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降级” 世卫组织:庆祝之余需反思
当地时间5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解除了1191天前拉响的警报。多位专家指出,尽管世界正在逐步回到疫情前的状态,但此次“降级”并不代表疫情就此结束。
“大流行象征性的结束了”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2020年1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根据规定,警报发布后,世卫组织总干事需定期重新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审查疫情形势。
3年后,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于5月4日召开新冠疫情例行季度评估会议时,委员会向总干事谭德塞就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未来防控提出建议,后者采纳建议并于次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PHEIC”。
在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谭德塞回顾说,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新冠疫情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2023年5月4日,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逾7.6亿,死亡病例超过690万。此外,疫情之下各国的卫生系统受到严重的干扰。
然而,5日的声明指出,尽管委员会承认病毒潜在的变异仍然构成不确定性,但他们还是建议,“现在是过渡到长期管理新冠疫情的时候了”。
谭德塞对这一建议表示同意,并且确认“新冠疫情现在是一个既定和持续的卫生问题,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美联社认为,这标志着“毁灭性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象征性的结束了”。
为何能够解除警报?
为何当前世卫组织认为可以对新冠取消最高警报?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看来,此番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当前的疫情流行态势来看,报告的新冠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病例数、死亡人数都在呈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仍在变异,但其致病率、致死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总体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通过自然感染叠加主动的疫苗接种,全球建立了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经过三年抗疫,各国都在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梁万年指出,综合上述因素考虑,人类抵抗能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了一个平衡状态,“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还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PHEIC”,各国就不再需要履行相关的社会公共卫生措施和防控措施,这将对跨国交通、贸易、旅游、人群集会的控制和限制带来相应调整和完善。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明伟杰表示,此次取消“PHEIC”,意味着新冠疫情不再是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全球也不用再优先投入大量医院资源用于新冠防控。
专家提醒:病毒威胁仍存在
世卫组织此次下调响应级别意味着全球应对新冠疫情将进入新阶段。但谭德塞强调,对新冠疫情的降级并不意味着其作为全球健康威胁已经结束。
他表示,“上周,新冠每三分钟就夺去一条生命……世界各地仍有数千人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还有数百万人正在应对新冠感染的长期后遗症。”谭德塞说,“这种病毒会一直存在,它仍在夺去生命,仍在变化,出现一系列新变异株的风险仍然存在,也会导致病例数再次激增。”
为此,谭德塞决定首次启用《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相应条款,成立一个审查委员会来向各国提出长期建议,以持续管理新冠疫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5日也表示,新冠病毒不会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们对这种疾病的监测和研究,包括我们是否会在一定时期内接种疫苗,变异体会如何变异,不会因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而停止。”
近期,被称为“大角星”的XBB.1.16毒株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该毒株的传播效率略高于此前流行的XBB.1和XBB.1.5变异株。在今年1月被首次发现后,XBB.1.16在印度、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流行。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尚不需要对XBB.1.16过分担心,但它的出现也提醒各国,需要时刻关注新冠病毒的变异以及其传播性、致病性的变化。
如谭德塞5日强调的,在庆祝之余,人们也应该反思,因为新冠疫情已经“给我们的世界上留下深深的伤疤”。“人们犯下了很多错误,包括缺乏协调、公平和团结,”他说,“我们必须向自己和子孙后代承诺,我们永远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