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申贝:创新和研发形成核心竞争力
作为起家于生产传统缝纫机的制造业企业,上工申贝集团在进入德国市场后,积极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始终将研发和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报记者采访上工申贝集团总裁助理陈永武全文如下:
欧时:十几年前,上工申贝在国内一度遭遇激烈竞争,2005年收购德国杜克普爱华(DA)公司时,DA也正处于多年亏损状态。上工申贝如何调整思路、整合资源,从而通过并购实现双赢、重焕活力?
上工申贝:为充分应用中德两国资源,把两家企业都拉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尤其是产品战略。当时尽管两家企业在资金方面都比较紧张,我们还是毅然决定对杜克普爱华公司加大了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几年后,新一代的厚料机产品系列“M-Type”一经推出,正赶上市场回温,一炮走红。
在生产领域,我们大大提高了产品在东欧的产量。这一步对上工在欧洲的发展非常关键,因为这既利用了东欧相对德国而言的成本优势,又保留了欧洲制造的品质。
在销售方面,我们作为中国股东,帮助被收购的德国企业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快速建立一只能销售德国产品的专业销售服务团队。通过这几步,我们就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和市场推广几个方面打造出了一个良性循环,迅速实现扭亏为盈。
当然这17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也有很多失败教训、经历过诸多实际问题。但在上工申贝母公司的战略指导和战术领导之下,我们中德管理团队共同对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整合处理,现在尽管处在疫情影响严重、供应链相对紧张的大背景下,我们依然能够保持盈利。我们很有信心可以度过当下的大环境难关,也相信之后能进入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轨道之中。
欧时:上工申贝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多国拥有工厂和研发中心,介绍一下上工申贝集团的欧洲业务版图以及各工厂的业务重点?
上工申贝:在德国收购多家企业之后,上工申贝是有所考量的。我们集团内部的杜克普爱华和百福两大企业都是160岁的“老人”了,在德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传统品牌。收购这两家企业后,我们制定了产品分类战略布局,以避免100多年来的竞争关系在集团内部延续。所谓产品分类,即按照产品的应用领域不同为为各公司和品牌安排不同的产品侧重点,如汽车类、服装类、牛仔类,鞋类,家纺类,机器人应用类等等。这当然不能完全解决内部产品竞争的问题,但我们也认为,内部一定程度的合理竞争能促进良性发展。
从宏观战略角度来讲,我们在德国有3处工厂,其中比勒费尔德工厂偏向工业机和服装机的生产,凯泽斯劳滕工厂主攻制鞋、牛仔、焊接设备,本斯海姆工厂则侧重于项目型的个性化订制智能设备。在东欧的两处工厂,捷克主要制造标准工业机,罗马尼亚工厂则聚焦零件生产。至于各公司品牌产品的销售,则由集团建立DAP销售平台统一协调管理。如此一来,上工就构建了完整的工业缝制设备产品链,也实现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欧时:目前欧洲业务已成为上工申贝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但近两年来疫情和芯片危机造成的欧洲市场萎靡,是否也给集团带来了压力?集团给予了何种应对措施?
上工申贝:主要面临两大压力。第一,由于疫情期间人员不能正常流动,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往来遇到了很大阻碍。我们采用的措施就是充分使用网络平台的在线沟通软件解决空间问题,甚至包括客户对设备的验收,都尽量在线实现。不仅是与外部的沟通,在内部也是如此。德国政府要求疫情期间给员工尽可能提供居家办公机会,我们也尽力执行了,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也有部分工作需要在线上沟通。第二点是供应链。疫情期间,供货商的生产必然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就会波及整个链条。后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供货时间无法保证,二是价格会有所提升。我们只能尽量与供应商沟通,尽可能提早下订单,即使在资金方面会带来额外压力。另外,上游组件供货的延迟也会影响我们产品的交付,这也需要我们去说服客户接受。大部分客户还是给予了理解,尽力配合,以共同应对因疫情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不过,疫情期间我们也在某些领域做出了些许成绩。比如焊接机是生产无缝防护服所必需的设备,在2020年疫情前期,我们的焊接机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销量是此前正常情况下的2.5倍。除此之外,我们集团内也有口罩生产设备。一方面这是我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和国际市场急需口罩,我们也算为防疫工作做出了一些微末贡献。
欧时:作为起家于生产传统缝纫机的制造业企业,上工集团在转型智能制造方向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上工申贝: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市场的需求,我们作为企业,当然要应市场所需把产品、设备朝这一方向改进。
在这个行业里,上工集团的设备智能化水平是最高的,我们不仅有传统工业设备,还研发出了机器人控制的3D缝纫技术,它能解决传统工业缝纫局限在二维的问题。以汽车领域应用为例,汽车的仪表盘是立体而形状不规则的,但我们的程控机头可以实现360度旋转缝纫,就可以解决立体缝件这个难题。
航空领域也是我们的业务重点,我们的客户既有空客、波音,也有中国的商飞、哈飞等等。例如,3D缝纫技术可以应用在飞机的机舱门上:为了减轻重量,很多飞机的舱门采用碳纤维等轻质材料制造。碳纤维很薄,需要一层层缝合成形,这就需要3D缝纫机器人根据舱门的模型曲线来立体缝制。除了飞机,高端汽车如F1赛车也有很多部位用到碳纤维材料,类似加工也都需要用到我们的3D缝纫设备。
欧时:对于未来进一步的业务布局和转型,上工申贝集团有何蓝图?
上工申贝:想要维持行业地位,就意味着不能停下创新脚步。企业必须不断在研发方面发力,才能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制造方向上,我们正在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逐步向提供全套工业4.0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转型。我们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Qondac系统和Quick系统已全面嵌入到了产品之中,有助于实现缝纫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用工成本。我们的主战场将始终立足于自动化、智能化的高附加值产品。
在深耕工业缝纫之余,我们集团的业务也涉及物流领域,这部分业务在企业的整体收入里占比也越来越明显。借助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技术,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完善平台,做大商贸物流版块,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定制化服务和智能仓储、设备互联互通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作为在德的中国投资者,上工申贝集团给当地创造了岗位、增加了税收,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反之对于德国的地方政府、商会组织等机构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服务,上工申贝集团有哪些期待?
作为一家在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我们还是很受本地业界和工人欢迎的。一方面,我们是用制造业思维进行并购的战略投资者,不是单纯的财务性投资,因此布局比较长远,不会因为短期发展不顺利而轻易撤资从而给当地就业造成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我们对本地的公司治理,文化习惯、法律规定等都很尊重,完成整合的过程就相对比较顺利。
在政务服务方面,在德国我们如果有需要,可以与企业所在的城市市长直接面约,与各个具体部门打交道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可以说对我们而言,这些机构的存在感其实比较弱。目前看来,我们在德国的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是顺利的,基本都得到了来自当地政府,经济促进单位等的积极配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