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落幕 “两个法国”裂痕待弥合
【欧洲时报蔡家怡编译】4月24日晚,2022法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法新社撰文称,在这场选举中,法国分裂出“草根”与“精英”两大阵营,而成功连任的马克龙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弥合这“两个本不抵触、却又如此不同的法国”。
据文章分析,没有投给马克龙的,无论是支持勒庞、还是首轮投梅朗雄二轮弃权的选民,大多来自“感觉被排斥”的草根阶层,也是最容易产出“黄衫军”之地。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如何安抚这批选民、避免发生如同黄衫军的“街头第三轮选举”,是马克龙眼下的挑战。
“老龄法国”vs“年轻法国”
据初步统计,马克龙在所有年龄段选民中都获得多数票,在60岁以上、特别是70岁以上选民中支持度最高;但在25-34岁选民中仅有微弱优势。
政治学家Bruno Jeanbart打比喻称,一边是压倒性支持马克龙的“老龄法国”;另一边是很大一部分已对他失去信心的“年轻法国”,因为这批要踏入职场的青年人“过了几条马路也找不到工作”(马克龙2018年时曾对一名失业青年建议,“过马路对面就能找到工作。”)。
“富裕法国”vs“阴影法国”
马克龙在富裕地区也最受欢迎,比如92省的塞纳河畔讷伊市(Neuilly-sur-Seine),82%的选民投给了马克龙。高级白领、退休人士和受过较多高等教育的选民都倾向现任总统。这些法国人选他是因为他领导国家的能力,尤其认同他应对新冠疫情以及乌克兰战争的表现。
另一方面,投勒庞的多是普通工薪阶层,即使不是其民粹主义的拥护者,但这一次都被她打出的购买力牌所吸引。
政治学家Jérôme Fourquet分析,这些法国人普遍感觉“活得不如父母一辈”,认为自己“活在阴影中的法国”,只能搬到那些“没有人愿意去的”地区,因为他们“没得选”。他们住在偏远、欠发达郊区小镇,十分依赖汽车,极容易受汽油价格波动影响,也正因此,这些地方出了最多的“黄衫军”。
“西部法国”vs“东北法国”
法国地图也呈现出明显的分界线。1960年代工业和采矿业聚集的东北部城市,如今日渐没落,勒庞在这里的人气最高,在埃纳省(Aisne)得票近60%;另一个票仓是南部地中海沿岸,比如瓦尔省(Var)得票逾55%。
西部地区大约在60年前大量的农村人口外迁,如今这些地方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活力反过来吸引了许多大城市的富裕人群移居。马克龙在这里占了绝对优势,比如在雷恩(Rennes)和南特(Nantes)分别获得85%和81%的选票。
“本土法国”vs“海外法国”
在海外省,勒庞取得了历史性成绩:瓜德鲁普(Guadeloupe)69.6%,马提尼克(Martinique)60.87%,法属圭亚那(Guyane)60.70%,留尼汪(Réunion)59.57%,马约特大区(Mayotte)59.10%。
然而,海外选民投出的其实是“抗议票”。他们在首轮大多选择了极左候选人梅朗雄,二轮“选择”的是“不投”马克龙。表面看,这是最近一两年海外区反防疫管制、反健康通行证等运动的结果,但实质是法国本土权威越来越得不到海外选民的信任。
最后,还隐藏着一个“既不-也不”的法国——1700万拒绝在马克龙和勒庞中作选择的法国人。在二轮投票中,28%的选民选择了弃权、投白票或废票,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在首轮获得22%选票的梅朗雄的支持者,是另一股不可忽视的黄衫军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