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变了,中国印象也要变

发布日期:2017-12-05 11:36:00来源:驻法兰克福总领馆经商室作者:

德国商报11月17日发表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的客座评论“棘手的伙伴”。文章在开头写到:“提到“中国制造时”,大多数德国人想到的还是廉价的服装、塑料玩具和电子产品。但是这是早已落后于现实的中国印象。许多纺织公司已将工厂迁移到东南亚。中国的企业则在最先进的制造设施、数字化商业模式和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德国企业的中国业务也欣欣向荣。”

柯指出:“经历过去一年的低迷后,许多德国企业重新感受到乐观的氛围。这一巨大市场的消费者购买力日渐增强,带来可观的利润。其中的问题是:德国企业提供专业知识,有时也被迫转让技术,中国企业因此越先进,就越快从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不是说,德国企业害怕竞争。因为国际竞争反而会使我们强大。持续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前提。但是,也要有可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运作的政治框架”。

“然而”,文章继续分析:“许多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中国这一条件似乎在恶化,而不是改善。今年10月底结束的中共十九大并没有释放出要进行更多市场导向改革的信号。阻碍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的同时,中共也在加强政府有力的干涉。他们继续扩大对经济的影响力,最新的方法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党支部。”

柯接着写到:“这一态势不仅涉及中国的国有和私人企业,也影响到外企。中共宣传机构公开要求在企业决策和‘爱国’组织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尤其对外资占少数股份的合资企业而言,可能会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另一个问题是网络空间的管控加强。”

除此之外,这篇商报的客座评论还提及中外企业之间不公平的竞争条件。文章最后预测:“未来几年里,经济上的互相交织将会越来越多,而且是在一个将愈加困难的大环境里。我们将要继续和欧洲以及其它国家的伙伴一起努力实现中国市场的公平竞争。毕竟经济交流合作是我们双边关系的支柱。同时企业也要为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创新力量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自己国家经济的长期优势。‘中国制造’的意义变得很快,我们对中国的印象也要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