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会展·特别篇 | 会展业以“智”提“质”前景可期

发布日期:2024-03-12 13:55:21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兰馨
会展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两个方面。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重大展会。其中,数贸会与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都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业界人士表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AI与实体经济步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

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会展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两个方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淮表示,到2018年,此前二十多年会展业的办展数量、办展规模和可供展览的专业场馆面积,令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大国。如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是会展业面临的新课题。在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以出口为导向转变为扩大内需战略,数字革命浪潮的到来以及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倒逼,使得会展业原有的运作服务模式、展商和观众结构、展会题材和内容、参展偏好和体验等所构成的会展产业生态均发生质的变化。会展新质生产力将顺应新的变化,通过模式创新对会展发展的优质要素进行新的配置,创新会展发展模式成为全面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关乎产业链的各环节。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会展数字化转型是模式创新的切入点。数字变革和新冠疫情倒逼会展业寻求新的基础结构性转变。三年疫情期间,会展数字化逆势增长,无论企业发展战略还是营销模式、营收与利润水平,均呈梯度增长态势,会展数字化技术底座已然成熟,生态雏形已形成。当下,行业和企业获得新增长空间,逐渐完善数字化转型。同时,随着“数字资产入表”,会展业将更重视和关注数字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有效运用,极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展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山寨式”展会将受到扼制,以“高质量展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局面将应运而生。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副会长陈亮表示,会展业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将极大地丰富科技类会展题材,尤其是垂直度较深、跨学科领域、注重技术转移功能的科技类展会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传统类型展会着力点在某一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突破传统产业链束缚,用创新技术激发更大的生产力。未来将有一批好的科技类展会成为这些创新技术的试验田和竞技场,这类展会不以规模取胜,而是凭借专业程度得到市场的青睐。二是会展业通过不断地引入创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和改进管理模式,提升自身新质生产力。当下,数字化浪潮已给会展业带来新的机遇,《中国会展主办机构数字化调研报告(2024)》显示,会展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正在进行时,随着数字化工具不断迭代,会展业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促进更高效的资源对接和产业链合作,为虚实结合的展会模式增加了便利性和观展体验,更多的创新技术也正在被运用到会展业中。

AI 助力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

在姜淮看来,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简称“数贸会”),是伴随数字技术变革产生的。举办数贸会将推动数字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产品贸易等几大领域,该展会与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相得益彰,在数字贸易领域拓宽了新的渠道和空间,丰富和完善了国家会展顶级矩阵,并通过数字贸易实现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与合作。

“横向比较,会展业数字化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1会议CEO、AMT咨询联合创始人万涛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劳动者、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到会展企业,就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客户开发、产品和服务提供、数据资产运用发生了革命性的提升。不可否认的是,会展场景比较窄,因此在接受新兴技术上相较其他行业反应慢。

随着大模型时代的人工智能(AI)拉平横向行业的智能鸿沟,会展业将可能通过人工智能的集合实现弯道超车。

“以智提质,‘人工智能+’将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万涛表示,数据链是供应链的借鉴,核心在于数据互通。微观层面是企业内部的数据互动,需要集成性应用和数据中台来推动。中观层面是和社会数据打通并流动的,数据只有在工作链(流)和产品链中才能产生价值。链本质上是保证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的流通性。

在万涛看来,当前,会展数字化转型处于关键期,面临着数据要素的质量和链的流动两个痛点,其中,数据要素的质量为内部建设,链的流动为外部延展。

“提升数据质量,通过规划化、标签化和和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来提升数据要素的质量及数据流通规则。”万涛建议,建立集成化业务流程系统或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业务流程系统,加速数据要素在关键工作环节中发挥生产性作用。只有建立起跨组织的流动机制,才能加速数据要素在不同产业环节的运用和价值提升。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