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制衣转产食品 好过做品牌
制造业似乎难容于发达的服务业城市,澳门便是一例。有本地纺织制造业者表示,澳门成衣制造业正摸索转型之路,有感旅客信任澳门制造的食品质量,打造食品品牌比打造服装品牌更易于在内地市场确立地位。并可利用CEPA优惠政策。但建议CEPA政策需进一步细化措施,包括申请零关税进入内地时,需要确认“价格”环节,避免货品清关时产生价格估值问题。 固本培元认清前路 澳门服装生产企业之一的侨光集团董事总经理王世民表示,环球经济不景是○八年金融海啸的延伸,各国均无法独善其身。核心问题不易解决,未来三数年进入艰苦期。此大气候下,中小企要作出巨额投资,需要有较大的把握,否则应该“固本培元”,先认清未来几年的经济转变模式。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上游纱线生产等机械制造,以质量取胜,仍有可为。劳动密集的制造工序已转向更低成本的越南、柬埔寨工厂。预期欧债危机解除后,全球经济将走向绿色、节约的经济模式,“用几多买几多”,重视资源使用。制造业脱离不了“资源节约”的因素,但要达到这目标,需要配合创新科技。如传统用水染色,现已研发出蒸气染色,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但需要投放大量资源,未来制衣业仍处变化周期。 制造业经营日渐困难,不少企业已摸索转型,社会亦鼓励走向建立品牌之路。不过,王世民认为,服装制造与建立服装品牌是两盘生意,并非制造业的延伸。经营工厂一般研发部门不强,精力都集中在采购、生产供应链管理,并按订单全数销售。建立品牌走向零售,需做大量宣传推广、捕捉潮流趋势,甚至门市装潢,以至库存物流管理等,经营模式完全改变,要过渡并不容易。 反而服装制造转型食品制造,主要是硬件设备、材料的变化,质量监控及采购模式异曲同工。食品不是时尚追求,生命周期比做服装轻松,加上内地不断涌现服装品牌,竞争永无止境,但凡有新品牌找明星代言,随时可能动摇消费者对现有品牌的忠诚度;做食品门坎高,产品周期相对较长,企业从质量及品牌推广下功夫,累积效应更坚实。澳门已拥有质量保证优势,加上“澳门制造”特点,再配合CEPA通关畅顺的措施,料有市场。 冀CEPA可配合发展 CEPA政策实施至今成效未彰,他认为CEPA是开放港澳产品及服务,有别于国际产品服务进入内地市场。碍于本澳利用CEPA政策企业有限,故执行细则无深化。 他建议,在CEPA框架下进一步理顺“澳门制造”进入内地的通关政策,包括“货品编码”、“价格”及“检疫”等。目前“澳门制造”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未确认产品“价格”等环节。倘能把“价格”包含其中,减少货品清关时产生估值问题,有助澳商利用CEPA政策。同时,亦期望澳门制订食品标签法时,多参考内地食品标签标准,亦有助澳门制造食品打入内地市场。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