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洞察】江海峰: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近期,金融管理部门连续发声,一揽子政策相继出炉,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什么,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呈现怎样的特点,机构“出海”有哪些新亮点,其中,上海和香港又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围绕这些问题,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金融改革工作组主管、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金融主管江海峰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的专访。《金融时报》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全国性财经类媒体。
以下采访内容选自《金融时报》2024年2月7日发布的文章,原标题为《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Q&A
Q
《金融时报》:安永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2023年度报告》中关注到了金融机构的“出海”情况,这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A
江海峰: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金融双向开放,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一批批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落地的同时,中资金融机构海外业务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积极拓展全球版图,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2023年度报告》增加了“机构出海”板块,使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全貌得以更好地体现。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支持,帮助中资企业申请境外融资,向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等。
在比较金融各细分行业时,中资金融机构出海在规模及程度上呈现一定的层次感。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领先,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中资保险机构紧随其后,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同时,证券机构和资管机构通过向境外子公司增资、支持子公司收购当地公司股权、私有化子公司等方式推动国际业务的发展。
具体在银行机构方面,5家国有大型银行的国际化布局不断优化,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这5家银行已在境外6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营性机构,覆盖了全球主要的国际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日益深化,为资金融通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3年6月末,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了145家一级机构。
保险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6家中资保险机构在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了15家境外分支机构。再保险共同体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承保74个项目,保障境外总资产达570亿元人民币。2023年10月,首批15家保险机构入驻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标志着我国再保险“国际板”的正式启动,这将显著提升我国再保险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助力中资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证券机构方面,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内地近80家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跨境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存续规模达到9,026.7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增长22.48%。
资管机构在“走出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无论是上海提出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还是深圳提出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都要求在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国外金融机构入驻国内的同时,有序推进中资资管机构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
Q
《金融时报》:近期,金融管理部门的发声中重点提及了上海和香港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的功能和地位,事实上,相关政策也频频落地。您能谈谈两地的特色以及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吗?
A
江海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
香港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也是亚洲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作为较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资金自由流动和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与主要海外市场接轨的监管制度、跨境银行网络及大量具国际经验的专业人才,是内地金融机构与全球市场连接的理想平台,在助推内地金融市场对外高水平开放方面始终扮演着“标杆”和“桥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金融市场开放,香港特区政府多年来积极和内地金融监管部门合作,推动互联互通业务,“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以及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等一系列的举措落实,进一步奠定了香港作为连接国际和内地资本市场的重要平台角色。互联互通机制的成功实践,助力了国家金融市场对外的有序开放。
国家推动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要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确保金融监管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平衡。以香港助推内地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例,由于内地与香港在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避免监管盲区,以更好发挥香港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超级联系人”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的最大的经济中心,建立了中国最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聚集了全国性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交易平台,金融产品登记、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也日益健全。集聚了一大批中外资金融机构到上海开展在岸和跨境业务,截至2023年底,上海持牌金融机构的总数已经达到1771家,外资金融机构占全市持牌金融机构的比例超过30%,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23年最新榜单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七。
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而这要从国际化产品业务的推行和国际机构生态圈的打造两方面加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两中心”即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和金融营商环境高地。“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的建设正是落实这些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近日发布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支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这将有助于上海在浦东率先探索开展金融改革试点,从而继续引领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持续的开放创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欢迎联系我们: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如欲转载本文,务必原文转载,不得修改,且标注转载来源为: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如需修改内容,需要获得安永的书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