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政策危及全球经贸规则
日前,美国政府实施“对等关税”和“行业特定关税”,以“公平贸易”为名,实则是美国对多边经贸规则的系统性背离,其影响将超越传统贸易战范畴,直接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的根基。
第一重冲击:单边主义对多边规则的解构
美国政府此次关税政策的逻辑核心是“美国优先”下的单边行动,“对等关税”不仅将贸易伙伴对美商品的显性关税税率作为基准,对包括不公平补贴、增值税、汇率以及任何限制美国贸易的非关税要素纳入其关税折算标准,这将导致部分国家综合税率陡增。以汽车产业为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援引《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进口汽车和某些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这种“规则替代规则”的做法,迫使企业服从美国本土化生产逻辑,实质是用国内法凌驾于国际协定之上,动摇了世贸组织(WTO)非歧视原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公信力。
第二重冲击:全球产业链的断裂与重构
“行业特定关税”将加剧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脆弱性,美国市场近一半的汽车依赖进口,而本土组装汽车的零部件主要来自墨西哥、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关税政策生效后,对美出口汽车的贸易伙伴均面临成本激增风险,更严峻的是,零部件供应链断裂风险将进一步凸显,美国通用、福特等本土车企对零部件进口依存度较高,加征关税将导致单车成本增加,引发企业裁员或转移产能。这种“链式反应”将重塑全球分工,通过成本杠杆迫使车企将生产环节向美国本土转移。多边贸易体系下的效率优先原则,正被区域化、碎片化的“安全优先”逻辑取代。
第三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的重构压力
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引发规则层面的连锁反应,一方面,各国反制措施激增,欧盟拟限制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知识产权;加拿大宣布“不会急于谈判”并准备反制,墨西哥则以引渡毒枭换取谈判空间。另一方面,WTO改革陷入僵局,区域性贸易协定加速分化。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达成的《美墨加协定》(USMCA)中,要求将区域内汽车零部件生产比例从62.5%提升至75%,该协定成为特朗普“规则阵营化”战略的范本,使得发展中国家更易陷入“规则接受者”困境,其核心逻辑是以单边施压重塑区域经贸规则和秩序。
思考:规则失序时代的风险与出路
美国的关税政策本质是一场以“公平”为名的规则重构,但其代价将由全球各国共同承担。短期看,各国或被迫卷入“关税竞逐”,加剧通胀与供应链动荡;长期而言,多边贸易体系可能退化为“丛林法则”主导的博弈场。然而,单边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失衡,在规则失序的十字路口,亟需推动WTO改革,强化多边约束力,构建包容性区域贸易协定,平衡效率与安全,避免全球经贸陷入“以邻为壑”的对抗性困局。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