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息潮持续 金融市场风险升温

发布日期:2022-06-09 08:57:39来源:新华社作者:闫磊
=近期全球多家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方面持续加码。在加息潮影响下,多国房贷负担者和大企业面临严峻考验,金融市场也面临风险。

澳大利亚央行6月7日宣布大幅加息50个基点,幅度超出市场预期。该举措印证了近期全球多家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方面持续加码。在加息潮影响下,多国房贷负担者和大企业面临严峻考验,金融市场也面临风险。

澳央行超预期加息

澳央行7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35%提高到0.85%,以应对高通胀问题。多数经济学家原本预计本月将加息25个基点。此前该央行已于5月加息,为其十多年来的首次加息。

这是6月7日拍摄的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澳大利亚央行)。澳大利亚央行7日再次宣布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85%,同时继续上调外汇结算余额利率,从0.25%上调50个基点至0.75%。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央行曾三度降息,将利率降至0.1%的历史低位,但近来澳国内通胀水平攀升,迫使央行在两个月内连续加息。新华社发(胡泾辰 摄)

澳央行行长菲利普·洛在一份声明中说:“疫情期间,为帮助澳大利亚经济复苏而推出了超常规货币政策,这次加息是退出相关支持措施的进一步举措。”他还表示,未来几个月里,澳央行预计还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加息规模和时间将以届时的数据为指引。

菲利普·洛说,供应链受疫情干扰、乌克兰冲突等全性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通胀水平的上升。

为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全球多国央行掀起加息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此次澳央行加息在内,在过去三个月中,全球央行共计约70次上调关键利率水平,创2000年初以来新高。

欧洲央行本周也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宣布利率决议。分析人士预计,面对通胀高企局面,此次会议或将确认欧洲央行会在第三季度加息。

房贷利率上调购房压力加剧

在多国掀起加息浪潮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和房贷负担者将承受较大冲击和负担。

5月,澳大利亚房价自20个月来首次下滑,悉尼和墨尔本房价跌幅最大,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供应增加抑制了相关需求。

据媒体报道,房地产数据分析公司CoreLogic在报告中指出,悉尼房价在5月份下跌1%,连续第四个月下跌,墨尔本房价下跌0.7%,导致了澳大利亚房价综合指数下跌0.3%,为近两年来首次下滑。

澳大利亚财长查默斯在7日加息后表示,利率上升意味着“已承受生活成本上涨的房贷负担者将面临艰难境地”。据查默斯测算,对于全国33万澳元的家庭平均贷款负担,加息意味着每月房贷将增至157澳元,几乎是之前的两倍。

评级机构惠誉日前表示,加息引发房贷上升,澳大利亚金融市场也面临风险。该信用评级机构在一份报告中说,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源于高比例的浮动利率住房贷款。

北美地区也面临加息带来的相似问题。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称,对于美国房贷者而言,房贷利率大幅攀升令其“痛感显著”。

根据房地美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5月第一周的30年房贷平均利率升至5.27%,创下2009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两次加息之前,30年房贷平均利率在2021年12月时仅为3.11%,在2021年1月时仅为2.65%。

加拿大央行本月宣布把基准利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1.5%,并称未来还将进一步加息。财经网站CBS文章指出,各大银行将纷纷提高房贷和其他信贷的利息,那些在疫情期间趁着低利率买房的人,每个月的经济负担将明显加重。受紧缩措施影响,加拿大房价在过去两个月来出现下跌。加拿大房贷协会负责人说,房屋买方和卖方都将受到央行加息的影响。

汇率波动导致企业业绩缩水

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加息加剧了全球货币紧缩预期和汇市异动,导致美元近期大幅走高,这令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业绩也受到较大影响。

微软在其最新公告中称,由于美元走强带来负面影响,不得不下调当前财季的销售和利润预期。微软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告诉分析师,最近一个财季里,汇率波动导致微软销售额减少了3.02亿美元。

美国软件商Salesforce联席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日前公开表示:“我认为,美元这个季度的涨幅甚至超过了我们(业绩)的涨幅。”该公司将今年美元走强对其财务影响的预期提高了一倍,并以此为由下调了全年销售预期。

在美国通胀率接近40年来高位之际,美元对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也升至数十年来高点。美元指数今年迄今已上涨约6%,今年以来,美元升值已导致欧元、英镑和日元等货币大跌。

《华尔街日报》文章称,强势美元使得美国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购买美国产品则变得更加昂贵,从而损害美国制造商的利益。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美国企业从出口中获得的美元减少。

今年以来,标普500外国收入敞口指数下跌超过15%,标普500指数则下跌13%。标普500外国收入敞口指数中的大公司包括:微软、苹果、谷歌母公司字母表、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特斯拉、亚马逊公司和强生公司等。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