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热土--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垦区农业技术组
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受中国政府的派遣来贝宁执行援外项目。在使馆经参处的领导下,认真领会两国政府关于技术合作的换文精神,坚决执行换文中的各项条款,积极完成我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垦区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在两垦区初步形成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稻种植科学化,机械管理规范化,效益模式化的水稻种植基地。为贝宁农业发展起到了样板作用。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事业,增进中贝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贝宁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技术组被授予总统勋章。被中国驻贝宁大使李蓓芬称为经援项目的一个亮点。 一、辛勤耕耘结硕果 德伟、科威垦区从农田的规划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土地的平整、道路的修筑,到场区房屋、晒场建设,农机设备及零配件的购置,使原来一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水稻绿洲。通过技术合作,对两垦区水稻种植生产技术进行指导,参与经营和管理,并培训和造就一大批农机驾驶及修理技术人员。在水稻生产上,通过指导、培训和示范带动,垦区广大农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量逐年增加。两垦区每年生产稻谷1320吨,不但缓解了粮食紧张,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两个垦区每年都有大批贝方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水稻种植户(场)的人员来参观学习,成为贝宁农业的一面旗帜。我们的技术合作项目确实起到了发展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进步的作用。我们的技术合作工作深得贝方政府的支持,深受垦区农民的欢迎。通过技术合作,增进了中贝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无私奉献为兄弟 技术组的专家们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极积工作在生产一线。德伟垦区4月中旬到5月底是水稻播种最佳时节,进入6月份雨季来临,低洼田块降雨后,长期积水,无法进行机械作业。农不误时,一旦错过时机,种不上水稻就会影响农民全年的收入。所以,必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播种工作,每年生产季节,农技组及时组织召开专门的生产工作会议,精心部署各项工作。播种、灌水等生产管理的关键时刻,全部深入田间、泵站,无双休日、节假日,无正规的作息时间。同志们战高温、冒酷暑毫无怨言,甚至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一身油泥一身汗,从不叫苦叫累。 每年水稻灌水,一些农民由于资金缺乏,没钱买柴油,不能灌溉,专家们二话不说,拿出生活费为农民垫上,及时送水灌溉,不影响产量,深受垦区农民称赞和感激。 到了雨季,由镇子通往垦区的农路常被大雨冲毁,影响车辆的通行和农民的行走,此事并不属于专家组的工作范围,修路所需资金亦不在援助项目之内,专家组的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节衣缩食,拿出资金,为老百姓及时修好道路。 老百姓到田间干活,天气炎热,需喝大量的水以补身体之需,但离住地又远,带水不便,专家组就为垦区农民备水,以便农民随时取用。 每年还捐一些衣物给生活困难的农民。 常常将一些自带的药品给农民以应急。 长年累月,百姓感动了,逢年过节,老百姓送只鸡、送只羊、送头猪,一概被专家组婉言谢绝,因为我们是兄弟姐妹。专家组听到最多的话是Merci(谢谢)。 专家组驻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无水无电,蚊虫叮咬、毒蛇咬伤亦是常有的事,疟疾更是常常光顾每位同志。住地离镇子相隔4公里,离集市23公里,吃不上新鲜蔬菜,没有电话,更谈不上与亲友上网聊天、发Email。由于信号不好,打个手机要走出好远好远。唯一欣慰的是可收看上《央4国际频道》。一位专家的老母病危直至去世,他不能回去送最后一程。他擦干眼泪,继续工作。 为了援外工作的连续性,组长近三年没有回家了,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写封信、打个电话算是安慰了。 想家的时候,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我家。 专家组的同志们个个都是平凡人,天天都在无私奉献着。 三、开拓进取促友谊 经过专家们的辛勤工作,两垦区的水稻产量逐年提高,专家组的同志们没有安于现状,把目标投向更远。种子的提纯复壮;新品种的引进;大米的精加工及增加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实施品牌战略;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养殖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开办农民业余学校,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等等。这些工作有的已经实施,有的正在准备。相信在专家组的努力下,一个新的现代化综合发展的样板垦区将在这里诞生。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