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姆巴莱工业园:“一带一路”在东非的践行

发布日期:2020-08-21 09:11:32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作者:杨静 陈燕
我国需要压减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基础材料类,而这些恰恰是非洲国家所稀缺的,双方在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力电子、医药化工等领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我这个人,就喜欢挑战不一样的事情。”在乌干达拥有两座工业园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董事长张志刚说。

在非洲创业20年,张志刚从国企员工华丽转身为非洲的 “箱包大王”,从酒店餐饮旅游、生产制造、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机械商贸、安保服务行业的董事长,到如今成为乌干达第三大城市的姆巴莱城市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董事长,他已然走过了一条坚实的 “一带一路”探索和实践之路。

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发展中乌姆巴莱工业园


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董事长张志刚

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从理念到现实,从倡议到共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各有关国家积极响应,政策协调不断加强,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经贸与产业合作稳步推进,民间往来更加密切,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当下的非洲正处于全球经济新兴趋势的核心地位,基础设施短板、行业需求缺口巨大。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也产生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这恰好可以弥补非洲的短板。我国需要压减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基础材料类,而这些恰恰是非洲国家所稀缺的,双方在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力电子、医药化工等领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作为在非洲创业的先驱,张志刚积极践行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他多次在河北、山东、湖南、浙江、广东等调研考察,洽谈合作,想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实实在在多做些事情。他积极响应中乌两国政府号召,在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议下,经乌干达财政部批准,天唐集团投建了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该工业园为乌干达国家级工业园。同时,该工业园也作为河北省重点扶持境外产业园和 “一带一路”峰会签约项目,致力于为国内企业服务,使这些产业焕发第二次青春。

中乌姆巴莱工业园2.51平方公里,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计划5年内开发完成。其中一期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二期规划占地0.7平方公里,三期规划占地0.8平方公里。园区完全按照现代化工业园的高标准打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建有一般工业区、自贸区、保税库、会展中心、仓储基地及配套的商业生活设施。园区建成后计划吸引入驻企业60家,总投资6亿美元,可为乌干达创造15000个就业岗位。

园区自成立以来就得到了中乌两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多次参观访问园区,并且特派军队、警察和保安联合治安、昼夜巡逻确保入园企业人身财产安全。

园区的 “一站式”服务为所有入驻园区的企业保驾护航,确保企业从注册、商检、签证、海关、 税务、物流、融资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少走弯路,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园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各行各业想要产业转移的精英,张志刚将自己闯荡非洲多年的经验分享给每一位遇到困难的企业家们,还为每一位想要入园的企业家提供乌干达国家土地和全国最优的免税政策,确保企业的低风险投资,保障项目的高收益。凡是入园企业均可获得由国家土地部颁发并过户到自身名下的地契,拥有抵押融资的权力。

园区除了诸多优惠政策,张志刚在园区选址上也高瞻远瞩。园区选址乌干达第三大城市姆巴莱。乌干达90%的货物进出口依赖肯尼亚蒙巴萨港,而中乌姆巴莱工业园位于乌干达与肯尼亚边境,是乌干达通往出海口的内陆运输必经之处。园区周围有东非标轨铁路和3条分别通往肯尼亚、南苏丹、卢旺达与刚果金的国家级公路,产品可辐射周边2亿人口的市场。

从园区规划到园区建设再到园区招商,张志刚始终亲自参与。他说:“我们要规划一个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生活用品、服装纺织、电力电子和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导,利用乌干达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出口免税政策,立足面向2亿人口的东非共同体市场,输出中国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集加工、制造、进出口、海外仓、投资服务及管理、商务咨询于一体化的综合性、国际化新型工业园。”

园区发展至今仅2年多,便已经拥有12家企业入园,涉及灯具制造、日化产品、电缆生产、服装生产、海绵生产等多个行业,已经投产的4家企业均取得了不错收益。同时,还和20余家企业签订了园区入驻意向书。

非洲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


2020年3月19日,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为中乌姆巴莱工业园正式启动剪彩

2008年,张志刚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金甲的高速公路旁买下40英亩土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满眼望去,杂草丛生,如今已成为年产值上亿美元的天唐工业园。

2000年,祖籍石家庄平山县的张志刚放弃了自己在国内创办的工厂,开始勇闯非洲,这一路走来,他吃了很多苦,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这片被人遗忘的非洲大陆,前景广阔。

非洲的第一站,张志刚选择了坦桑尼亚,他从自己熟悉的箱包、地板砖等起家,做起了贸易生意。至2008年,他的箱包产品已经占据了当地70%的市场。他也因此被人称为 “箱包大王”。站稳脚跟的他意识到坦桑尼亚的市场有限。2002年考察了乌干达的市场之后,他把事业重心转向了乌干达。非洲的特殊性,不适合单一发展,结合市场多元化扩张才是闯非洲的发展之道。

机缘巧合,一次在飞机上张志刚结识了一对夫妻,于是他在坎帕拉Kololo使馆区拥有了餐饮酒店的业务。为了能更好管理多元化地业务,他成立了天唐集团,但公司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成立之初就遇到一个极大的挑战——缺电。张志刚积极联系中国大使馆和当地政府,电力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当时的国人对非洲不太了解,国内的技术工人不愿赴非,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令他十分焦虑。张志刚采取最大力度地支持本土化发展策略,完善管理体系和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当地技术骨干及技术工人,同时解决了700多人的就业。

钢铁公司投产后不到九个月,就获得了乌干达标准局 (UNBS)颁发的 《高质量证书》 (Q标识)。这在乌干达钢铁行业里是一个创纪录的时间,截至目前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钢厂做到这一点。目前,这家钢铁公司已经成为当地钢铁企业中的重要一员。

同时,张志刚还将产业延伸到了家居行业,于2009年12月8日成立COMFOAM(乌干达)有限公司 (康姆海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绵公司),致力于生产优质海绵产品。目前,COM-FOAM这个品牌在非洲名列前茅。海绵公司中的百余员工中90%都为当地员工。海绵公司的发展沿用了钢铁公司的发展方式,加大员工本土化,现有生产线都可以由当地员工进行。

天唐工业园,已成为华人在乌投资的典范

张志刚的本土化发展策略与乌干达的“BUBU”政策不谋而合,采购于乌干达,建设于乌干达,从而发展乌干达。

天唐工业园成立十余年,为乌干达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园区的钢铁、钢管、海绵、板材4家工厂直接解决就业2000人,间接拉动就业1万人以上,曾经首个中国人的工业园,如今已经是华人在乌投资的典范。

非洲是作为全球最后发展起来的大陆,机会无限。张志刚当初之所以选择乌干达是因为这里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政局十分稳定。眼下的非洲正在进入工业化时代,非洲这片土地,是一片蓝海,也是一篇深海,但20年在非洲的奋斗经历,天唐集团已经从深海里浮现了出来,看到了蓝海。  


建设中的美丽工业园区

集团成立至今,涉及酒店餐饮旅游、生产制造、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机械商贸、安保服务,工业园打造等行业。多元化经营和本土化策略不仅拉动了乌干达的经济发展,还为乌干达培养了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提高了乌干达的就业率,推动了乌干达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乌干达发展的这些年,张志刚一直不忘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除了捐赠学校、捐赠教堂之外,天唐集团还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并且参与乌干达政府和大使馆组织的募捐活动,在当地广受好评。

身在海外,依旧心系祖国。当祖国遭遇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捐款捐物,还资助国内的一些贫困大学生。新冠肺炎暴发,他了解到家乡口罩短缺,立马从澳大利亚调集5万个口罩捐赠家乡。同时,他积极响应河北省 “凤还巢”工程,投资打造天达物流托盘项目,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多次为河北省提出积极建议。

作为一家综合性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上没有任何的教科书可以参考,天唐集团能在乌干达乃至东非做大做强,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靠的就是多元化、本地化经营战略,靠的是张志刚的前瞻性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张志刚说:“机会都是平等的,但是抓住了机会不应该浪费,就应该努力干。”作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张志刚对国内企业进驻非洲起到了良好示范引领效应,他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到乌干达投资创业的企业家们,目前已经累计带动数十名中国企业家在非投资置业,也让数百名中国工人就业致富。他希望通过这个工业园,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家 “走出去”,在乌干达实现更多产业发展的期冀与目标。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