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全球危机变为“全球化”危机

发布日期:2020-06-01 10:22:34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作者:
数十年来,这些跨国企业一直在努力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加快交货速度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全球众多国家的生产率,将繁荣的盛况广泛传播至世界的很多角落。

一段漫长的经济繁荣期似乎即将戛然而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引领世界走向了繁荣。这一繁荣的实现得益于壁垒的降低,以及向跨国企业开放边界。数十年来,这些跨国企业一直在努力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加快交货速度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全球众多国家的生产率,将繁荣的盛况广泛传播至世界的很多角落。

急刹车

新冠肺炎疫情会终结“全球化”这一已经饱受贸易战和民族自信挑战的模式吗?

也许有些人会说,在边界越是开放的地方,病毒越容易传播,人们不得不选择停止边境的流动和放开。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全球经济逐渐陷入停滞状态,数十年的增长趋势呈现逆转。这些我们正在看到的情况,有可能成为“所有衰退之源”。

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是否会成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对此,经济学家们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V型复苏的传统观点表示怀疑,并指出所有类型的衰退都会导致产出和福利的永久性损失。

此次损失预计将达到12万亿美元,其中六分之一将是金融业的损失。虽然金融业的资本状况较之2008年已经大幅改善,但显然还不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危机。布里斯托尔大学(Bristol University)风险管理教授菲利普·托马斯(Philip Thomas)已经警告称,不少金融应对措施可能“弊大于利”。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预期寿命之间确实存在明显关联,尤其是需要在医疗和安全方面增加更多支出。这些导致GDP大幅下降的防疫措施,将影响许多人的预期寿命。

互联互通

新冠肺炎是一场全球危机,而当前各国的反应措施主要是针对本国内部的。令人忧虑的是,不少国家正试图将这场危机演变为“全球化”的危机。新冠肺炎疫情表明,在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尽管各国政府必须通过限制自由流动来保护人类生命,但与此同时,更好的相互联系是寻找长期解决方案的关键。现在既不是说假设的时刻,也不是相互指责的时刻——现在是携手合作应对全球危机的时刻。这就需要多边协同,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在医学上和经济上作出应对。为此,有必要在以下五个领域开展全球合作。

一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对于决策者而言,全面性、有弹性、可比性的信息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危机中,信息应当是标准化的。世人都想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死亡率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暗示了解决方案?数据来源、时滞因素、强度和诱因测试以及致死病例的归因方法等,都有助于理解这些差异。

二是全球合作应对传染病。近期,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流行病学家研究估计,“更密集地干预可能会中断传播,并将病例数量降至较低水平。然而,一旦这些干预措施放松,病例数量预计将出现反弹。”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和麻疹而进行的数十年的斗争表明,这是充满艰辛之路,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国家。

三是经济活动稳定。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挑战,影响经营的连续性。在疫情暴发期间,仅仅让央行降低利率、购买债券或以其他方式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是不够的,金融机构需要公平地将资金支付、分配给那些在疫情中生存下来的人。为了使它们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需要一个由政府背书的特殊风险吸收机制,实质上就是国家担保。

四是针对“黑天鹅”事件的医疗储备。许多国家的医院容量、呼吸机、个人防护物品和药品供应不足。流行病是需要协调应对的“黑天鹅”事件。因此,国际社会应提供足够的医疗设备,并设立一个专门基金,使受影响的国家——根据保险原则——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更多的帮助。

五是通过预警和安全系统维护全球供应链。只有在全球供应链能够承压的情况下,经营连续性才能得以保障。供应链的好坏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预警链的好坏取决于倾听的意愿与能力。

敲响警钟

因此,新冠疫情的暴发呼吁全球供应链应由一个共同的全球预警、控制和协调机制来支持。国际社会必须找到可持续供应系统的解决方案,确定基础性产品及其潜在来源,最好是彼此间尽可能相互独立。决策不应仅基于纯粹的地理范畴,而且还应基于诸如自然灾害、内乱或流行病等具体风险范畴。

当前的危机使我们意识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性。全球需要一个框架,以便在医学上、经济上、财政上,向在经历过危机的国家尽快地学习经验。只有在人类的生存风险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才可能更快地复工复产。年轻者与年长者,年轻的国度和历史悠久的国家对这个时间点看法可能将不尽相同。争论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必将是残酷的。全球必须联起手来,更加灵活、更加敏捷地面对新冠病毒,并为击败未来可能会到来的下一个病毒做好有准备之战。

不合作,绝不在可选之列。

(作者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法兰克福金融合作协会董事总经理,译者为文君、柳力扬)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