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推动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每年营收额约达五万亿越盾
据越南人民报报道,在全国发展的大潮中,河内市的农场经济近期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较为强劲的发展,每年营收额约达五万亿越盾,为1.1万人创造经常性就业机会。然而,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目前是首都农业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据河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的统计,目前在各郡县,特别是素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传统的区域,农场经济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农场平均成本投入5亿至20亿越盾,有的农场投入100多亿越盾。一部分是农场主自筹资金,剩下是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全市各农场的用地总面积为4360公顷,平均每家农场规模为1.5公顷。
每年,河内市农业部门指导专门单位配合各郡县制定先进技术转让模式,利用各种助农惠农计划来组织生产、加工、保鲜等技术和经验培训活动,提供市场行情,开展管理技能培训,让农场主们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各农民帮扶基金和助农基金已为各农场有效获取贷款创造条件。在常信县,仅2017年至2019年,就有38家农场获得贷款超过136亿越盾。
麋泠、丹凤等其他县份,根据权威部门批准的项目和国家现行规定对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的贷款提供利息援助,以帮助农场主融入并拓展生产经营活动。河内市也为农业产品品牌打造和推广提供70%的经费支持,为参加国内各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以及河内市境内各售货柜台等提供100%的展位租赁费用;为参加国外农产品展览展销活动提供50%的展位租赁费用等。
在鼓励各户朝着传统、安全方向参与发展农场经济的同时,河内市还积极动员各组织和个人朝着机械化、利用技术的方向发展农产品。因此,农户的许多农场带来较高而稳定的收入,如常信县宁楚乡裴氏清河女士的农场、应和县万泰乡阮文清先生的农场每年都带来20至30亿越盾的营收额。
迄今,全市有超过130个应用高新技术农业的农场模式。其中,麋泠县有18个模式,嘉林县有17个模式,常信县有14个模式,青威县有10个模式等。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规模还小,但经济效益相当大。
总体上看,目前河内市多地的农场经济正面临机制、政策和融资上的困难,因为相关规定还存在许多不足;加上,相关组织、个人还要想方设法去实现链条式融合发展,为农产品寻找稳定的“出路”。
专家们认为,在当前科学技术发达的条件下,把握商机以投资并创造优质商品是最为重要的。并非土地和湖泊面积大就可以把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搞上去。因此,关于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面积才被公认为农场的规定也要根据具体的对象,不应把传统农业生产与高新技术生产混为一谈。
农场主们面临的另一种困难是如何实现链条式融合发展,以为产品寻找稳定的“出路”。因此,为化解困难 ,各级政府应为农场发展生产、满足各项标准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鼓励农民积聚土地,实现专业化的商品生产,以提高竞争力、建立产品品牌。政府也应实施农场扶持政策,加强对品种、物资到服务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投入要素等所有环节的管理,为农场经济发挥效益、稳定可持续发展及时化解障碍。
迄今,河内市有近3000家农场,其中畜牧业2000多家、综合性454家、水产养殖198家、种植业184家和林业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