。比如,主要群体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海外布局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转移方向多是在东南亚开展绿地投资,部分企业在客户要求下转移速度加快” 。
“面对突然加速的“走出去”,“产业空心化”担忧也随之而起——这波“走出去”会不会形成跟风效应,进而带动浙江企业集体出海?会不会导致浙江产业空心化?政府应如何看待和引导这波产业转移?”
资料显示:日本制造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产业转移。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没有造成日本制造业的空心化,反而促成了日本产业在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进步。
日本产业转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制造业压力较大的时候,首先受到冲击的是竞争力相对较薄弱的中小企业,海外布局可以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式,而产业转移避免空心化的核心关键仍是腾笼换鸟、产业升级。
浙江的外向型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敏锐性强、灵活性大。浙江企业的“走出去”,既是企业对市场的判断,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调整。一次成功的“走出去”,不仅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本地市场,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原料、制造环节和物流环节,更能帮助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提升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这波“走出去”的主力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存在不足、获取专业中介资源的能力有限,“走出去”风险也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对企业“走出去”提供精准引导,既是帮助企业平稳发展的需要,也是浙江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
结合浙江实践和国际经验,对“走出去”的引导可以包括:
1、从政府和非政府两手出发,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更多需要的支持。充分利用商协会、所在国当地华人商会、咨询机构等作用,充分发挥浙江在海外已布局的境外工业园产业集聚优势,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基础信息、风险防控等各类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中小企业“走”得“稳”。
2、鼓励企业以开拓当地市场为主要目的,进行资源配置。如把产业链最后组装环节迁到当地市场,同时把核心产业、研发、销售等环节留在现有生产基地,通过研发等环节建立国际产业基地和国内总部的链接,进行有效国际分工。
3、鼓励将转移产业腾出的空间更多用于产业升级。利用国内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更多将企业发展聚焦在国内的技术升级,特别是细分领域的专业发展,以产业转移带动“腾笼换鸟”、产业升级。
4、通过企业“走出去”带动浙江标准、浙江品牌的“走出去”,如加强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参与细分行业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提升浙江制造在国际上的整体实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