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天然气价格暴涨,德国也有可能面临限电,限气!
[本文转载自德国热线,本网已获其授权转载发布]
高昂的天然气价格,而天燃气又没有什么储备了,电价处于创纪录的水平。整个能源市场承受着罕见的压力。而且人们担心德国的气候政策会使一切变得更糟。出路到底在哪里?德国是否也面临限电和限气?
在英国多家公司破产后,德国能源结构中的天然气供应商也陷入了困境。自周末开始以来,已经有客户的燃气合同被终止。天然气供应商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采购到便宜的天然气。然而短期采购价格上涨了五倍左右,谁也没有预料能源市场如此迅速,前所未有的发展。
冬天还没有到来,消费者和政界人士眼瞅着目前空空的天然气储存越来越紧张。天然气的交易价格攀升450%至高位。使用热泵和用电供暖的家庭的电费将会暴涨。电的批发价格在12个月内翻了三倍。取暖燃油成本上涨了53%,汽油价格上涨 26%,而且还在继续。
世界能源理事会德国分会负责人兼 BDI 行业协会能源部门负责人Carsten Rolle说:“国际能源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场完美风暴,德国和欧洲的气候保护立法又加强了其影响力度。真的很吓人。”所有的因素都相互交织影响。大流行结束时的快速经济复苏引发了远东地区的极端能源需求。美国、卡塔尔和俄罗斯油轮几乎将液化气只运往亚洲。荷兰的天然气产量即将耗尽,而俄罗斯不能或不想向西欧输送更多天然气,因此这里的燃料变得稀缺。
能源转型的讨论太过肤浅
半国有的德国能源署(Dena)常务董事库尔曼 (Andreas Kuhlmann) 说,“ 一些人觉得怪俄罗斯人,还有人则表示,那些说不再需要天然气的人。然而这都没有切中要害。没有忠实于一个联盟的天然气,但有一个全球的市场。”库尔曼说,“我们谈论能源转型还太过肤浅。”
联邦政府任命的监督能源转型独立专家组负责人Andreas Löschel 也认为,政治家现在必须从价格上涨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德国气候保护法案(KSG)规定了德国每个经济部门的精确年度排放上限。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如果没有遵守这些规定,法律要求联邦政府在下一年通过“立即计划”达到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是,包括Dena库尔曼在内的专家非常担心,到2025年,交通、工业、电力、农业或建筑部门都无法遵守这些法定的二氧化碳限制。
Löschel表示,“尽管能源价格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是外因造成的,但是气候保护法案还是给出了一个严格的国家框架”。这位能源与资源经济学专家表示:“短期抵御全球市场发展的尝试很可能注定失败,从长远来看也是没有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绝对应该质疑气候保护法案,”Löschel 建议道:“与其搞年度二氧化碳预算,不如说根据排放轨迹制定相应的走廊计划。政客们不应采取年度紧急计划,而应在立法期开始时提出更全面的气候计划,然后跟进。”
欧盟委员会负有连带责任
布鲁塞尔可能对天然气危机负有部分责任。无论如何,通过“绿色协议”气候保护计划,欧盟委员会帮助引发了二氧化碳配额价格的爆炸性上涨。工业公司和电厂运营商现在必须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支付60 欧元,这个价格是四年前的15倍。
这样的成本通常会造成所有褐煤发电厂从市场中消失,而二氧化碳排放较少的相对清洁的燃气发电厂就会介入。然而现在的市场自行运作已经无效。德国的褐煤发电厂已满负荷运行数月。运营商只是简单地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高成本定价,并且比目前的燃气发电厂更便宜地提供电力。
可再生能源无法继续扩大,根本帮不上忙。近几个月来,风能的长期停顿也减少了绿色电力的生产。而同时市场预计会出现供应短缺,因为未来几个月将关闭更多燃煤发电厂以及其余6家德国核电厂。这些电厂迄今为止的发电量超过所有德国太阳能设备的总和。
多数人呼吁采取行动
过于旺盛的能源需求还在增加。BDI 专家Rolle说,只有快速、大规模地建设新的燃气发电厂才能缓解压力。“然而这个必要的新建规模已经吓坏了一些专家。”
Verivox 或 Check 24 等价格门户网站警告消费者注意价格冲击。Verivox 的能源专家Thorsten Storck表示:“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正在助长通货膨胀并推高家庭生活成本。” “鉴于国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二氧化碳价格不断上涨,这种趋势将在中期内持续下去。”
根据 Verivox 的一项调查,四分之三的德国人呼吁对价格上涨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为此,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会坚持使用核电——这比三年前高出 11 个百分点。
联邦议院的一些成员提出了一些想法:“天然气和电力的爆炸性价格是能源市场完全失控的结果,冬季将面临能源匮乏的威胁,以及无数能源禁令。”左派能源政策发言人博廷(Lorenz Gösta Beutin)呼吁国家对能源价格进行监管,调整社会福利和“法定的限电和限气”。这个政策不禁让人联想到国内很多地方出现的限电混乱局势。
业界认为没有解决方案。工业能源和电力管理协会 (VIK) 中组织的能源密集型公司警告:二氧化碳和电价上涨的双重负担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负担和流动性减小”,VIK 总裁赛弗特 (Christian Seyfert) 表示:“将生产、技术和排放转移到国外是不可避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