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背后的法律风险
编写代码、生成图像、完成论文、参加考试……最近,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风靡全网。凭借高超的数据搜集和数据整理输出能力,ChatGPT迅速吸引了百万用户注册使用,掀起了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高潮。与此同时,随着该软件不断开辟大量应用场景,也带来了著作权、隐私安全、经济、技术等一系列法律风险。
ChatGPT引发知识产权风险
ChatGPT之所以爆火,是因为很多领域的用户对其产生的作用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中,对全球教育业的影响首当其冲。有不少学生开始使用ChatGPT代替自己撰写论文、编码。有传闻称,由它撰写的论文已经可以“以假乱真”,且重复率在1%以下。
竞英知识产权公司负责人王赫旸告诉记者,ChatGPT在著作权领域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在当前我国法律里,AI作品无法成为著作权人,仅仅是人的智力成果的延伸和延续。但从以往的案例来看,AI作品可以有版权归属方,如果作品符合独创性、合法性的条件,则可能生成相应的权利。二是AI生成内容的基础是庞大的互联网知识库,其中包括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ChatGPT生成的作品如果涉及第三方权益,那么就存在违法可能性。除非合理使用或得到有效授权,不然会被视为侵权。
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王赫旸认为,ChatGPT软件本身在获取信息权限时,应当考虑到著作权问题。同时,该软件通过技术生成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视为通过系统推演完成的,而该生成系统具备独创性,因此软件本身受到著作权保护。当用户对ChatGPT生成的内容进行使用时,则需要再考虑相关信息和数据的编排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属于智力成果。
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扬看来,将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备独创性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认定为作品并通过著作权保护,有利于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激励人们研发能够减轻人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够生成具备独创性作品的人工智能,并利用该人工智能进行作品创作。
除了生成内容的版权之外,商标侵权、程序侵权问题也开始出现。不少企业仿冒或冒用ChatGPT进行商标抢注,也有一些公众号、小程序声称自己将ChatGPT的服务通过技术手段“转接”至国内,以方便用户使用并收取费用,但事实上是未得到授权的“山寨”版。
针对这些行为,王赫旸表示,随意注册山寨商标、以其他AI接口仿造ChatGPT等行为,涉嫌侵犯《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责任,情形严重的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背后隐藏数字安全威胁
生成式AI技术的商业化时代正在到来,相应地,网络数据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颁布后,引起了全球各公司对自身数据隐私条款的重视。而ChatGPT的应用基础,正是把互联网上巨量数据汇聚后,再次分散到个体用户去。在此过程中,大量数据的所有权和保护会被架空,其中包括一部分未取得授权的数据信息,很有可能被滥用。
ChatGPT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而带来社会风险。王赫旸举例说,deepfake(AI换脸)这项技术就因涉足色情业,引起了公众对人工智能在刑事犯罪方面的诸多讨论。这种工具可以随意伪装成我们熟悉的人或有影响力的人与我们进行沟通,通过身份盗窃的方式进行诈骗。此外,这种技术还涉及名誉权、肖像权、诽谤等多个方面。
此外,在用户和ChatGPT交互的过程中,软件会获取大量用户或者业务相关数据,若用户在聊天时输入了涉密信息,ChatGPT会识别信息并存储在后台,可能会导致侵犯个人信息,泄露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以及国家机密。科技巨头微软和亚马逊就公开表示,曾警告员工不要与ChatGPT分享机密信息。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华钧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都属于安全AI,或尽责人工智能的问题。现有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多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你的个人信息被学习进它的大脑中,隐私追溯比起以前的互联网会更加困难, 而它产生的数据属于谁,在法律上仍存在空白。
ChatGPT还存在虚假信息回复的问题。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NewsGuard对ChatGPT进行的测试显示,研究人员对ChatGPT提出充斥阴谋论和误导性叙述的问题,发现它能在几秒钟内改编信息,产生大量令人信服却无信源的内容。
“ChatGPT不是人类,不具有识别甄别能力。很可能拼凑一些看似正确的答案,这些有误信息可能会给其他商业主体带来市场风险,需要警惕。”王赫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