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仍存六方面突出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仍存在六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金融领域消费信用相关立法相对滞后,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撤销权、提前还贷权等基本权益需要有更好的保障。这一问题在当前金融消费日益活跃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二是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供给仍显不足。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数字人服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元宇宙虚拟场景、盲盒经营等新兴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需加快推进。
三是预制菜等新型食品生产经营模式的规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食材不新鲜、口味还原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化程度低、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
四是医疗美容合同“霸王条款”多,营销“套路”消费者,黑机构、黑医生导致“美容变毁容”等问题,亟待健全常态化监管。
五是数字化背景下电诈手段层出不穷,AI画像“精准诈骗”、小额多次诈骗等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加大全链条治理力度、有效提升消费者防诈意识和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六是直播电商、新型网络营销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待健全,部分平台数据造假、低俗“带货”、诱导私下交易等问题需要加紧治理。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在《报告》中强调,相关部门需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预制菜、生成式AI等新兴产业可能带来新的法律问题。目前来看,主要仍适用于《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解决。消费者如遇到疑难问题,应积极维权。政府部门应对侵权行为加大监管及惩治力度,共同促进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向好发展。
《报告》还提出202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议:一是坚持经济工作“稳中求进”,进一步改善社会预期,切实保障传统消费领域的优质供给和价格稳定,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消费活力。二是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的普法宣传力度,加快推进相关法律的制定修订,推动消费领域制度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民生重点领域消费者保护工作的监管执法和社会治理,着力解决民生重点消费领域难点堵点问题,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四是重视情绪释放型消费的积极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提升消费体验,引导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