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复苏:中东北非制造和供应体系弹性
世界经济论坛8月发布报告《疫后复苏:中东北非制造和供应体系弹性》,针对中东北非地区企业开展调查,深入探讨如何在疫情后加强中东北非地区制造和供应体系的弹性、响应和协作。
一、加强私营部门弹性
加强疫情防控。受访企业采取了大量措施保证业务可持续性并保护员工健康,51%使用个人防护装备,56%限制工作场所员工接触,40%实施居家办公,37%实施旅行限制等。
筹划疫后经营。47%的企业表示将审视其制造和供应网络,部分领先跨国企业已实施战略计划,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从中期看,企业希望降低风险和复杂性,实现供应商的本地化和多样化。
利用先进技术。加大人工智能、数据分析、3D打印等应用力度,应对供应链中断。调查显示,企业利用先进技术的程度与供应链适应破坏的能力正相关。
改善供应关系。企业和供应商正形成新的协作模型,业内或跨行业分享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多学科团队协调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关键能力。
二、聚焦本土化
中东北非各国都制定了计划摆脱经济对石油依赖,核心是实现工业本地化,创造新就业,引进新技术。但基础设施建设、员工培训和吸引投资的成本非常高。
劳动力缺口是对本地化的严重挑战。制药或工业机械等领域不仅需要邻国合作,可能还需要跨多个时区协调。
资本运营直接影响工业生产。调查显示各行业都存在广泛的资本缺口,很多行业无法获得良好的本地化资本运营。
资产规模也会影响本土化,如金属和建筑材料行业很适合实施本地化策略,但如果规模较小,可能会有经济可行性的挑战。
三、加强区域合作
中东北非各国表示,疫情期间对跨国连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带来了红利,疫后工业4.0技术的推动还会加速。各国还优化监管框架和财务激励结构,如支持业务初创企业,加大投资者保护,为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提供基础。
当前危机的规模、复杂性和紧迫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孤立地解决。为了确保业务连续性、保护员工和实现未来发展,政府和行业必须共享知识并共同努力。
四、适应新常态下的全球产业链
企业的长期商业成功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疫情改变了消费者偏好。调查显示疫情后48%的人将继续保持疫情期间被改变的购物习惯,需要针对这些变化快速调整制造和供应体系。
–疫情期间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已获得回报,先进技术将是未来的关键主题。
–增强全球价值链内和跨全球价值链的物流协调性、透明度,人工智能、数字优化和区块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疫情使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和机构应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方式以提高制造业弹性。
–企业与公共机构应在更广泛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合作,通过共同责任和协作来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