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危机和高额原材料价格使中小汽配供应商面临生存危机
德国《商报》11月8日报道,目前汽车市场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车企在销售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车价和转产高利润车型仍能取得良好业绩;另一方面是汽配供应商举步维艰,部分中小型汽配供应商已经破产。大陆集团、海拉等行业大型企业不得不下调盈利预期,而大量中小汽配供应商走向破产,特别是年营收500万-2亿欧元的中小型企业。造成这一状况的核心原因是合同的不平衡性,即汽配供应商为预防供应中断和由此产生的索赔要求必须始终保持一定的材料库存和人员规模,而车企采购汽配供应商一定数量部件的义务则很弱。德五金工会(IG Metall)表示,汽配业目前面临芯片危机导致的营收减少30%以上、铜锌铝等工业原材料价格飞涨以及发动机从内燃向电动转型等挑战,小企业几乎无法克服,车企必须同汽配供应商团结一致才能避免行业动荡。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CAR)-预测今年德国新车销售将不到285万辆,为两德统一以来最低值,甚至低于去年。全球情况类似,波士顿咨询(BCG)预测芯片短缺致使今年多达1100万辆汽车无法生产。艾睿铂咨询(Alix Partners )认为行业销售损失将达1.8亿欧元,到2023年才会好转。德国金属成形协会(IBU)、锻造成型协会(IMU)、螺丝协会(DSV)和弹簧协会(VDFI)3周前公开致信大型汽配供应商和车企高管,表示行业形势非常危险,供应链面临极其严重的中断,要求车企预定有约束力的采购量以及接受生产成本提高。
大陆集团总裁此前表示正与车企就芯片危机的负担分担进行谈判。由于部分芯片需要空运,因此大陆集团预测仅今年物流投入就将提高最多至2亿欧元,而橡胶价格攀升导致轮胎业务成本增加5亿欧元,大陆集团希望这部分费用未来能和车企共同分担。礼德律所(Kanzlei Reed Smith LLP)专家则认为冗长的谈判不过是车企的缓兵之计,不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应引入清晰机制来规定在出现严重生产中断时应如何处理,即首先谈判双方最高层在一个月内寻求解决方案,否则供应商有权退出合同。不过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认为车企同意这一条款的概率不大,他们甚至不是很愿接受提高采购价格。过去几个月半导体价格上涨25-30%,戴姆勒、大众汽车和宝马非但不承担部分成本上涨,甚至要求供应商确保供应,目前双方关系紧张。未来虽不会出现大规模汽配供应商破产潮,但一些小企业由于缺少自有资本和对车企战略重要性不足而面临生存威胁。博世和采埃孚等大型汽配商由于材料价格上涨和数量不足以及必须支持自身的供应商等原因而面临盈利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