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场:流动性收紧使投资者喜好由成长转移至投资价值
安永近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市场共录得968宗交易,集资额为101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和32%。然而,市场势头逐渐增强,第三季度新股上市后股价表现比早前季度有明显改善。步入第三季度,全球IPO市场关注点落在西方国家的市场气氛改善、美国IPO交易前景、稳健的新兴市场,以及略有放缓的中国IPO市场。
过去10年,新兴市场的IPO宗数和集资额均上升逾三成,主要由于其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2023年至今,新兴市场的IPO宗数及集资额分别占全球IPO市场的77%及75%。除了较兴旺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市场外,土耳其及罗马尼亚也是新兴的热门IPO地点。在发达市场,美国的大型IPO增加,而日本及意大利则见小型IPO增长。
从行业来看,科技行业继续主导2023年的全球IPO活动。然而,若撇除芯片设计巨头的IPO,整个科技行业的集资额则录得同比下降。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的IPO上市尚未有显著增长,但已可见于上市申请之中。工业行业的全球IPO活动爬升至第二位,主要由于工业分类下的大部份子行业稳定扩张。“独角兽”IPO的宗数及集资额则同比大幅下跌逾八成,主要可见于传统增长行业如科技以及生物科技与健康。
今年前三季度,亚太区IPO市况好坏参半,尽管占全球IPO交易份额约60%,但其上市宗数和集资额分别同比下降8%及41%。各地政府均致力刺激经济增长,以及通过下调印花税等措施带动IPO活动。另外,由于主要市场疲弱,亚太区过去两年IPO宗数较少。基于大型上市申请,整体市场情绪乐观,并期望下一季度或2024年初期IPO交易温和上升。
预期准备于中国内地上市的企业,将接受更严谨的审查以及更长的注册程序,主要由于监管部门有意通过控制IPO的节奏以平衡投融资市场。在调控措施下,紧随国策及行业政策的企业仍有机会于积极支持创新中小企的北京证券交易所进行IPO。同时也有迹象显示部分有意申请A股IPO的企业将上市目的地转向海外和中国香港市场。中国内地的交易所IPO宗数及集资额分别下跌11%和40%。虽然增长有所放缓,中国内地交易所的IPO宗数仍领先全球。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集资额继续领先全球,分别达89.28亿美元及65.36亿美元。
安永全球上市服务主管陈杰表示:“面对流动性收紧及资本成本上升,投资者倾向基本面强劲且有明确盈利路径的企业,准备IPO的企业须展现其财务稳健性及创造价值的潜力。随着估值差距收窄,投资者正在检视新一批新上市企业的上市后表现,如整体趋势向好,这将恢复投资者的市场信心。”
一众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致力促使持续的通胀下降至目标水平,相信利率将保持高位,因此资本成本将继续高企。在收紧信贷的共同作用下,融资将更具挑战性。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例如强劲的资产负债表、稳健现金流以及在疲弱经济下的抵御能力等,多于企业增长速度和估值上升水平。投资者也会对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概念企业,或是能把AI应用于其商业模式及经营中的企业更感兴趣。
IPO申请人将需要对创新的商业模式保持灵活性、在面对供应链限制和宏观经济挑战时保持韧性、拥有强劲的营运资金,以及具备拥抱科技和AI应用以适应新营商方式的能力。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说:“尽管东盟和日本的IPO市场仍然活跃,但由于包括中国和澳纽在内的主要市场疲软,过去两年整个亚太地区的IPO活动放缓。 随着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的复苏,预计地区整体将出现反弹。香港的上市申请中有一大型分拆项目目标筹集最少10亿美元,亦向市场释放正面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