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北溪事件”三点疑云 美方必须坦诚回应

发布日期:2023-02-12 08:57:0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作者:
沉寂一段时间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事件,近日被爆出“猛料”。

沉寂一段时间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事件,近日被爆出“猛料”。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以知情人士为消息源发文称,拜登政府策划炸毁了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考虑到赫什在美国新闻界的业务素养和声誉,以及报道中对事情经过的大量细节描写,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不太可能是空穴来风。不过,美国白宫国安会、美国中情局、美国国务院等多个部门矢口否认,声称赫什的爆料“完全虚假、纯属虚构”。而一向对大新闻“嗅觉灵敏”的西方主流媒体,这次则反常地几乎集体失声。

4个多月前,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在位于瑞典和丹麦的附近海域出现四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在管道发生泄漏海域探测到强烈的水下爆炸。在俄乌冲突升级、全球能源价格飙涨的背景下,多方认为这起事件属于“蓄意破坏”。一些分析指出,没有相关国家政府以及大国的暗许乃至操控,袭击能源管线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很可能是一起“国家恐怖主义行为”。

如今,随着赫什爆料,这起轰动世界的事件再次浮出水面。赫什报道中包含大量细节信息,美国政府一句轻飘飘的“虚假新闻”是难以搪塞的。这种回避躲闪的态度,反倒勾起了事发以来的三点疑云。

第一,美西方国家为何刚开始高喊要调查,后来却没了下文?

北溪管道是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共同投资打造的项目。事发后,除俄罗斯外,欧方要求彻查的调门也很高。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曾说,北溪管道事件并非偶然,欧盟将支持对此进行任何调查。美国总统拜登也表示,“事情冷却下来后,我们会在适当时候派潜水员(潜入海底)探查究竟”。

但蹊跷的是,表态之后就没了下文,美欧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俄方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均遭到西方国家拒绝。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以美欧国家掌握的技术手段和能力,至少能查出个蛛丝马迹,但却没有什么动静。这种违反常识的“信息黑洞”不得不令人生疑。

第二,美欧政客一些令人玩味的表态,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据德国媒体报道,2022年2月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几周,拜登警告称,如果俄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将不再有‘北溪-2’,我们将结束它”。去年9月在北溪管道被炸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声称这“终归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而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媒体留下一句“感谢美国”,更是引发一片哗然。

如今,美国从俄乌冲突中获得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美国能源企业从欧洲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回过头来思量一些美欧政客说过的话,是不是别有意味?美国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塔克·卡尔森曾在节目中暗示,北溪管道遭破坏与美国有关。

第三,一贯对“猛料”揪住不放的西方媒体,为何在赫什发文后几乎集体哑火?

通过搜索这几天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发现,相较于当初对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的连篇累牍,它们这次显得分外安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都没有进行报道。路透社虽然提及赫什的爆料,但没有关注爆料本身,而是转移目标称赫什做的调查引起过“争议”。人们想问:既然西方媒体这么关心北溪事件,为何对这么大的猛料视而不见?它们标榜的专业主义和客观独立在哪里?又是谁在操控它们选择性地保持沉默?

北溪天然气管道是重大跨国基础设施。它遭到破坏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全球生态环境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幕后黑手必须受到追责。如今,赫什的调查报道为北溪事件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各方应当顺藤摸瓜查下去。美方常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挂在嘴边,那就必须坦诚回应国际社会质疑,配合多方联合调查,给世界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北溪事件不应成为“罗生门”,世界需要正义与真相。(国际锐评评论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