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自传出版:那个格格不入的亿万富翁
如今,在一群能激起公众强烈情绪的科技界亿万富翁中,比尔·盖茨自认为“不是最受关注的”。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在家庭和办公室的普及,微软的操作系统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科技新贵层出不穷。当人们开始质疑微软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时,人工智能领头羊OpenAI的背后又出现了微软的身影。
作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今年已有70岁。近年来,他常常回顾过往人生。2月4日,他的新书《源代码:我的开始》出版,书中回顾了他的童年。盖茨一共计划出版三卷回忆录,这是第一卷。《纽约时报》指出,这本书酝酿了至少10年,如今在一个不寻常的时刻问世:科技界的其他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马克·扎克伯格——已各显身手,事业上的成功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权力,而他们则热衷于运用这些权力加剧社会的分裂。
随着年龄的增长,盖茨对世界的变化愈发感到惊讶。比如,他发现同行们的立场跟他越来越不同。
“我一直认为硅谷属于中左派。现在中右派群体的崛起让我很惊讶。”他表示。
“互联网上的信息共享带来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盖茨对此早有预料。但随着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公司的出现,“我不得不说,我之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些弊端。”
“这些弊端”是指科技加速政治分裂?还是科技被用作对抗更广泛公众利益的武器?对盖茨来说,二者皆是。“我没有预料到会发生这种事。”
《纽约时报》认为,写自传是盖茨与同行们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毕竟很少有同行像他一样表现得如此“自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盖茨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个上流社会聚居区度过童年。他的童年生活本身并不怎么戏剧化。
“很多人都有悲惨的童年经历,这也是他们如此好胜的原因之一,”他说,“但我没有。”
盖茨的智力启蒙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一幕:在家里的餐桌旁,他被祖母高超的牌技吸引。8岁的盖茨意识到,像“金拉米”和“排七”这类扑克牌游戏,其实是可以学习并加以掌控的动态数据系统。
在那个大多数上流社会女性被鼓励留在家中的时代,盖茨的母亲玛丽取得了非凡的事业成就。1983年,她成为全美联合劝募会的首位女性负责人。
“她对我太过严厉了。”盖茨说。
父亲是一名律师,对他的管教相对宽松,但也难免被卷入母子间的“意志较量”。
有一段时间,上六年级的他非常难管教。“我可以好几天不说话,只有吃饭和上学时才从房间出来,”他在《源代码》中写道,“叫我吃饭,我会无视你。叫我收拾衣服,我也不理你。叫我收拾桌子,我就什么都不做。”
盖茨回忆,他在学校也挺调皮,总爱耍小聪明,也不太愿意用功,直到在数学老师比尔·道格尔的指导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终端,这才真正被吸引住了。
13岁的盖茨开始“教”计算机终端玩井字棋。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叫保罗·艾伦的同学,两人经常熬夜钻研编程。他们开始为本地企业开发工资管理软件,还编写交通工程软件。
随后,他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在反战抗议的浪潮中,盖茨更关注的是大型计算机PDP-10。他选修了数学、化学和古希腊经典。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成为纯粹的数学家,于是便全身心投入计算机领域。1975年,盖茨和保罗·艾伦联合创业,为家用计算机Altair生产软件。他们为自己的品牌取名为“Micro-Soft”,并最终成立了微软公司。
盖茨指出,早期的家用电脑是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代表:便宜的电脑“代表着大众对控制计算机使用权的庞大公司和当权势力的胜利”,因此软件被广泛“共享”,或免费复制。盖茨却反对这种做法。1976年,他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通过“窃取软件”,人们“阻止了优秀软件的编写”。
《源代码》以微软的诞生结束。要想了解盖茨与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恩怨情仇”,还需要等待盖茨的后续回忆录。不过,在这第一卷回忆录中,乔布斯有一次“客串”登场——在微软总经理的业务电话记录本中,有这样一句话:“11时15分史蒂夫·乔布斯打来电话。非常粗鲁。”
《卫报》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极客”(geek,指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爱社交的技术人才)对自己早期成就的盘点。书中贯穿着一种自嘲的情绪。与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不同,盖茨承认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些“与生俱来的特权”和特殊环境成就了他的事业。
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盖茨表示,身为亿万富翁,别人往往会赋予你巨大的权力。由于你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成功,“人们便会误以为你在许多并不擅长的事情上也同样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