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机构称清理加沙废墟需15年 欧盟“人权制裁”以色列
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停火谈判陷入僵局,以军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由此产生的衍生后果是,来自黎巴嫩、伊拉克的火箭弹不断落在以色列。战场之外,欧盟今年第二次对以色列进行“人权制裁”,以色列5名个人和3家实体由于“严重且系统性侵犯巴勒斯坦民众人权”而成为被制裁的对象。
以军突袭加沙多地 黎、伊同时对以回击
以色列国防军16日发布战报称,过去一天里,以军共空袭加沙地带约40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目标,包括狙击阵地、观察哨和装有炸药的建筑物等。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以军称,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地区,过去一天,以色列打死了多名巴武装人员,摧毁了几条隧道竖井和其他几个哈马斯的基础设施。在加沙中部,以军对巴武装组织的一些目标进行了突袭。当晚对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进行轰炸,造成数人死亡。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军15日对黎巴嫩真主党位于黎南部的建筑目标进行空袭,造成3死3伤。真主党证实,该组织一名成员当天在以军空袭中丧生。
以军15日晚监测到至少20枚火箭弹从黎巴嫩南部射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其中大部分火箭弹被以军防空系统拦截,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16日,黎巴嫩真主党发表声明称,为回应以袭击黎南部城镇宾特朱拜勒造成平民伤亡,用数十枚火箭弹袭击了以北部城镇谢莫纳。
伊拉克民兵武装“伊斯兰抵抗组织”15日发表声明说,该组织当天使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针对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的目标发动了袭击,以回应以军日前轰炸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的“人道主义区”。
制裁对象被指经常阻挠人道主义救援
中新社报道,欧盟15日援引其“全球人权制裁机制”,对以色列5名个人和3家实体实施制裁。
据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公告,欧盟将以色列激进组织“9号司令”(Tzav9)列为制裁对象,指控该组织自今年1月成立,经常阻挠向加沙地带运送食品、饮用水、燃料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包括组织暴力示威游行、袭击运送食品的卡车、蓄意毁坏食品等。
公告显示,欧盟还将5名以色列极端犹太定居者和两处由极端犹太定居者控制的农场列为制裁对象,指控这些个人和实体严重且系统性侵犯巴勒斯坦民众人权,包括侵犯健康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
依照欧盟“全球人权制裁机制”,欧盟将冻结以色列上述5名个人和3家实体在欧盟司法管辖范围内的财产,禁止欧盟成员国公民和实体向他们提供资金,禁止相关人员入境欧盟。
这是今年欧盟再度对以色列个人和实体实施“人权制裁”。今年4月,欧盟曾以人权问题为由,将以极右翼犹太人至上组织“拉哈瓦”(Lehava)及其头目、激进青年组织“山顶青年”(Hilltop Youth)及其头目和另外2名极端犹太定居者列为制裁对象。
2020年12月,欧盟“全球人权制裁机制”正式出炉,意图以“侵犯人权”为由制裁目标国个人和实体,主要手段包括冻结财产、限制入境等。欧盟理事会15日的公告显示,计入此次被制裁的以色列5名个人和3家实体,目前欧盟援引这一机制共将113名个人和31家实体列为制裁对象。
加沙地带重建预估成本每天都在上涨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15日称,清理加沙地带的瓦砾废墟需要15年时间。
半岛电视台报道,近东救济工程处15日援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称,清理加沙地带约4000万吨瓦砾废墟需要长达15年的时间。这项工作需要100多辆卡车,成本预计超5亿美元。
近东救济工程处指出,战争留下的瓦砾废墟对加沙地带民众构成致命威胁,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未爆炸的弹药和有害物质。
半岛电视台说,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持续九个多月,加沙大片地区变成了废墟。一些瓦砾被石棉污染,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肺部疾病。
以色列军方今年6月底估算,自本轮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战机向加沙地带投掷了约5万枚炸弹,其中2000至3000枚炸弹未能爆炸。
据英国《卫报》15日报道,加沙民防部门表示,瓦砾堆里未爆炸的弹药后续会导致“每周发生10多次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报道还称,如今加沙地带重建的预估成本是联合国和巴勒斯坦官员今年1月份估计的两倍,而且每天都在上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5日通过社交媒体表示,加沙地带遭到破坏的程度不可原谅。各方是时候展现政治勇气和政治意愿,最终达成协议。
哈马斯和法塔赫高官将在北京和解会谈?
就哈马斯和法塔赫或将在北京举行和解会谈的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中方愿为巴勒斯坦各派开展和解对话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有记者提问,据了解,7月20日至21日,哈马斯和法塔赫高层官员将在北京举行和解会谈,中方能否证实这个消息?哪些官员将会出席?具体要讨论哪些内容?
林剑表示,中方一贯支持巴勒斯坦各派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和解、团结,愿为巴各派开展和解对话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中方同有关各方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愿同各方加强沟通协调,为实现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关于你提到的具体问题,如有消息中方将适时发布。”林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