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里遇刺与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民主进程

发布日期:2005-02-18 21:42:00来源:lb作者: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是黎巴嫩政局趋稳和经济重建的象征性人物,然而2005年2月14日在贝鲁特针对他令人震惊的刺杀事件彻底打破了黎巴嫩1975-1990年15年内战结束后的相对平静局面,这个已于2004年初步恢复了昔日风采的国家再一次陷入了梦魇之中。

  长期以来,中东一直是世界的火药桶,阿以冲突是中东矛盾的主要焦点,黎巴嫩是阿以冲突的主要当事国,黎内战就是因阿以冲突而起。目前,黎巴嫩国内还驻有1万多叙利亚军队。当前,中东局势出现某些缓和迹象,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重启和谈进程,为巴以和平重新展现出希望的曙光。但是,整个海湾地区依然阴云密布,伊拉克选举后继续呈现不稳,美国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矛盾似有升级的趋势。黎巴嫩这次骇人听闻的恐怖爆炸事件,无疑将牵动脆弱的中东局势,给中东和平进程增添了新的变数,甚至对全球政治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近年阿拉伯世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阿拉伯世界自身民主化进程有所加快。2004年2月初,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旨在中东民主改造的“大中东计划”。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以及联合法国提出的针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联合国1559号决议等手段逐步推行其“大中东计划”。而2005年可以说是中东地区的“选举年”: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都相继进行了选举,沙特阿拉伯将举行首次地方市议会选举,黎巴嫩和埃及也准备进行议会选举。

  黎巴嫩1943年独立,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约400万,只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但由于其在中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与叙利亚的特殊政治军事关系,黎巴嫩向来就是世界主要大国竞相较量的场所,黎巴嫩国内教派、政党、和外国势力、矛盾错综复杂,虽然经历了战后的相对平静局面,但随着总统拉胡德的任期延长和今年5月份议会选举的临近,黎国内政党各派以及外来力量围绕修改宪法和选举的较量加剧,前不久贝鲁特就发生过针对前经贸部长哈马德的爆炸案,哈马德幸未遇难。同时,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个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其基督教人口和伊斯兰教人口所占比例相当,也是阿拉伯世界中民主意识较强的国家。其实美国国内很早就有专家指出,“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黎巴嫩”。

  这次袭击事件中遇害的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在阿拉伯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在黎巴嫩政坛更是举足轻重。他出身于黎南部赛达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他独闯沙特阿拉伯,在那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成为阿拉伯世界著名的金融家和实业家,拥有38亿美元的家财,名列福布斯杂志2003年富豪榜第108位。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他曾捐献一千多万美元的物资,救济自己的同胞。黎巴嫩结束内战后,他积极参与重建工作,并开始从政。自1992以来,哈里里曾三次授权组阁,四次辞去总理职务。在十二年的从政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国内和阿拉伯世界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据传,就在此次遇害前,他又在运筹帷幄,以求重振政坛。他自身的传奇经历本身就带有西方式创业梦想成真的色彩,他和西方主要国家和叙利亚的领袖都有良好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参加他葬礼的各国政要中看出。葬礼仪式结束后不久,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夫人到达贝鲁特,向哈里里的家人表示慰问。他和哈里里是多年老友。在办公室发表的声明中,希拉克说,哈里里身上表现出了黎巴嫩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愿望,声明说:“哈里里象征着法国和法国民众对黎巴嫩和黎巴嫩民众的不朽友谊”。而在此次事件中备受指责的叙利亚,其第一副总统阿卜杜勒•哈利姆•哈达姆也参加了在清真寺举行的葬礼,并在24小时之内两次到哈里里家吊唁。

  2004年10月,由于发生叙利亚被指干涉黎巴嫩内政的争执,哈里里宣布辞职。美国和联合国都反对黎巴嫩议会在叙利亚的压力下做出的扩大拉胡德总统的授权的决定。哈里里长期以来一直是拉胡德总统在政坛的对手。哈里里与叙利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表示,他不能与拉胡德总统共事。在辞职之后,哈里里就与反对派领导人一起,对受到叙利亚支持的拉胡德总统提出挑战。哈里里在其遇刺前几分钟离开议会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黎巴嫩人民要求自由、民主,黎巴嫩需要自己的宪法。通过他的以上言行,看来他的被刺事件并不是偶然的。

  美国在刺杀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下令召回其驻叙利亚的大使,以表示美国政府对哈里里遭袭身亡一事的关注。国务卿赖斯也表示,叙利亚政府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正在不幸地走上一条与美国日益交恶的道路。我们明显感觉到,不管事件背后的真凶是否有叙利亚的影子,美国这次是一定要利用哈里里事件打压叙利亚进而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美国总统布什2月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将与其他国家一道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叙利亚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宣布要与伊朗建立 “联合阵线”,共同抵御“外来威胁”。 美叙围绕此次事件的较量还将继续进行。另一方面,黎巴嫩政府完全低调处理哈里里的葬礼,应哈里里家属的明确要求,政府高官们几乎全部没有出席葬礼。哈里里的家人和追随者们,还拒绝了政府为其举行国葬的要求,同时要求成立一个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事件真相。美国支持对事件真相进行国际调查,黎巴嫩总统拉胡德向中立国瑞士提出了帮助调查真相的请求。

  哈里里葬礼上,黎巴嫩民众沉浸在悲痛之中,明显表现出对叙利亚的反感,但葬礼井然有序,没有发生过激行动。包括基督教派、穆斯林什叶派、逊尼派以及德鲁兹等在内的各宗教派别更是团结一致,共同悼念这位献身黎巴嫩的前总理,完全不同于黎1975年内战前各派互相争斗的场面。因此,这一事件反而可能会是推动黎巴嫩民主进程的催化剂。但是由于哈里里巨大的影响力,他的遇刺给黎巴嫩的政治和经济前景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哈里里遇刺事件带给黎巴嫩和中东地区民主进程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