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今夏供电形势不容乐观
近来,黎巴嫩议会能源和工程委员会与黎巴嫩电力公司(简称黎电)之间再度爆发口水战,委员会强烈批评黎电经营混乱、浪费严重,指电力公司管理当局应当为每年高达3亿美元的空亏承担责任。
黎电一直由于管理不善而倍受指责。战后重建工程中,政府已投入20亿美元的巨资用于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新建和重建6大电厂、输变电路和一批变电站等设施,黎电生产能力也达到1800MW,但黎巴嫩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一直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据议会能源委员会透露,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力量短缺,2003年,黎电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电能流失造成3800亿黎镑(约合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给财政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黎电的各大电厂目前均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导致生产成本偏高。诸多不利因素,使得黎巴嫩电价远高于周边国家,却又不能满足国内对电力的强劲需求。
黎巴嫩的缺电形势由来已久,高峰季节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缺电原因或因电厂技术性生产能力不足,或因电力公司财务危机导致无钱购买燃料油。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即使首都贝鲁特每天也会断电数小时。2003年夏季曾因电力公司财务危机,电管当局曾扬言每天只供8小时用电,最后还是由黎巴嫩银行(央行)提供一笔紧急贷款而解了燃眉之急。由于长期供电不稳,黎巴嫩商家、工厂乃至普通居民楼都拥有自备发电机,许多超市、展览中心和工厂的生产用电均使用自备电源。据测算,自备发电设备的发电成本甚至低于电力公司的电价,这成为黎巴嫩特色之一。
据称,今夏黎供电短缺形势并无改善的迹象,往年的问题依旧存在,事实上,由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今年的供电形势或许更为严峻。议会能源和工程委员会警告政府,做好采取实施紧急措施的思想准备,避免夏季用电高峰的供电短缺对黎政府提振投资环境信心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
业界对造成黎巴嫩电力形势如此严重的原因归究为以下几点:
1.燃料油费用过高:黎电厂均使用柴油作为燃料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黎电声称,如果改用天然气发电,可节省燃料成本50%。为此,政府已决定修建两条从叙利亚至黎巴嫩的输气管道,进口叙利亚和埃及的天然气,降低生产成本。其中一条北线输气管,起始于叙利亚中部城市霍姆斯,经北部边境和沿海地区通往北方电厂,全长120公里,政府拟以BOT方式进行国际招标,我中石化工程公司因为运营问题不好解决而放弃。
2.输变电线路升级工程延误:黎一直试图将其220KV的输变线路升级至400KV,以便从周边的叙利亚和约旦、埃及购买便宜的电力,但由于内部政治集团利益上的冲突,此项工程一误再误,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国内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电价高企,另一方面周边地区丰富而价廉的电力却又不能为本国所用。据统计,如果黎能在电力短缺的高峰期里正常进口电力,每年可为黎节省2亿美元的电力开支。
3.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缺失:黎电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而将其所辖电厂交由专业运营商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方式有其优越性,但如果在招标过程中出现失误和腐败行为,必然导致生产和管理局面失控的情况。在最近的两个电厂运营的招标过程中就出现了非正常情况,第一标的伊朗公司突然宣布退出,而第二标又提出额外要求,原运营商也趁火打劫,黎电十分被动。
4.浪费和偷电行为严重:2003年技术性电力损耗达15%,达15亿千瓦小时,非技术性电力损耗(包括偷电和电费征缴漏洞)超过13亿千瓦小时,按黎巴嫩目前平均电价135LL(约0.09美元)/千瓦小时计算,仅此两项经济损失即达2.5亿美元,这对小小黎巴嫩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偷漏电行为在黎十分普遍,这里既有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也有黎电管理上的失误。2003年,政府被迫采取非常手段,动用内务部军队挨家挨户检查,那次行动带来的直接效果令人鼓舞,到去年底,黎电电费征缴金额增长40%,增收2亿美元,可见,黎电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5.高额负债:为保证电力的正常生产,2003年财政部划拨7130亿黎镑,用于支付燃料油和还贷,同时因当年夏季电力高峰时燃油告罄,黎电又从黎巴嫩银行(央行)获取特别紧急贷款3000亿黎镑,这还不包括从叙利亚进口的总价值达1亿美元的电力欠款。预计,2004年,黎电将需要7000亿黎镑的财政支持,其中4000亿用于维持生产,3000亿还贷。
6.管理混乱:黎电管理混乱在黎巴嫩是出了名的,一份由国际知名的评估公司迪鲁威特安徒希公司的评估报告形容该公司财务混乱,有表无帐,借此讥讽公司财务水平。在今年六月初的一次财务清查中,公司愕然发现帐目中有一笔伊斯兰银行高达2000万美元的贷款,还有数笔连公司高层都不知晓的其它贷款,贷款用途不明。
为重建黎巴嫩电力行业,并维持其运营,自内战结束以来,黎电耗费了政府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而从目前的情形看来,至少在未来可见的数年内,这仍将是一个无底洞。政府曾试图将黎电私有化,但上述问题积重难返,特别是电力行业夹杂着一些国内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国际战略投资人根本不敢问?,私有化短期几无可能,看来黎巴嫩政府只能继续背起这个沉重的包袱了。
黎电一直由于管理不善而倍受指责。战后重建工程中,政府已投入20亿美元的巨资用于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新建和重建6大电厂、输变电路和一批变电站等设施,黎电生产能力也达到1800MW,但黎巴嫩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一直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据议会能源委员会透露,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力量短缺,2003年,黎电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电能流失造成3800亿黎镑(约合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给财政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黎电的各大电厂目前均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导致生产成本偏高。诸多不利因素,使得黎巴嫩电价远高于周边国家,却又不能满足国内对电力的强劲需求。
黎巴嫩的缺电形势由来已久,高峰季节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缺电原因或因电厂技术性生产能力不足,或因电力公司财务危机导致无钱购买燃料油。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即使首都贝鲁特每天也会断电数小时。2003年夏季曾因电力公司财务危机,电管当局曾扬言每天只供8小时用电,最后还是由黎巴嫩银行(央行)提供一笔紧急贷款而解了燃眉之急。由于长期供电不稳,黎巴嫩商家、工厂乃至普通居民楼都拥有自备发电机,许多超市、展览中心和工厂的生产用电均使用自备电源。据测算,自备发电设备的发电成本甚至低于电力公司的电价,这成为黎巴嫩特色之一。
据称,今夏黎供电短缺形势并无改善的迹象,往年的问题依旧存在,事实上,由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今年的供电形势或许更为严峻。议会能源和工程委员会警告政府,做好采取实施紧急措施的思想准备,避免夏季用电高峰的供电短缺对黎政府提振投资环境信心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
业界对造成黎巴嫩电力形势如此严重的原因归究为以下几点:
1.燃料油费用过高:黎电厂均使用柴油作为燃料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黎电声称,如果改用天然气发电,可节省燃料成本50%。为此,政府已决定修建两条从叙利亚至黎巴嫩的输气管道,进口叙利亚和埃及的天然气,降低生产成本。其中一条北线输气管,起始于叙利亚中部城市霍姆斯,经北部边境和沿海地区通往北方电厂,全长120公里,政府拟以BOT方式进行国际招标,我中石化工程公司因为运营问题不好解决而放弃。
2.输变电线路升级工程延误:黎一直试图将其220KV的输变线路升级至400KV,以便从周边的叙利亚和约旦、埃及购买便宜的电力,但由于内部政治集团利益上的冲突,此项工程一误再误,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国内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电价高企,另一方面周边地区丰富而价廉的电力却又不能为本国所用。据统计,如果黎能在电力短缺的高峰期里正常进口电力,每年可为黎节省2亿美元的电力开支。
3.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缺失:黎电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而将其所辖电厂交由专业运营商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方式有其优越性,但如果在招标过程中出现失误和腐败行为,必然导致生产和管理局面失控的情况。在最近的两个电厂运营的招标过程中就出现了非正常情况,第一标的伊朗公司突然宣布退出,而第二标又提出额外要求,原运营商也趁火打劫,黎电十分被动。
4.浪费和偷电行为严重:2003年技术性电力损耗达15%,达15亿千瓦小时,非技术性电力损耗(包括偷电和电费征缴漏洞)超过13亿千瓦小时,按黎巴嫩目前平均电价135LL(约0.09美元)/千瓦小时计算,仅此两项经济损失即达2.5亿美元,这对小小黎巴嫩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偷漏电行为在黎十分普遍,这里既有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也有黎电管理上的失误。2003年,政府被迫采取非常手段,动用内务部军队挨家挨户检查,那次行动带来的直接效果令人鼓舞,到去年底,黎电电费征缴金额增长40%,增收2亿美元,可见,黎电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5.高额负债:为保证电力的正常生产,2003年财政部划拨7130亿黎镑,用于支付燃料油和还贷,同时因当年夏季电力高峰时燃油告罄,黎电又从黎巴嫩银行(央行)获取特别紧急贷款3000亿黎镑,这还不包括从叙利亚进口的总价值达1亿美元的电力欠款。预计,2004年,黎电将需要7000亿黎镑的财政支持,其中4000亿用于维持生产,3000亿还贷。
6.管理混乱:黎电管理混乱在黎巴嫩是出了名的,一份由国际知名的评估公司迪鲁威特安徒希公司的评估报告形容该公司财务混乱,有表无帐,借此讥讽公司财务水平。在今年六月初的一次财务清查中,公司愕然发现帐目中有一笔伊斯兰银行高达2000万美元的贷款,还有数笔连公司高层都不知晓的其它贷款,贷款用途不明。
为重建黎巴嫩电力行业,并维持其运营,自内战结束以来,黎电耗费了政府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而从目前的情形看来,至少在未来可见的数年内,这仍将是一个无底洞。政府曾试图将黎电私有化,但上述问题积重难返,特别是电力行业夹杂着一些国内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国际战略投资人根本不敢问?,私有化短期几无可能,看来黎巴嫩政府只能继续背起这个沉重的包袱了。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