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格研究所:中国对欧投资构成的风险被过分夸大
布鲁格研究中心7月2日文章。布鲁格研究员撰文称,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对欧盟外资政策构成挑战。作为回应,欧委会于6月17日发布了确保欧盟单一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外国补贴白皮书。然而,在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萎靡、中国在欧投资总量有限的背景下,中国投资给欧洲带来的风险不会很大,相反,促进中欧投资流动对彼此经济都有益处。
文章称,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不断跃升,外界对中国使用补贴促进并购的担忧随之增加。欧洲担忧中国收购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和技术,将投资作为政治影响力工具,利用补贴获得欧洲市场竞争优势等。但是,从经济角度看,这些担忧缺乏充分依据,是被过分夸大了。
当前中国投资水平不会对欧洲产生重大风险。与跨大西洋之间的资本流动相比,中欧之间的资本流动规模很小,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和香港在欧盟投资存量约1500亿欧元,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之和的8%,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投资者仅控制了欧盟企业1.6%的资产。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7年以来已有近400家欧洲企业被外国国有企业收购,但三分之一的交易来自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主要是挪威和瑞士),其中只有约60家涉及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国有企业。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中国经常账户盈余接近10%,但现在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不到1%,未来可能接近赤字,净资本流出的动力不足。近年来中国对资本外流已收紧政策,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疲软情况不太可能很快改变。随着中国政府追求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经常账户盈余大幅增加的可能性极小。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呈下降趋势,2019年仅为113亿欧元,比2018年下降33%,与2016年峰值相比减少69%。受疫情影响,全球跨境投资预计大幅下降,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0年外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将下降30-45%。
但是,如何确保在欧盟境内的公平竞争问题仍然重要,非市场经济体通过投资在欧盟较小成员国施加政治影响力的行为也值得警惕。许多欧盟国家正在强化外资审查机制,近期欧委会也出台了针对外资的补贴监管工具白皮书,提出并购审查的程序与方法。欧委会的新倡议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应避免在实施中引入繁琐的程序和阻碍外来投资的条款,同时对国有企业补贴定义作进一步澄清。当前,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受到限制,欧盟当务之急应是保障具有竞争性的市场,而不是将外国投资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