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连锁工业园区是如何“上位”的?
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非洲和投资非洲的企业圈里传阅着一份在非洲建设连锁工业园的商业计划书。在不少人看来,建设工业园区是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一项投资,一家企业建设一个园区都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更别说是连锁。毕竟,做好便利店连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投资巨大的工业园。令这项计划的“始作俑者”——未来集团总裁尹以桥颇感意外的是,业内人士对这份商业计划书却大加赞赏,一些企业还抛出橄榄枝,表达了合作意向。
近年来,非洲这片神奇的大陆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不少人刮目相看。尤其是东非、南非、西非的许多国家经历多年的战乱,经济、社会逐步稳定后,其国内市场已开始释放潜力。加上当前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加快了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未来集团正是非洲市场成长的见证者。未来集团于1998年在非洲起步,是最早进入非洲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当前业务范围涵盖铝合金门窗工程、建筑及装饰工程、建材贸易、商业地产、民用太阳能产品等多个领域,在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肯尼亚、乌干达、刚果金、坦桑尼亚等6个国家拥有8家全资子公司和60多个营销网点,业务范围覆盖20多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在非洲已经打拼了20余年的尹以桥敏锐地意识到,非洲统一内部市场已经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可以值得期待的未来。
但当前,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非洲经济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的海外园区则成了尹以桥的缪斯女神。
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许多中企落户非洲,尤其是一大批海外园区正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现实载体。产业园区可以更高效地利用中非发展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和非洲各国“2063年议程”的战略目标。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非洲建成、在建或筹建的产业园有近100个,其中30多个已经开始运营,入园企业近400家,累计投资额近50亿美元,总产值约130亿美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中非产业园建设正由建设工业园,逐步发展到共建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合作层级不断提升,并向着集约化和产业分化的方向发展。
“海外园区一方面可以为出海中企提供落脚点,使其更容易进入欧美市场,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岗位和出口,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些园区大多集中在非洲国家的首都和大都市。然而,在非洲,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使得企业物流成本较高,导致入驻这些园区的企业产品覆盖面不足。”尹以桥还发现,这些园区周边的市场也消化不了如此庞大的产能。针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工业园发展现状,未来集团提出了“小而专”连锁工业园战略,其模式主要内容是:
一是国家市场小园区连锁。一方面做小园区规模,每个园区只覆盖500至1000公里半径市场;另一方面,在主要港口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连锁小园区,通过“一大N小”的布局形成产业复制和物流连锁,完成对全国市场的覆盖。
二是每个园区要有清晰的产业定位,这包括:针对非洲物流落后的特点,以物流为中心来规划和选择产业;针对园区所在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合理选择且只聚焦于1至2个产业,大园区也不会超过3个,从而形成最有效的产业集聚,通过园区竞争力提升带动入园企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更具本土化的园区运营,通过园区平台力量帮助入园企业解决个体力量难以克服的投资经营困难,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然,打造连锁工业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非洲迎来电商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园区内可为企业提供物流、仓储、线下展示馆等基础设施。”尹以桥介绍说。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获得研究非洲经济的学者和相关企业的肯定。例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青海就说:“因为非洲国家除了尼日利亚、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国家以外,人口都不多,这使得当地市场偏小,更适合中小型工业园的发展。但由于中小型工业园规模较小,入园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单位成本较高,无法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而多个小型的、分布于各地的连锁工业园则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加之由经验丰富的企业或企业团体来开发,内部联系较为紧密,有助于相关企业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所以说,连锁工业园战略是一个根据非洲当地市场特点设计的,适合于当地市场的创新安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尹以桥将首个园区的落点选择在莫桑比克,然后再向周边国家复制、推广。之所以选择莫桑比克,是因为未来集团在当地经营时间久,品牌深入人心,易于打开市场。如今,尹以桥常常在推广宣介活动上介绍建设连锁工业园区的情况:“莫桑比克丝路工业园位于首都附近工业区,离马普托港10余公里,距马普托外环线8公里,可快速直达通往该国北部和邻国斯威士兰、南非的国道,交通非常便利。所在地块地势平坦,已通电,地下水丰富,网络通讯后续可接专线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