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新政”促使企业“走出去” 光伏海外市场激战正酣

发布日期:2018-10-29 11:09:56来源:中国经营网作者:秦枭 陈家运
“531新政”之后,国内光伏市场热度骤降,不少企业纷纷将重心再次瞄准海外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正成为光伏企业为数不多的选择。

“531新政”之后,国内光伏市场热度骤降,不少企业纷纷将重心再次瞄准海外市场。

近日,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531新政’之后,整天待在办公室。反观隔壁负责海外市场的办公室,一改往日悠闲,忙得不可开交。”

多位受访的企业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531新政”之后,公司海外业务成倍增长。其中,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罗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协鑫集成海外业务增长占比已从去年的20%左右增长到近75%。

看中“一带一路”

近几年,国内光伏市场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风头正劲,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一度受到“冷落”。

不过,今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因落款日期为5月31日,业内称为“531新政”),明确光伏严控建设规模、补贴进一步退坡,这让原本发展迅猛的国内光伏市场踩上了“急刹车”。

除此之外,8月3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将于9月3日到期后终止,欧洲的装机需求在经历了短暂低迷之后也开始复苏。

在此背景下,光伏海外市场逐渐热闹起来,开拓海外市场正成为光伏企业为数不多的选择。

联盛新能源集团CEO郝鹏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531新政”的落地,国内的光伏企业只好出去了。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的单晶龙头企业,该公司的战略与海外市场高级总监夏爱民对这一市场变化深有体会。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印象中隆基2017年市场分布中,国内占比达90%,海外仅占接近10%左右。但进入2018年上半年,海外市场呈现成倍增长趋势,诸如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快速增长,拉美、中东、亚太等新兴市场也急剧增长。

诚然,海外市场正成为光伏企业后“531新政”时代新的角力点,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可见一斑。

2018年1~9月,光伏(含硅片、电池、组件)的出口总额1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上半年的电池片和组件出口额为66.2亿美元,同比增加24.7%;而组件出口量则为34GW,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的出口量。

不仅如此,罗鑫预测,明年海外市场会有40%〜50%增长,规模可达到80〜90GW。2019年将是海外市场爆发的一年,预计将有36~40个国家将进入GW级装机规模。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刘雨菁向本报记者分析道,总体来说,未来两三年的时间南美洲地区的市场会多一些,随后中东、地中海等区域也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东南亚相对是比较慢的。

对此,罗鑫表示,未来光伏的海外市场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因为 “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光照条件相对要好。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煤电、水电或者核电的投资较为困难。

同时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基本上没有拥有相对完善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施。所以分布式能源或者移动能源将在这些国家成为主流,而光伏作为分布式能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警惕历史重演

虽然随着国内市场的萎缩,海外市场正在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但回顾过去,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而造成的后果让人仍心有余悸。

曾几何时,国内光伏产品近90%以上出口海外,施正荣、彭小峰等人声名鹊起,一时风光无限。

正因如此,为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欧美先后多次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中国光伏产品以欧美为主的市场呈现断崖式的下跌,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致使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明星企业应声倒下。

对此,曾在无锡尚德共事过的夏爱民和罗鑫作为“过来人”感受颇深。

夏爱民表示,原来中国光伏70%以上的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对中国的光伏企业实施“双反”之后,欧美产业界借助政府之手对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封堵”,市场彻底沦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冲在前线的,往往是首个倒下的。正因如此,无锡尚德作为冲在前线的老大哥就倒下了。但是无锡尚德的倒下也敲响了警钟。

夏爱民感叹道:“坦率来讲,如果没有无锡尚德的倒下,能不能这么快出台相关救济政策,我们无法预料。但是无锡尚德的倒下,客观上让中国政府下决心来挽救光伏产业,否则,倒下的将会是几十上百个尚德。”

不过,对于此次倚重海外市场,夏爱民分析道,此次是对落后产能的肃清,是行业的升级换代。与之前不同,因为市场一次性停滞,企业只能饿死了。例如,那边有肉,但对不起,肉吊在空中根本不让你吃。

罗鑫也表示,近几年,光伏通过自身和政策的调整,与之前相比,贷款的规模没有那么大,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现在一线企业都比较健康。

对此,刘雨菁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海外市场现正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2012年,海外市场可能只有几个国家,但现在海外市场其实是很多市场。所以她认为历史重演的可能性较低。

据悉,组件出口市场的集中度确实在持续降低,新兴市场(南美、中东、北非)为主的遍地开花局面继续发展,欧洲部分地区及澳大利亚同样保持增长。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正在减弱。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组件对美国出口仅为2533万美元,同比下降89.8%,出口量仅为89MW。

理性看待海外市场

虽然海外市场这块“肥肉”极具诱惑力,但饥渴难耐的中国光伏企业仍需理性对待。

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广彬表示,中国的光伏企业看似强大,但事实上,在“走出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内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决策效率很慢;外部信息不对称,使得对目标国家基本情况了解得不深不透。

对此,夏爱民向记者举了其在印度商谈的例子。他表示,如果套用中国的情况去看海外,国内觉得很多事情都很容易搞定。但是,到了印度,不要想当然认为这里的情况跟中国一样。从法律的角度讲,印度继承了英国的法律体系,但是印度又有一些当地独特的文化。当做项目执行时,当地的人文法律等因素都需要考虑。

不过,夏爱民强调,更为重要的是,要分析印度的产业链,当地并不具备大规模光伏制造的产业链基础,企业将面临从零开始。而以一家公司的一己之力去搭建全产业链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这样就会导致项目迟缓。另外就是印度相关政策的反复无常,很难让企业战略性地下决心在印度市场大展身手。

除对目的地了解不够深入外,在国外,企业并没有形成往下游走的规模。

郝鹏表示,国内上游光伏企业其实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全球光伏组件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内企业提供,但是下游涉及到电站投资方面,市场占据份额比较低。

夏爱民表示,电站投资开发是一个工程项目,跟房地产开发一样,从选地、买地到开发建设,再到把房子卖出去,需要较长的周期。但是组件可以依托于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市场有三五个渠道商,全球十几个大的市场上面便会有几十家的合作伙伴。所以国内的企业往往选择将组件出售给国企、央企等一些有“走出去”实力的中国伙伴企业和海外合作伙伴。

夏爱民认为,国企、央企做开发商持有电站,那么国内的民营企业就充当“农民工”的角色,给他搬砖头(组件),提供最好的砖头,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共赢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