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英国与欧元区增长路径越走越远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近日发布报告称,自2008-09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欧元区。2010-2015年,英国实际GDP平均增长2%,略高于G7平均水平,而欧元区同期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9%。
报告认为,英国与欧元区经济表现的差异显示出英国银行清算的过程相对快于欧元区。这帮助了英国经济重回危机前增长模式,强调家庭消费而非储蓄。相反,在欧元区,调整过程相对缓慢。去杠杆化过程进一步受制于2010-12年主权债务危机,致使银行业结构问题更加突出,进而导致信贷萎缩,欧元区内部消费和投资不振。
帮助英国经济摆脱衰退的另一个因素是英国有力且持续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相反,欧元区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因意见相左,阻碍了向共同财政政策迈进的步伐。债务国需承受财政整顿带来的压力,导致经济进一步下行。欧元区国家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也不同,致使应对乏力,直至出现通缩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欧元区还有一个问题是最需要刺激的国家由于货币联盟的条条框框,没有能力进行调整。这阻碍了货币联盟内部的经济融合,进一步促使政策制定的政治环境更为复杂。经济不景气、高失业率导致民众不满,民众对货币联盟的支持度下滑,商业环境低迷。
英国经济的成功部分反映出其对国际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开放。英国净移民人数从1994年的7.8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31.3万人。尽管英国脱欧反映出民众对移民问题的不满,但该报告则认为人力资本的输入带来了产出的更快增长。受脱欧影响,英国未来国际资本和劳动力输入恐会减少。实际上,脱欧威胁到英国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模式,而正是该模式使英国危机期间表现优于欧元区。
由于脱欧,未来英国增长前景面临额外的挑战。生产力增长受限,家庭债务居高不下,加之公共债务压力增加,英国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恐面临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