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媒:中国产品为欧洲提供可持续合作机会
奥地利《今日报》报道,在全球贸易格局剧烈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产品或将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加速进入欧洲市场。多位专家认为,这不仅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也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近期,由于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新一轮惩罚性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正加快寻找更稳定、多元的合作对象。欧洲和瑞士市场,由于其开放、成熟的消费结构,成为中国制造拓展合作的重点方向。“电子产品、纺织品、化工原料与医药中间体等中国商品,正在以高性价比迅速进入欧洲市场。”前欧盟中国商会主席约格·武特克(Jörg Wuttke)接受瑞士广播电视台(SRF)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凭借强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优势,具备较高国际竞争力。
产能提升推动中欧互利合作
武特克表示,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产能和完整的产业链,其中不少产能正通过出口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例如,太阳能电池板产能已足以供应全球数倍,这是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的体现。”他同时指出,机械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中国产品正在快速赢得欧洲企业和采购商的关注。
对于奥地利及其他欧洲国家而言,中国制造的持续进入并不必然意味着“风险”,相反,可以看作是产业互补、合作共赢的机会。在全球通胀压力与能源成本高企的形势下,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有助于缓解企业成本压力,改善供应链稳定性。
市场调节机制仍然有效
当前,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合理的价格体系与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欧洲消费者有望在日常消费中获得更多选择,例如价格更实惠的电子设备、服饰、家居产品等。“若手机、电视或鞋类价格下降30%,自然会受到消费者欢迎。”武特克补充道。虽然部分欧洲本地生产商可能面临短期竞争压力,但从市场角度看,这也将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升级,提高效率。
为欧洲提供可持续合作机会
数据显示,中国2024年在全球工业产值中占据约31%的份额,是世界制造业的绝对主力。同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达5180亿欧元,稳居第一,对瑞士出口额也达215亿欧元。自2014年起,中瑞自由贸易协定持续推进双边贸易便利化。
对奥地利而言,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亦日益深化。从高科技设备到绿色能源领域,中国都是潜在的关键合作方。面对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奥地利政商界有望在更加开放与务实的框架下,与中国伙伴携手共建共赢。虽然某些声音担忧所谓“产能过剩”或“供应冲击”,但主流观点认为,只要欧洲各国继续秉持公平、开放的市场理念,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应链来实现良性互动。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国产品为欧洲市场提供了可预期、可持续的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