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的旅游业
黎巴嫩旅游业曾经辉煌一时,上个世纪中叶曾被誉为“中东小巴黎”、“东方苏黎士”,不幸的是长达16年的内战严重摧毁了这个国家的一切。随着近年来黎重建工作的进展,旅游业又重现生机, 2004年头六个月,黎巴嫩入境游客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506367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5%,来自欧洲的游客比例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9%。进入7、8月旅游旺季,短短两个月内竟有43.7万人涌入黎巴嫩,同比增长31%。2004年上半年黎入境游客地区构成为:阿拉伯地区36%、欧洲29%、亚洲14%、美洲14%。 如果没有意外,那么2004年全年,黎入境游客人数可能会突破150万人,这将是黎入境游客人数的年度最高纪录,而战前最高的1974年为140万人。
黎巴嫩的旅游主要形式有都市休闲、海滨度假村、乡村俱乐部、赌场和形形色色的餐饮,夏季山区空气清爽宜人,冬季山间丰富的降雪形成中东地区难得的滑雪场,都是来黎游客乐而往返之所。其实黎巴嫩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大面积和独特的松林、山间谷地和山区,但由于缺少必要交通设施和食宿条件而未能有效开发利用,这种郊野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能否实现将取决于政府未来的相应投入和有效管理。
旅游与国民经济
近几年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且呈现强烈增长的趋势。1994年旅游业实现产值6.73亿美元,1998年即达13亿美元。1995年旅游业占当年GDP的16.4%,这个比重甚至比战前的1973年的14.3%还高。
要想确定每年究竟有多少游客入境似乎有些困难,因为游客的定义并不确定。黎巴嫩海外侨民数目庞大,据称有1200万之多,是其本国常住人口的3倍以上,许多侨民回乡省亲,而他们在入境的时候多数被计入游客一类。如果按入境人数计算,自1993年以来,入境游客人数年年高速增长,这里面包括了返乡省亲的侨民、外国劳工,甚至从事国际长途货运的卡车司机。1999年入境人数构成中,黎巴嫩人(或黎侨)与叙利亚人占据了74%,而1993年为31%,其次是阿拉伯人和欧洲人。1992年至2000年的重建中,返乡的黎侨和外国劳工、商人、投机家纷纷拥入,入境人数曾于1996年一度创下350多万人次的记录,并在1995-1997年三年间持续保持300万以上。不过当时这些入境者中游客比重并不高,据测算此间游客占入境人次比重在11-19%之间。
旅游业在黎巴嫩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近两年里开始得到体现,因而也日益得到政府的关注。尽管战前黎巴嫩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中东小巴黎”和“东方苏黎士”之美称,但16年的内战几近给国民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上世纪90年代逢重建高峰,黎巴嫩的贸易、房地产、建材工业蓬勃发展,全国上下弥漫着乐观的自信,许多人坚信可以通过发展传统的工业来发展国民经济,旅游业没有被人重视。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高物价、高成本、资源少、国土小的现实终于让人们从工业发展梦中清醒过来,而自2001年以后的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使政界和业界重新审视国家的产业政策,旅游业这才得到应有的重视。
进入21世纪,黎巴嫩迎来了旅游业的新景象,入境人次和游客比重双双稳步上升,2000年游客比重已达27.4%,为74万人次,其后的几年里平均以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及至2003年底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据最新预测,按今年头8个月的增长比率计算,今年入境游客人数将超过150万人次。这种发展势头有理由让人们相信,旅游业将会为黎巴嫩经济带出新的增长点。
业界普遍认为,911事件为黎巴嫩旅游业带来的契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从近两年的入境游客国籍看,海湾游客和阿拉伯游客大幅增长,2002全年入境旅客77.5万人,同比增长10.9%(而2001年这个增幅为4.4%),其中阿拉伯游客占46%。究其原因乃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对恐怕主义的担忧而对阿拉伯人采取了歧视性入境政策,导致阿拉伯游客大量涌入黎巴嫩这个具有异国情调、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国度。
旅游设施与服务
一般来说,外国游客大都栖身于宾馆或公寓,而黎巴嫩侨民游客则住在自己拥有的第二套房产、度假村、乡村俱乐部或山间别墅。与不断增长的入境游客人数相反,1993年至2000年间,黎境内旅馆的数量却有所下降,从235家降至217家,但房间数量长升了近9%。此间贝鲁特市内新建饭店21家,但其它省份的旅馆数目却减少了,显示旅游活动往贝鲁特市及其周边山区集中。

2001年以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旅游相关的投资活动,包括宾馆、饭店、大型购物中心和旅游设施,成为该国吸引投资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星级饭店和商务中心。2001-2003年间,相继有MOVENPICK、METROPOLTAN、ROYAL INTERNATIONAL等大型豪华饭店落成,目前在建的还有四季饭店和贝鲁特塔高档公寓和哈布图尔商业城,另有两家因内战受损的大型宾馆也在准备修复,科威特LANDMARK计划投资2亿美元,建设市中心综合商务中心,前期工程咨询工作也在进行中;更有沙特一位富商在贝鲁特市以北地带买下面积相当于黎国土1%的自海滨延伸至贝卡谷地的地段,意图打造中东地区最大的度假中心。据统计,2003年黎巴嫩吸引的近9亿美元的投资中,有58%流向旅游相关产业。
交通方面,黎巴嫩陆路与叙利亚相邻,主要陆口岸有贝卡东部的马斯纳和北部的欧布迪耶,每年从这两个口岸入境的人数上百万之多,大多是叙利亚人,不少海湾的游客在夏季旅游旺季时也会通过陆路口岸开车进入黎巴嫩。贝鲁特国际机场目前是黎唯一开通航线的航空港,另一个空港在的黎波里,目前尚无启用的计划。战前贝鲁特曾是著名的地区性航空中转站,战后政府第一件事就是重建贝鲁特国际机场,其建设接待能力为600万人次,目前出入港(含中转)已近200万人次,月平均进出港航班超过6000架次,与欧洲和中东地区均有密集航班往来。海上旅游路线尚不多见,每到夏天旅游旺季,有欧洲(主要是意大利)游轮停靠,多的时候一周有两班,平时十分少见。
黎巴嫩注册的旅游代理机构数百家,包括旅行社、租车公司、展会服务公司等等,许多为国际跨国公司,其中不乏是本地起家的跨国公司。这些机构从事旅游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服务网络发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在黎巴嫩旅游的费用相对于周边国家偏高一些,据统计,每位游客日平均开支为120美元(含食宿交通)。

旅游资源和项目
根据游客旅游目的的不同,来黎游客可划分为3大类13种,见下表:

生态旅游在黎巴嫩近来发展较快,生态游的范畴较广,可包括野游、探险、科学考察、绿色旅游、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黎巴嫩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地质和植被多样性较强的山区和地势独特的贝卡谷地。近年来,生态游被年轻一代所推崇,黎现有6家小型专业机构提供生态游服务,每年约可吸引2500名各类从事生态旅游的外国游客。
散落在各地历史悠久的古迹,包括菲尼基文化遗址、古罗马建筑遗址和宗教场所,为来黎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以巴尔贝克古罗马神庙、哈利沙基督教马龙派教堂、贝特丁宫、比卜鲁斯、的黎波里老城和国家博物馆最为有名。1994年至2000年间,参观历史古迹的游客人数增长了三倍,从12.6万人次增至33万多人次,其中巴尔贝克占27%,国立博物馆占20%,贝特丁宫和比卜鲁斯分别占19%和16%,这四大景点是黎巴嫩最有名的历史古迹。此外全境还散落有各个时代大大小小的古堡、古城和古港口百余处,均是自助游探寻历史的好去处。
冬季滑雪是黎巴嫩旅游的一大特色。黎全境有6个滑雪场,64套滑雪缆车,总长超过30公里长。其中以大雪山雪松滑雪场和法拉耶雪场最为有名,滑雪场自然条件堪称一流,在中东地区绝无仅有。大雪松滑雪场始建于1935年,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滑雪场,位于距离贝鲁特2个小时的车程之外的大雪松林地带,海拨3000米上下;法拉耶雪场则拥有黎最先进的硬件设施(包括交通、缆车和宾馆设施),又因其距贝市仅一小时车程而备受青睐,这里海拨仅1800米左右,雪场地形多样、地势开阔,气候条件也较好,即使是在严冬,只要有太阳,常见到滑雪者穿着短袖纵情皑皑雪山之中。
夏季的水上运动,也是黎巴嫩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黎巴嫩拥有约250公里的海岸线,蔚蓝的地中海、宜人的气候和南部海岸质地优良的海滩,沿贝鲁特市南北海岸还有许多设施完美的游艇码头和俱乐部等等,这些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度假的环境,但由于政府缺少有效开发和管理措施,许多资源和设施的优势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个人采购是过去黎巴嫩消费游的特色,战前贝鲁特是一个自由港,进口物价低,这种状况甚至在内战中和战后的几年得以延续,那时海关功能失缺,进口货充斥市场,由此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对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中转走私贸易局面。199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功能的完善,关税提高,黎物价水平开始上升,2001年政府虽大幅调低关税,但又同时加征增值税,个人采购失去了魅力,如今黎巴嫩商家只能靠每年的夏季和冬季的换季打折,来吸引周边高关税国家的游客如叙利亚人来黎消费,这期间,旅馆、商店都相对处于淡季,由旅游部牵头,旅馆业者配合商家,以低价吸引游客,此间五星级宾馆的住宿费可降半。
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旅游业已为政府所重视,据旅游部统计,2003年来黎的100万游客为黎带来36亿美元的收入,占当年GDP的20%左右。旅游业还带动投资、地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黎巴嫩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为推销黎巴嫩旅游,政府不吝花销百万美元,在国际大媒体中(CNN)做旅游广告宣传,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2003年新闻周刊( Newsweek)认为,贝鲁特是世界上“最有风格的12个都市之一”,可以与巴黎和洛杉矶相媲美;同时,在该杂志另一期上,将贝鲁特和东京、里约等被并列为最适宜过新年的城市之一,这使得欧美游客开始认知黎巴嫩,2004年头8个月,欧美游客达26.43万人次,同比增长6%。
阿拉伯旅游协会认为,到2012年,中东地区的旅游支出可望达到1500亿美元,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没有人不为之动容。而黎巴嫩在阿拉伯旅游业中具有许多其它国家不可替代的优势,良好的社会治安、兼具阿拉伯和欧洲两种截然不同特色的社会风韵、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情等等,可以同时吸引阿拉伯和欧美游客。
然而旅游业要顺利发展,并成为黎经济支柱,最终恢复昔日“中东小巴黎”的风采,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地区性政治环境:黎巴嫩处于中东阿以冲突的边缘,容易受到地区性不稳定政治气候的影响,每次边境冲突均会引起入境人数下降,如1998、2000年以色列犯临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均对旅游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内战期间,贝鲁特是出了名的爆炸之都,1983年一次自杀性爆炸导致200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丧身,以致美国政府从此撤军黎巴嫩,并禁止其公民来黎十多年,尽管内战结束十多年,贝鲁特如今治安相当好,但当年的恐怖活动的负面影响依在。在当今恐怖主义盛行的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刺激黎巴嫩旅游业脆弱的神经。
2.硬件条件: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功能的需要,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航空运输应当说尚能满足需求,夏季旺季略显紧张;公路交通亟待提高,黎巴嫩面积不大,以贝鲁特市为中心,东、南、北三个方向均在70-150公里范围内,通往各景点的车程不宜超过90分钟,这需要改善交通条件;由于有大量的公寓和私人住宅空闲,住宿条件尚可,高档宾馆服务似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这种服务的改善有利于提高黎巴嫩旅游业的形象与档次。其它旅游设施,如海水旅游项目、休养旅游胜地及滑雪场地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
3.软环境条件:黎国土小人口相对密集,以一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安居400万居民,以及350万流动人口(含150万游客),这对本来就已十分紧张的水电供应及城市污染物处理形成巨大的压力。目前电力供应已成头等大事,国家电力公司的定价甚至比自备电机的发电成本还高,且经常断电;就黎巴嫩水资源的现状看,供水量问题不大,但管网缺失导致供水成本高,预料随着排水收费体制的完善,排污费计入水价中,届时水费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这直接导致旅游业者的经营成本上扬,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环境保护问题,目前,固体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突显,旅游业的发展会遇到压力。
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意义
战前,黎巴嫩即以发达的服务业而闻名于世,旅游、转口贸易和金融并列为黎巴嫩三大经济支柱。战后由于大规模重建,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一度成为黎巴嫩经济最大的增长点,金融业有所恢复,但风光不再,而转口贸易一直徘徊不前。近来来的旅游业高速发展或许为黎巴嫩委靡不振的经济提供新的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旅游业带动投资和房地产业。过去是房地产业带动相关经济部门,而今两者的关系已出现易位。如前所述,2003年58%的投资涌入旅游相关行业,一批大型旅游设施建成或在建之中。在黎巴嫩投资发展局的招商引资项目清单中,18个项目中有11个是旅游行业投资项目。政府为了改善旅游环境,已开始大规模整治贝鲁特市的市容,同时继续对公路、环境(污水处理和固体垃圾处理)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这种为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外国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工程机会。
其次,旅游业会带动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黎巴嫩近年的经济增长势头令人失望,2002年以前几乎已停滞五年之久,期间人均收入也出现下降势头,中产阶级萎缩。但据海关统计,黎进出口贸易仍保持一定的速度发展,尤以中国商品进口增长令人惊叹,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转口贸易也在恢复之中。一方面人们收入持续下降,而另一方面进口仍在增长,相信这与近几年的游客促动国内消费有相当大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许多游客特别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返乡省亲黎侨民本身就是商人,他们把在黎巴嫩得到的商品信息带出去,其作用不亚于一个海外广交会。有鉴于此,提高中国商品在黎市场上的档次、维护中黎贸易秩序似应提上日程,因为黎巴嫩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极有可能恢复战前地区性展览贸易中心的地位,发挥着商品橱窗的作用。预料在旅游业的带动之下,建材、家具、日用消费品贸易仍将保持较高的增幅,但质量和档次要求会有所提高。
第三,中黎双边民间旅游合作有了发展的基础。目前中黎双边人员交流呈现向中国一边倒的趋势,每年约有4000-5000人次的黎巴嫩人往访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是商务,特别是广交会期间。已有不少黎旅行社开始做中国商务游,甚至探讨包机业务和临时航线。受到中国出国游大幅增长的激励,黎官方也开始重视中国游客市场,籍此促动其旅游业,相信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黎民间旅游合作会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黎巴嫩的旅游主要形式有都市休闲、海滨度假村、乡村俱乐部、赌场和形形色色的餐饮,夏季山区空气清爽宜人,冬季山间丰富的降雪形成中东地区难得的滑雪场,都是来黎游客乐而往返之所。其实黎巴嫩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大面积和独特的松林、山间谷地和山区,但由于缺少必要交通设施和食宿条件而未能有效开发利用,这种郊野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能否实现将取决于政府未来的相应投入和有效管理。
旅游与国民经济
近几年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且呈现强烈增长的趋势。1994年旅游业实现产值6.73亿美元,1998年即达13亿美元。1995年旅游业占当年GDP的16.4%,这个比重甚至比战前的1973年的14.3%还高。
要想确定每年究竟有多少游客入境似乎有些困难,因为游客的定义并不确定。黎巴嫩海外侨民数目庞大,据称有1200万之多,是其本国常住人口的3倍以上,许多侨民回乡省亲,而他们在入境的时候多数被计入游客一类。如果按入境人数计算,自1993年以来,入境游客人数年年高速增长,这里面包括了返乡省亲的侨民、外国劳工,甚至从事国际长途货运的卡车司机。1999年入境人数构成中,黎巴嫩人(或黎侨)与叙利亚人占据了74%,而1993年为31%,其次是阿拉伯人和欧洲人。1992年至2000年的重建中,返乡的黎侨和外国劳工、商人、投机家纷纷拥入,入境人数曾于1996年一度创下350多万人次的记录,并在1995-1997年三年间持续保持300万以上。不过当时这些入境者中游客比重并不高,据测算此间游客占入境人次比重在11-19%之间。
旅游业在黎巴嫩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近两年里开始得到体现,因而也日益得到政府的关注。尽管战前黎巴嫩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中东小巴黎”和“东方苏黎士”之美称,但16年的内战几近给国民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上世纪90年代逢重建高峰,黎巴嫩的贸易、房地产、建材工业蓬勃发展,全国上下弥漫着乐观的自信,许多人坚信可以通过发展传统的工业来发展国民经济,旅游业没有被人重视。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高物价、高成本、资源少、国土小的现实终于让人们从工业发展梦中清醒过来,而自2001年以后的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使政界和业界重新审视国家的产业政策,旅游业这才得到应有的重视。
进入21世纪,黎巴嫩迎来了旅游业的新景象,入境人次和游客比重双双稳步上升,2000年游客比重已达27.4%,为74万人次,其后的几年里平均以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及至2003年底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据最新预测,按今年头8个月的增长比率计算,今年入境游客人数将超过150万人次。这种发展势头有理由让人们相信,旅游业将会为黎巴嫩经济带出新的增长点。
业界普遍认为,911事件为黎巴嫩旅游业带来的契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从近两年的入境游客国籍看,海湾游客和阿拉伯游客大幅增长,2002全年入境旅客77.5万人,同比增长10.9%(而2001年这个增幅为4.4%),其中阿拉伯游客占46%。究其原因乃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对恐怕主义的担忧而对阿拉伯人采取了歧视性入境政策,导致阿拉伯游客大量涌入黎巴嫩这个具有异国情调、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国度。
旅游设施与服务
一般来说,外国游客大都栖身于宾馆或公寓,而黎巴嫩侨民游客则住在自己拥有的第二套房产、度假村、乡村俱乐部或山间别墅。与不断增长的入境游客人数相反,1993年至2000年间,黎境内旅馆的数量却有所下降,从235家降至217家,但房间数量长升了近9%。此间贝鲁特市内新建饭店21家,但其它省份的旅馆数目却减少了,显示旅游活动往贝鲁特市及其周边山区集中。

2001年以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旅游相关的投资活动,包括宾馆、饭店、大型购物中心和旅游设施,成为该国吸引投资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星级饭店和商务中心。2001-2003年间,相继有MOVENPICK、METROPOLTAN、ROYAL INTERNATIONAL等大型豪华饭店落成,目前在建的还有四季饭店和贝鲁特塔高档公寓和哈布图尔商业城,另有两家因内战受损的大型宾馆也在准备修复,科威特LANDMARK计划投资2亿美元,建设市中心综合商务中心,前期工程咨询工作也在进行中;更有沙特一位富商在贝鲁特市以北地带买下面积相当于黎国土1%的自海滨延伸至贝卡谷地的地段,意图打造中东地区最大的度假中心。据统计,2003年黎巴嫩吸引的近9亿美元的投资中,有58%流向旅游相关产业。
交通方面,黎巴嫩陆路与叙利亚相邻,主要陆口岸有贝卡东部的马斯纳和北部的欧布迪耶,每年从这两个口岸入境的人数上百万之多,大多是叙利亚人,不少海湾的游客在夏季旅游旺季时也会通过陆路口岸开车进入黎巴嫩。贝鲁特国际机场目前是黎唯一开通航线的航空港,另一个空港在的黎波里,目前尚无启用的计划。战前贝鲁特曾是著名的地区性航空中转站,战后政府第一件事就是重建贝鲁特国际机场,其建设接待能力为600万人次,目前出入港(含中转)已近200万人次,月平均进出港航班超过6000架次,与欧洲和中东地区均有密集航班往来。海上旅游路线尚不多见,每到夏天旅游旺季,有欧洲(主要是意大利)游轮停靠,多的时候一周有两班,平时十分少见。
黎巴嫩注册的旅游代理机构数百家,包括旅行社、租车公司、展会服务公司等等,许多为国际跨国公司,其中不乏是本地起家的跨国公司。这些机构从事旅游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服务网络发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在黎巴嫩旅游的费用相对于周边国家偏高一些,据统计,每位游客日平均开支为120美元(含食宿交通)。

旅游资源和项目
根据游客旅游目的的不同,来黎游客可划分为3大类13种,见下表:

生态旅游在黎巴嫩近来发展较快,生态游的范畴较广,可包括野游、探险、科学考察、绿色旅游、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黎巴嫩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地质和植被多样性较强的山区和地势独特的贝卡谷地。近年来,生态游被年轻一代所推崇,黎现有6家小型专业机构提供生态游服务,每年约可吸引2500名各类从事生态旅游的外国游客。
散落在各地历史悠久的古迹,包括菲尼基文化遗址、古罗马建筑遗址和宗教场所,为来黎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以巴尔贝克古罗马神庙、哈利沙基督教马龙派教堂、贝特丁宫、比卜鲁斯、的黎波里老城和国家博物馆最为有名。1994年至2000年间,参观历史古迹的游客人数增长了三倍,从12.6万人次增至33万多人次,其中巴尔贝克占27%,国立博物馆占20%,贝特丁宫和比卜鲁斯分别占19%和16%,这四大景点是黎巴嫩最有名的历史古迹。此外全境还散落有各个时代大大小小的古堡、古城和古港口百余处,均是自助游探寻历史的好去处。
冬季滑雪是黎巴嫩旅游的一大特色。黎全境有6个滑雪场,64套滑雪缆车,总长超过30公里长。其中以大雪山雪松滑雪场和法拉耶雪场最为有名,滑雪场自然条件堪称一流,在中东地区绝无仅有。大雪松滑雪场始建于1935年,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滑雪场,位于距离贝鲁特2个小时的车程之外的大雪松林地带,海拨3000米上下;法拉耶雪场则拥有黎最先进的硬件设施(包括交通、缆车和宾馆设施),又因其距贝市仅一小时车程而备受青睐,这里海拨仅1800米左右,雪场地形多样、地势开阔,气候条件也较好,即使是在严冬,只要有太阳,常见到滑雪者穿着短袖纵情皑皑雪山之中。
夏季的水上运动,也是黎巴嫩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黎巴嫩拥有约250公里的海岸线,蔚蓝的地中海、宜人的气候和南部海岸质地优良的海滩,沿贝鲁特市南北海岸还有许多设施完美的游艇码头和俱乐部等等,这些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度假的环境,但由于政府缺少有效开发和管理措施,许多资源和设施的优势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个人采购是过去黎巴嫩消费游的特色,战前贝鲁特是一个自由港,进口物价低,这种状况甚至在内战中和战后的几年得以延续,那时海关功能失缺,进口货充斥市场,由此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对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中转走私贸易局面。199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功能的完善,关税提高,黎物价水平开始上升,2001年政府虽大幅调低关税,但又同时加征增值税,个人采购失去了魅力,如今黎巴嫩商家只能靠每年的夏季和冬季的换季打折,来吸引周边高关税国家的游客如叙利亚人来黎消费,这期间,旅馆、商店都相对处于淡季,由旅游部牵头,旅馆业者配合商家,以低价吸引游客,此间五星级宾馆的住宿费可降半。
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旅游业已为政府所重视,据旅游部统计,2003年来黎的100万游客为黎带来36亿美元的收入,占当年GDP的20%左右。旅游业还带动投资、地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黎巴嫩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为推销黎巴嫩旅游,政府不吝花销百万美元,在国际大媒体中(CNN)做旅游广告宣传,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2003年新闻周刊( Newsweek)认为,贝鲁特是世界上“最有风格的12个都市之一”,可以与巴黎和洛杉矶相媲美;同时,在该杂志另一期上,将贝鲁特和东京、里约等被并列为最适宜过新年的城市之一,这使得欧美游客开始认知黎巴嫩,2004年头8个月,欧美游客达26.43万人次,同比增长6%。
阿拉伯旅游协会认为,到2012年,中东地区的旅游支出可望达到1500亿美元,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没有人不为之动容。而黎巴嫩在阿拉伯旅游业中具有许多其它国家不可替代的优势,良好的社会治安、兼具阿拉伯和欧洲两种截然不同特色的社会风韵、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情等等,可以同时吸引阿拉伯和欧美游客。
然而旅游业要顺利发展,并成为黎经济支柱,最终恢复昔日“中东小巴黎”的风采,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地区性政治环境:黎巴嫩处于中东阿以冲突的边缘,容易受到地区性不稳定政治气候的影响,每次边境冲突均会引起入境人数下降,如1998、2000年以色列犯临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均对旅游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内战期间,贝鲁特是出了名的爆炸之都,1983年一次自杀性爆炸导致200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丧身,以致美国政府从此撤军黎巴嫩,并禁止其公民来黎十多年,尽管内战结束十多年,贝鲁特如今治安相当好,但当年的恐怖活动的负面影响依在。在当今恐怖主义盛行的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刺激黎巴嫩旅游业脆弱的神经。
2.硬件条件: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功能的需要,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航空运输应当说尚能满足需求,夏季旺季略显紧张;公路交通亟待提高,黎巴嫩面积不大,以贝鲁特市为中心,东、南、北三个方向均在70-150公里范围内,通往各景点的车程不宜超过90分钟,这需要改善交通条件;由于有大量的公寓和私人住宅空闲,住宿条件尚可,高档宾馆服务似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这种服务的改善有利于提高黎巴嫩旅游业的形象与档次。其它旅游设施,如海水旅游项目、休养旅游胜地及滑雪场地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
3.软环境条件:黎国土小人口相对密集,以一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安居400万居民,以及350万流动人口(含150万游客),这对本来就已十分紧张的水电供应及城市污染物处理形成巨大的压力。目前电力供应已成头等大事,国家电力公司的定价甚至比自备电机的发电成本还高,且经常断电;就黎巴嫩水资源的现状看,供水量问题不大,但管网缺失导致供水成本高,预料随着排水收费体制的完善,排污费计入水价中,届时水费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这直接导致旅游业者的经营成本上扬,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环境保护问题,目前,固体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突显,旅游业的发展会遇到压力。
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意义
战前,黎巴嫩即以发达的服务业而闻名于世,旅游、转口贸易和金融并列为黎巴嫩三大经济支柱。战后由于大规模重建,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一度成为黎巴嫩经济最大的增长点,金融业有所恢复,但风光不再,而转口贸易一直徘徊不前。近来来的旅游业高速发展或许为黎巴嫩委靡不振的经济提供新的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旅游业带动投资和房地产业。过去是房地产业带动相关经济部门,而今两者的关系已出现易位。如前所述,2003年58%的投资涌入旅游相关行业,一批大型旅游设施建成或在建之中。在黎巴嫩投资发展局的招商引资项目清单中,18个项目中有11个是旅游行业投资项目。政府为了改善旅游环境,已开始大规模整治贝鲁特市的市容,同时继续对公路、环境(污水处理和固体垃圾处理)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这种为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外国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工程机会。
其次,旅游业会带动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黎巴嫩近年的经济增长势头令人失望,2002年以前几乎已停滞五年之久,期间人均收入也出现下降势头,中产阶级萎缩。但据海关统计,黎进出口贸易仍保持一定的速度发展,尤以中国商品进口增长令人惊叹,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转口贸易也在恢复之中。一方面人们收入持续下降,而另一方面进口仍在增长,相信这与近几年的游客促动国内消费有相当大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许多游客特别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返乡省亲黎侨民本身就是商人,他们把在黎巴嫩得到的商品信息带出去,其作用不亚于一个海外广交会。有鉴于此,提高中国商品在黎市场上的档次、维护中黎贸易秩序似应提上日程,因为黎巴嫩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极有可能恢复战前地区性展览贸易中心的地位,发挥着商品橱窗的作用。预料在旅游业的带动之下,建材、家具、日用消费品贸易仍将保持较高的增幅,但质量和档次要求会有所提高。
第三,中黎双边民间旅游合作有了发展的基础。目前中黎双边人员交流呈现向中国一边倒的趋势,每年约有4000-5000人次的黎巴嫩人往访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是商务,特别是广交会期间。已有不少黎旅行社开始做中国商务游,甚至探讨包机业务和临时航线。受到中国出国游大幅增长的激励,黎官方也开始重视中国游客市场,籍此促动其旅游业,相信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黎民间旅游合作会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