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外商投资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稳外资盘’必以‘营商环境’为关键;‘营商环境’建设必以‘法治化’为核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提交了《关于加强建设外商投资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议的提案》。
他指出,稳定外商投资,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通过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加强跨境贸易投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家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专项外资政策。我国应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努力让中国在世界动荡环境下,成为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为此,必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必须在立法、司法上为中外投资者提供一体保护的清晰、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
李民斌表示,当前我国外商投资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在制度面的开放程度和治理面的执行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在规则、标准的层面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标不足”、缺乏“接口”、无法融入,既会削弱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会降低自主制度创新的成效。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必须建立在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基础上。因此,必须重视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与我国具体司法案例中的应用及统一性,识别相关规则、标准的对接空间。
除了出台全国统一的相关法律条文和政策规章,但各地方在贯彻实施外商投资政策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如地方性的限制措施或配套细则的更新滞后等,也可能会导致不平等现象,影响外商投资信心。不同地区个别司法判决偶然出现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也不利于创造稳定的营商环境。
为此,李民斌建议,不断完善法律、政策层面的建设。落实平等保护、全面保护的要求,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外资机构需要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游戏规则”,应不断加强外企权益的平等保障,尤其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争端解决等重点领域,避免任何形式的不公平限制措施,坚定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另外,可考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统一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让广大外国投资者能够及时掌握政策立法动态、实时统计数据,获得政策解读,以及参与调研反馈。
同时,切实重视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在处理涉外经济纠纷时,除了赋予当事人平等法律地位外,要努力查明、正确理解相关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在保障司法主权不动摇的前提下,准确运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让司法判例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国际水准。必要时,最高法院等司法部门可出台更为细化、可操作的工作规范,指导地方司法机关具体落实。
此外,还要加强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涉外的情况,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必要时可以设立联席会议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探索引入专业处理国际投资、经贸、金融纠纷的国际机构,为其提供展业便利,并学习借鉴其宝贵经验。在与法律相关的跨境数据及资本流动、人员往来方面提供更大程度的便利。针对经贸、金融等专业领域,继续深化建设多元化、国际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新时代下,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让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层面越开越大,让外资成为释放中国经济巨大潜能的核心助力。”李民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