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专家:“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助力城市可持续社区建设
【欧洲时报10月24日报道】近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可持续社区建设——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的创意2030沙龙活动。来自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的主任工程师高雅与来自英国Arup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副总顾问张帆,高级前瞻咨询顾问谢丹三位专家结合研究成果和具体社区案例,分享了增强民众参与性的可持续社区建设路径。
多视角从社区层面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
高雅认为,极端性和不确定性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关乎每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钥匙。她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适应与减缓并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是寻求减轻和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危害和开发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
“城市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脆弱区域,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心和实施平台。”高雅表示,目前,世界上各大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哥本哈根等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气候适应性规划,积极做出应对。近年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也从国家战略逐步聚焦城市行动。
北京东四街道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是高雅团队建设气候韧性社区的实践基地。她介绍,该项目通过精准识别历史文化街区的高风险、高脆弱地区的地带,对东四街区气候适应性场地更新了设计,用知识科普、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多方协同搭建社区保障网络,切实提升了居民自身气候适应的能力。
她希望,未来能把技术分析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探索气候韧性社区的建设方法,并推广到北京及中国其他社区。
打造“15分钟城市”绿色繁荣社区
张帆认为,碳排放量过高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创造以人为本、繁荣和具有包容性的未来。”
在她看来,社区规模可为加速实现净零碳排放提供一些独特机会。“因为,社区的规模其实足够大也足够小。它不仅超越了建筑层面,可以去整合包括水、固废、交通等这样的城市相关资源,还有明确的边界和责权,可为社区去设立明确的目标。”
张帆还强调,建设可持续的社区需要植根于绿色和繁荣两大支柱。不仅要以近零碳排放为目标,在实施社区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要将社区建设成为有韧性的、以人为本的地方。
“一个绿色繁荣的社区,应该是能满足所有年龄背景和能力状况的居民日常需求的。”张帆认为,让社区的功能在15分钟的范围内是整个比较完善的。“建造以人为本的交通,保证社区内部和外部的互联互通,去让大家有兴趣主动出行,并且整个社区以包容共享的方向发展,去共同承担气候变化的一些风险。”
前瞻性思维助力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营造
“所有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营造需要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系统性变革。”谢丹在活动中表示,“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做当下的研究更要看到未来趋势。”
她认为,即使社区建成后,也可能存在新的挑战和未来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在项目初期将前瞻思维纳入考量,而且对不同的人群和社区运用“影响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创新,使创新方案和应对方法不仅是通过技术创新所驱动,还会由人及未来的需求变化力所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