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用国际援助面临新挑战
一年一度的“孟加拉发展论坛”会议(即援孟巴黎论坛会议)于3月13-15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如期举行。自孟独立以来,基本上每年3-4月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援助机构在巴黎组织召开援孟财团会议,全面审议上财年孟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情况以及援孟项目执行情况,调整并制定新的援孟政策,确定下一财年对孟援助承诺金额。
孟加拉国为传统的接受国际援助国家。由于其最不发达国家地位以及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良好关系,每年都接受巨额的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已成为孟三大外汇来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孟1971年独立以来截止到上财年末(2001年6月30日),国际对孟援助承诺总额达460.73亿美元,实际到位377.71亿美元,年均到位15至20亿美元,相当于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8%。
国际社会对孟援助主要包括食品援助、商品援助及项目援助三种形式,通常采取赠与和贷款两种方式。在实际到位的国际援款中,项目援助211.13亿美元,占比56%;商品援助105.53亿美元,占比28%;食品援助60.24亿美元,占比16%。近年来,国际对孟援助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即由当初的以食品和商品援助为主,发展为以项目援助为主。食品援助和商品援助占比分别由1971-72财年的47.9%和50.8%下降为2000-2001财年的4%和13%,而项目援助却直线上升,由当初的1.3%上升到目前的82%。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援孟财团越来越重视项目援助的作用,希望通过援建项目帮助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民族经济建设,增强其自力更生能力,从而最终达到减贫乃至彻底消除贫困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向其提供商品和物资,解决暂时的生活必需品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孟对国际援助已经形成依赖。再加上现政府自去年10月上台以来,一直面临世界经济总体放缓以及本国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等双重困难和压力,因而对本届援孟论坛会寄予厚望,派出了以财政计划部长塞福尔•拉赫曼为团长、多位部长及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阵容庞大的代表团与会,力图寻求超过20亿美元(即上财年国际承诺援款金额)的援助。但从会议结果看,并非如孟单方面预期的那么乐观。事实上,论坛会的风向已经发生转变。
首先,论坛会重点放在提问题、提要求上面。本届论坛会对孟各项改革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目前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非常不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援孟机构甚至对孟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抨击,认为孟政府改革不力、减贫战略进展缓慢、对国际援助使用不当甚至存在滥用、社会治安恶化、腐败及违规现象严重、经济形势严峻、外汇储备水平太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人权状况亟待改善等等,并将这一切归咎于孟政府行政不力,甚至无能。因此,论坛会要求孟政府首先要展现充分的政治意愿和责任感,化危机为机遇,切实执行政治、经济及社会各项改革。要求孟政府实行全面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及结构调整;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简化有关程序并加强监督,以改善对国际援助的使用状况并提高效率;尽快成立独立的反腐败委员会,杜绝腐败对政府的合法性及可信度的损害以及对发展援助的破坏;成立独立的人权委员会,进一步改善人权状况;加强法制,努力改善社会治安状况,实现司法与行政相分离;加速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停止向亏损银行和企业注资;采取紧缩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并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和利率等等。
其次,论坛会不再承诺援助金额,而是与孟各项改革紧密挂钩。以往各届论坛会往往在审议完孟援助使用情况,听取并研究孟方所作报告和今后发展计划后,承诺下财年对孟援助项目及金额。而本次会议则明确表示,论坛会的重点是提出问题并研究对策,而不是讨论援助内容和援助金额。因此,会议最终未承诺任何援助金额。今后对孟援助规模和力度主要取决于孟政府各项改革计划执行情况能否达到国际给援者要求。如果援孟财团感到满意,孟政府则会继续得到援助;如果不满意,孟要获得新的援助,虽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难度会加大,规模会缩小。然而,从这次巴黎论坛会提出的诸多要求以及苛刻的条件来看,孟政府要完全满足谈何容易!论坛会上,孟财政计划部长虽一再承诺将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并就政府在财政、金融、能源、通讯、国企、行政、司法、腐败、人权、资源开发、政府支出、人力发展以及下放中央政府权力等诸多方面拟定的改革计划进行阐述,但总体来看,仍觉苍白无力,似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因此,可以说,孟利用国际援助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且不说增加援款金额,就连维持以往水平都增添了变数。看来,孟今后除通过巴黎论坛会这种多边渠道获得援助外,还须争取更多的双边援助。同时,孟还应努力扩大其另外两大外汇来源,即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扩大出口收汇;通过调整出国人员结构、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出口,增加劳务(侨汇)收入。如此,逐步从根本上摆脱国民经济对外援的依赖性,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减少和摆脱贫困,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3月20日
孟加拉国为传统的接受国际援助国家。由于其最不发达国家地位以及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良好关系,每年都接受巨额的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已成为孟三大外汇来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孟1971年独立以来截止到上财年末(2001年6月30日),国际对孟援助承诺总额达460.73亿美元,实际到位377.71亿美元,年均到位15至20亿美元,相当于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8%。
国际社会对孟援助主要包括食品援助、商品援助及项目援助三种形式,通常采取赠与和贷款两种方式。在实际到位的国际援款中,项目援助211.13亿美元,占比56%;商品援助105.53亿美元,占比28%;食品援助60.24亿美元,占比16%。近年来,国际对孟援助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即由当初的以食品和商品援助为主,发展为以项目援助为主。食品援助和商品援助占比分别由1971-72财年的47.9%和50.8%下降为2000-2001财年的4%和13%,而项目援助却直线上升,由当初的1.3%上升到目前的82%。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援孟财团越来越重视项目援助的作用,希望通过援建项目帮助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民族经济建设,增强其自力更生能力,从而最终达到减贫乃至彻底消除贫困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向其提供商品和物资,解决暂时的生活必需品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孟对国际援助已经形成依赖。再加上现政府自去年10月上台以来,一直面临世界经济总体放缓以及本国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等双重困难和压力,因而对本届援孟论坛会寄予厚望,派出了以财政计划部长塞福尔•拉赫曼为团长、多位部长及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阵容庞大的代表团与会,力图寻求超过20亿美元(即上财年国际承诺援款金额)的援助。但从会议结果看,并非如孟单方面预期的那么乐观。事实上,论坛会的风向已经发生转变。
首先,论坛会重点放在提问题、提要求上面。本届论坛会对孟各项改革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目前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非常不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援孟机构甚至对孟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抨击,认为孟政府改革不力、减贫战略进展缓慢、对国际援助使用不当甚至存在滥用、社会治安恶化、腐败及违规现象严重、经济形势严峻、外汇储备水平太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人权状况亟待改善等等,并将这一切归咎于孟政府行政不力,甚至无能。因此,论坛会要求孟政府首先要展现充分的政治意愿和责任感,化危机为机遇,切实执行政治、经济及社会各项改革。要求孟政府实行全面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及结构调整;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简化有关程序并加强监督,以改善对国际援助的使用状况并提高效率;尽快成立独立的反腐败委员会,杜绝腐败对政府的合法性及可信度的损害以及对发展援助的破坏;成立独立的人权委员会,进一步改善人权状况;加强法制,努力改善社会治安状况,实现司法与行政相分离;加速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停止向亏损银行和企业注资;采取紧缩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并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和利率等等。
其次,论坛会不再承诺援助金额,而是与孟各项改革紧密挂钩。以往各届论坛会往往在审议完孟援助使用情况,听取并研究孟方所作报告和今后发展计划后,承诺下财年对孟援助项目及金额。而本次会议则明确表示,论坛会的重点是提出问题并研究对策,而不是讨论援助内容和援助金额。因此,会议最终未承诺任何援助金额。今后对孟援助规模和力度主要取决于孟政府各项改革计划执行情况能否达到国际给援者要求。如果援孟财团感到满意,孟政府则会继续得到援助;如果不满意,孟要获得新的援助,虽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难度会加大,规模会缩小。然而,从这次巴黎论坛会提出的诸多要求以及苛刻的条件来看,孟政府要完全满足谈何容易!论坛会上,孟财政计划部长虽一再承诺将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并就政府在财政、金融、能源、通讯、国企、行政、司法、腐败、人权、资源开发、政府支出、人力发展以及下放中央政府权力等诸多方面拟定的改革计划进行阐述,但总体来看,仍觉苍白无力,似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因此,可以说,孟利用国际援助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且不说增加援款金额,就连维持以往水平都增添了变数。看来,孟今后除通过巴黎论坛会这种多边渠道获得援助外,还须争取更多的双边援助。同时,孟还应努力扩大其另外两大外汇来源,即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扩大出口收汇;通过调整出国人员结构、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出口,增加劳务(侨汇)收入。如此,逐步从根本上摆脱国民经济对外援的依赖性,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减少和摆脱贫困,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3月20日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