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危化品事故频发,“毒列车”噩梦难终结

发布日期:2023-02-28 08:45:26来源:海外网作者:老度
美国俄亥俄州“毒列车”脱轨事件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2月26日,美国环保署(EPA)表示,由于已经找到了经环保署认证的、可接受有毒废物的机构,诺福克南方公司自27日起可恢复从事发地东巴勒斯坦镇外运污染废弃物的工作。

美国俄亥俄州“毒列车”脱轨事件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2月26日,美国环保署(EPA)表示,由于已经找到了经环保署认证的、可接受有毒废物的机构,诺福克南方公司自27日起可恢复从事发地东巴勒斯坦镇外运污染废弃物的工作。不过,这并不能减轻民众对危险有毒化工品泄露和污染的担忧。美国政客和企业罔顾民众福祉和意愿的种种行为,为美国危化品事故频发埋下隐患。

现状堪忧

尽管美国环保署官员信誓旦旦地保证“所有废弃物都将以安全合法的方式处置”,“我们的设施将防止有害物质进一步释放并对社区造成影响”,但现实的统计数据却并不能让普通民众安心。

非政府组织“美国化学灾害预防联盟”(CTPCD)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危险化学品泄露、火灾或爆炸事故。报道称,仅2023年前7个星期,CTPCD就已经记录了30多起事故,平均1.5天发生一起。自2020年4月起,该联盟已经记录了470多起危化品事故,其中2021年177起,2022年188起。EPA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里,“包括应对危险化学品或原油泄漏等事故在内,EPA平均每年要执行235次应急响应行动”。《卫报》报道说,尽管不同事件严重程度并不相同,但每起事件都涉及被认为对人类和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的化学品的意外释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据恐怕还不能反映美国涉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全貌,比如EPA的数据就显示,美国平均每年发生150起涉及高危化学品使用或储存设施的事故,但未涉及相关设施的泄露、火灾和爆炸等事故,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危险物品的行动也没有被涵盖在相应的应急管理计划中。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EPA土地和应激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的马蒂·斯坦尼斯劳斯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这类隐藏的灾难发生得太频繁了。”

信任不足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月26日报道说,在“毒列车”脱轨事发地及附近地区,当地民众已经出现了支气管炎、皮疹、眼部发炎等症状。《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对俄亥俄州火车脱轨污染担忧蔓延至东巴勒斯坦镇以外》的报道中说,由于担忧危险化学品对水源的污染,当地大型连锁超市出于“谨慎”的考虑,已将一些利用事发地附近水源灌装的瓶装水下架;俄亥俄州两支高中球队放弃了在该地区进行的比赛,因为“运动员、家人和社区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些无疑都反映了民众对所谓“空气和饮水是安全”说法的不信任。

而在媒体披露事故处理的废水和废弃物将被送往得克萨斯州和密歇根州进行处理后,也引发了这两州官员和民众对这一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及当地环境被破坏的担忧。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法官莉娜·伊达尔戈就对自己是从新闻上了解到有毒废弃物将被送往当地处理感到不满,她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虽然法律没有要求一定要通知她的办公室,“但这似乎不太对”。密歇根州联邦众议员黛比·丁格尔2月24日发表声明称,自己“没有得到废弃物将运往当地的通知”,并表示自己的“首要任务始终是保证民众的安全”。

面对来自地方官员和民众的反对声,EPA不得不于25日紧急叫停了相关计划。不过,26日,EPA宣布允许诺福克南方公司继续运输计划,并表示整个废物处置计划包括受污染废物的处置地点和运输路线都将受到严格的监管和审查。

甩锅推责

就在事故调查和后续处理仍在持续之际,沉迷于党争大戏的美国政客们又纷纷粉墨登场,开始上演互相攻讦、甩锅推责的戏码。

事故发生后,共和党人开始猛烈抨击拜登政府和美国交通部。2月2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共和党参议员万斯、共和党众议员比尔·约翰逊等人抵达东巴勒斯坦镇。特朗普在当地发表演讲,抨击美国拜登政府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指责他们在面对环境灾难及其影响时,拖延乃至拒绝向当地社区提供关键援助。万斯则在接受美国调查新闻网站Axios采访时宣称,东巴勒斯坦镇的居民“被联邦政府遗忘了”。

而美国白宫副新闻秘书安德鲁·贝茨则将此次事故的发生归咎于特朗普和共和党,称正是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放松了对铁路安全和环境工作的监管,才最终导致了俄亥俄州这场生态灾难事件。也就在政客们无休止的互相攻击中,不但俄亥俄州脱轨事故的处置受到质疑,美国多地又持续发生列车脱轨、危险化学品泄露等事故。

对很多普通美国人来说,俄亥俄州“毒列车”脱轨事件是轰然作响的“警钟”。美国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有毒物质政策高级顾问索尼娅·伦德呼吁政客们不要持续散播不和,而应该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对每个美国人来说,不管他们居住在何地,只要出台几项常识性政策,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安全”。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