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倡跨工区成珠澳物流配送中心
【本报消息】物流业发展委员会委员、珠澳跨境工业园区商会会长陈维炽表示,珠澳跨境工业园区,原是让澳门纺织产业而设的北移基地。但随着纺织业配额优惠制度取消加上园区政策滞后。造成园区内大量单位空置,顿时成为珠澳合作蓝图中的一块“鸡肋”。面对澳门地价高昂,同时缺乏土地发展物流配送中心,他建议澳门政府应尝试以珠澳跨境工业园区为试点,与珠海政府合作将跨境工业园区打造成珠澳两地物流配送中心。
陈维炽表示,珠澳跨境园区众多空置的工业大厦,有条件可改建成仓库及配送中心。交通方面,珠澳跨境工业区与澳门市中心地段仅十多分钟车程,与澳门接壤地段也较少居民居住,不会加剧澳门的交通压力。
具备如此条件,为何仍没有商家投资进驻?主因关卡重重,监管繁琐。面积为0.4平方公里的园区设置三道关卡,内地货物想通过园区出口需要报三次关,比普通的通关口岸还要繁琐。澳门和珠海两个工业区分而治之,不能形成良性互动,两地企业难以有效跨境合作。廿四小时通关政策只针对出入境人员,货物无法做到廿四小时通关。
监管模式繁琐
作为专用口岸的跨境口岸,联检单位监管制度与一般口岸无异,通关手续繁琐。货物由澳门入珠海存放采用备案制管理,但实际实施申报制,与正式报关程序无异,手续并无简化。目前当务之急是改善这困境状况。届时内地货物可选择经过跨境工业园区进口澳门,毋需再绕道香港,费时失事。一方面减轻内港码头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进口澳门货物可选择经陆路直达,大大节省物流成本及时间。
通关的便捷程度决定物流效率。澳门如想建立物流业竞争优势,通关的便利是首要关键。改善珠澳跨境园区与内地的通关监管机制,其中由内地进入珠澳跨境园区实施货物监管而不设人员监管;更广泛地使用电子报关系统,实现进出口报关单电子化;通关货物利用计算机系统抽检,这样可极大地提高货物进出口便捷程度。
于这样的发展模式框架下,对澳门及珠海物流发展均能带来正面作用。珠澳跨境园区不仅能成为内地进口澳门货物的配送中心,还能成为经澳门进口内地货物的货物集散地及展示展销场所,大大加强澳门与珠海于珠三角物流合作中的战略地位。随着未来港珠澳大桥的落成及珠澳于横琴岛开发,到达香港的货物也可便捷地经澳门分流进口内地,澳门及珠海将成为崭新的国际贸易门户。
珠澳合作全力发展跨境工业园区,可成为澳门及珠海坚实发展物流事业的一个共同起跑点。作为澳门与珠海横琴岛深度发展合作的先行试点,届时横琴也可参照同样模式发展物流事业。利用完善的物流业务配套带动粤西的开发,继而辐射整个西部,澳门应早着先机捉紧发展机遇。
物流行业的竞争,除了考虑货物的进出效率及成本价格,整体的管理服务水平也是决定性因素。服务质量源自于专业人才,软件环节同样是掣肘澳门整体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
推行专业认证
特区政府须积极推动培养行业人才,提升物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协助物流业界转型升级。整体运作上从操作型转化为知识型甚至智能型,当中可通过推行专业培训、学术交流、设立专业认证等手段达成。
政府创造计划及条件,资助学生及物流业人士到物流发达国家及机构考察学习。推行物流的专业认证制度成为行业标准,让投身行业的年轻人学有所用,专业获得尊重,事业上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他希望,政府对致力培训本地物流人才的本地物流企业给予政策资助,初期可通过免息贷款、成本补贴等形式扶植本地物流企业发展。对国内外拥有国际专业认证的物流专才输入适度放宽,带领本地物流企业向专业化发展,相信有助提升物流业竞争力以及发展知识型物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澳门物流业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澳门特区政府应加快脚步,投放更多资源协助本地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与国际水平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