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根据各行业适用指标 新加坡政府应推出针对性计划助企业提高生产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10日报道,新加坡经济师认为,目前新加坡使用的生产力衡量指标不够准确,新加坡政府应该采用适用于各行业的不同指标,从而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计划来提升生产力。
过去几年,新加坡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重组以来的生产力增长一直低于政府目标,使市场和企业界质疑新加坡的生产力措施是否有效。
新加坡星展银行资深经济师谢光威在一份关于预算案预期的报告中指出,生产力一般上的定义是每名员工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于新加坡是个开放型的小型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生产力主要体现了全球的商业周期,特别是短期周期。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掩盖了效率的提高。
去年,新加坡生产力下滑0.8%。自五年前经济重组展开以来,生产力平均每年下跌0.05%,远低于政府定下的2%至3%年均生产力增幅,也比2000年至2009年之间的平均1.4%增幅来得低。
这也意味着,2010年开始的这十年难以达到上述的生产力目标。
另一方面,去年的实际中位数薪水增长也放缓到0.4%,这无疑让人担忧新加坡的生产力进展是否太慢、经济重组是否有效。但公司所受的冲击意味着,政府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整个生产力政策。
谢光威认为,新加坡应该采用更精准的指标来衡量生产力,例如建筑业可以用平均每个工作日建造的面积来衡量,饮食业可用餐桌周转率,并通过这些指标来衡量整体经济的生产力。
这也能帮助新加坡政府更好地衡量各行业的进展,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计划。
日前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ISCA)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企业认为,政府推出的多数生产力计划帮助不大。业者也纷纷呼吁政府推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计划,而不是“一刀切”(one size fits all)的计划,如目前的生产力与创新优惠(PIC)。
大华银行经济师陈达德说,过去不少企业利用PIC购买仪器和设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如何善用科技来提升生产力。
他也指出,加薪补贴计划(WCS)将于今年到期,但相信政府会将计划延长三年,并且会更有针对性,给一些更需要提高生产力的行业更多的津贴,如制造业。
进一步的外劳紧缩政策将于今年7月推出。美银美林经济师蔡学敏指出,届时这会带来更多的经济重组痛苦。不同行业的外劳税将增加5%至25%,服务业的客工比率顶限(Dependency Ratio Ceiling)也将全面生效。
他说,放宽任何上述措施都会是公司的福音。
谢光威认为,接下来五年的政策预计会更加有针对性,政府可能在一定时候考虑降低外劳税,特别是当PIC于2018年到期时。
他说,与其采取软硬兼施(carrot-and-stick)的做法来迫使公司减少外劳、补贴科技投资成本,政府未来的焦点可能是帮助本地企业增长营业收入。
要做到这点,帮助企业走出国门非常重要。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和缅甸这些区域市场是关键。
谢光威指出,现有的亚细安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今年将成型的亚细安经济共同体(ASEAN Economic Community),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扩展海外业务的平台。
他说:“鼓励中小企业和政联公司或外国中小企业合作来发展海外业务的政策计划,能让新加坡经济大大受益。”
他举例说,欧洲许多科技领先的中小企业面临低迷的国内市场,亚洲呈现了显著的增长潜能。欧洲中小企业的科技和新加坡企业的区域网络相结合,能提高增长潜能以及新加坡企业的科技能力,带来收入的增长。
不少商会也呼吁政府,进一步协助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特别是亚细安市场。中华总商会建议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津贴,并鼓励政联企业和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项目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记录。
进一步的外劳紧缩政策将于今年7月推出。美银美林经济师蔡学敏指出,届时这会带来更多的经济重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