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经济外交空间趋紧—— 孟新政府执政半年侧面观
由孟民族主义党 (BNP) 领导的四党联盟在2001年10月1日举行的孟第八届议会大选中获胜,同年10月12日组成以卡莉达•齐亚夫人为总理的新一届政府。新政府上台后即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困难和压力,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9•11”事件的影响,使得本已脆弱的孟国经济雪上加霜。因此,新政府一上台即将经济外交作为其外交工作的重点,明确外交工作要以经济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外援、更优惠的国际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努力扩大劳务输出以增加侨汇(劳务)收入等。如今,时间已过半年,但一系列事实表明,孟经济外交空间并未向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相反不断趋紧,前景令人忧虑。
(1)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援不了了之。新政府上台伊始,孟外汇储备已降至警戒水平以下,仅余10亿美元左右,只够维持1个月的进口用汇。这引起新政府的极度紧张和不安,遂援引IMF平衡国际收支备用机制以及减贫贷款机制,先后两度向IMF求援,申请紧急贷款,并力邀IMF派员来孟考察。但IMF并未予以积极回应,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最终不了了之。
(2)“巴黎论坛”无功而返。自孟独立以来,一年一度的“孟加拉发展论坛”会议(即援孟巴黎论坛会)是孟获取国际援助的最主要的渠道,孟每年从该渠道获得近20亿美元的援助承诺。由于本年度巴黎论坛会(3月13-15日召开)是孟新政府上台后的首次会议,且正值孟国经济内外交困时刻,故孟政府对本届论坛会寄予厚望,派出阵容庞大的代表团与会,并信誓旦旦要寻求超过20亿美元的承诺援助金额。然而事与愿违,本届论坛会首度将对孟援助与孟各项改革紧密挂钩,即先有改革后给援助,而不再对援助金额作任何承诺。可以说,本届论坛会孟政府是空手而归。
(3)对美市场准入要价断然遭拒。孟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单一,市场高度集中。作为出口支柱产业的服装出口占孟总出口的75%,而美国作为其最大的成衣出口市场,占孟成衣出口的40%,因而美国市场的任何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孟整体出口的发展。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已近2年,消费需求持续疲弱,加上《2000美国贸易发展法》对72个非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纺织服装进入美国市场提供零关税、免配额待遇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执行,自本财年以来,孟对美成衣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近一、两年来,孟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美给予孟成衣出口零关税、免配额待遇,甚至组团赴美以及聘请中介公司进行游说。今年3月,美主管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卡访孟期间,孟再度提出零关税、免配额待遇要求,但遭到美方断然拒绝。
(4)孟印谈判无果而终。长期以来,孟加拉和印度双边贸易严重失衡,印对孟享有巨额贸易顺差,仅官方统计的顺差每年就约10亿美元,而经走私、未纳入官方统计的顺差据保守估计还有10亿美元。因此,孟一直要求印采取措施给予孟产品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从孟进口,要求印对孟出口的25类共191项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印总理在1999年时也曾表示将予考虑。但在今年4月初达卡举行的孟印部秘(副部)级双边贸易谈判中,印方态度颇为强硬,不同意无条件给予孟产品零关税待遇,而将零关税待遇问题(且仅同意考虑16类40种商品)同印商品过境孟运输问题以及孟取消陆路进口印棉纱和糖的禁令联系起来,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值得一提地是,在印拟考虑向孟有条件提供的16类40种零关税待遇商品中,绝大部分在印并无多大市场,实际能以零关税进入印度的商品不过5-6种,对孟来说实际意义不大。
(5)丹麦援款取消。今年4月13日,来孟参加丹孟年度磋商会议的丹麦外交部次长汉森宣布,丹麦政府决定取消对孟船运领域4500万美元的赠款援助。理由是,孟政府有关官员(矛头直指孟船运部长)在该项援款项下的4条渡轮修复项目招标过程中具有“严重的腐败意图”。汉森宣布上述决定后,孟船运部长本人立即予以否认并作澄清,孟政府也提出抗议,认为此举违反外交惯例,要求丹政府重新考虑该项决定。但丹方并不为之所动,表示丹政府有义务对本国纳税人负责,同时还表示将重新评估与孟其他领域的合作。
(6)其他事件。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发表报告,对孟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全面提出批评,认为孟政府改革不力、减贫战略进展缓慢、对国际援助使用不当甚至存在滥用,社会治安恶化、腐败及违规现象严重,经济形势严峻、财政预算能力太弱且缺乏监控与平衡机制,外汇储备水平太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人权状况不佳等等,并将这一切统统归咎于孟政府行政不力,甚至无能。另外,今年3月出版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防着点孟加拉》的文章,将孟穆斯林原教分子同伊斯兰恐怖主义联系起来,遭到孟政府强烈抨击并禁止该期杂志在孟发行。该篇文章的发表,客观上对孟外部形象也造成一定损害。
上述一系列事件在孟新政府执政仅半年时间内陆续发生,足以表明孟国际生存空间趋紧。究其原因并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严重。长期以来,孟历届政府都比较腐败,其程度一直位列世界前茅。1996年,非政府组织 —《透明国际》将其列为世界第五,而到2001年更是将其列为世界腐败国家之首。腐败已经渗透到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孟国际形象、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孟民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反对党历来都将腐败作为攻击执政党和政府的利器,各党派无不将消除腐败作为重要的竞选纲领。现政府之所以能够上台,《透明国际》的第一排名客观上起了不小作用。然而真正上台后,要想兑现承诺、消除腐败又谈何容易!丹麦政府上述取消援助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见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孟国际形象,国际给援者要求孟政府加大打击腐败力度并非说说而已,已经开始动真格的了。
(2)政府执政能力不佳。国际给援者将孟目前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全部归咎于政府行政不力,甚至无能。孟现政府由BNP领导的四党联盟组成,但内阁总理卡•齐亚夫人控制局面以及决策能力不强,内阁往往由少数几个人如BNP总书记(现任地方政府部长)曼南•布延、集财政和计划部长为一身的塞福尔•拉赫曼等说了算。内阁本身缺乏凝聚力,各党派之间也存有矛盾和斗争,形成府内有党、党内有派、内阁外有内阁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制订并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效率肯定大打折扣。
(3)高层政治家缺乏政治气质。任何一届政府上台,均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励精图治,而是以权泄私愤、以权图报复。现政府也是如此。上台伊始,即全面否定上届政府所做的一切:不再承办原定2002年在达卡举行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重新审定2001-2002财政预算,并对上届政府批准上马的40多个项目进行重审,使得许多签约项目、甚至正在执行项目被悬空;议会通过立法,取消在政府机关办公场所悬挂国父(前政府总理父亲)画像,取而代之悬挂总理卡•齐亚画像;废止国父家庭成员特别保护法以及公共安全法;对前政府多位部长提出腐败指控并立案审查等等。由此形成一种复仇政治和政治上的双重标准。这种缺乏政治家气质的政治,令国家社会深感失望,令本国经济发展大受影响。
(4)对抗政治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孟民族主义党(BNP)和人民联盟(AL)两大政党对抗激烈,水火不容。两党不管谁在台上,一方面要求对方(反对党)进入议会共商国策,另一方面又对反对党进行各种形式的打压;反对党则抵制议会,频繁号召罢工罢市等推翻政府的活动,形成一种对抗政治。虽然去年大选期间,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主持下,两党主席均公开承诺,即使大选失败,也绝不抵制议会,不举行罢工罢市。但真正大选失利后,却以种种理由拒绝兑现承诺,照样抵制议会,照样号召罢工罢市和其他破坏活动,使得社会治安状况更加恶化。目前孟全国平均每天死亡10多人。反对党采取绝对不合作态度,只要是政府作出的任何决定都进行反对,同时还在各种场合包括国际场合把现政府同塔利班联系起来,诋毁政府形象,使孟国际形象进一步遭到破坏。
(5)宏观经济管理思路不清晰。现政府上台后,虽也提出一些经济发展设想和计划,但思路不清晰,随意性很大,有时甚至自相矛盾。今天说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际援助,明天又说要自力更生、不再依靠外援;今天说外国卖贷承包项目掠夺国家资源,除少数例外,一般不能使用外国卖贷,明天又有一些大项目标书中注明承包商可以卖贷方式融资,等等,使人觉得政府管理经济形同儿戏,令人丧失信心、无所适从。政府上台后曾搞了一个“百日计划”,但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至少目前还看不出孟政府有什么长远发展规划,使给援国际组织对孟政府能否花好、用好国际援款表示怀疑,担心资源被浪费或滥用。
(6)人事调整动作过大、过于频繁。政府更迭后发生内阁重组、人事变动本是常事。但孟除了重组内阁外,政府各部门从上到下,几乎所有重要位置都进行了人事调整,上至部秘(文官制度最高级别公务员,副部级),下至辅秘、联秘、副秘、助理秘书等都进行调整;现执政仅半年,内阁又要进行调整。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使得人心不稳、人人自危、无心做事。如财政部经济关系局主管中国事务的部门,从联秘(局长)到副秘(处长)、助理秘书(科长)全部更换,联秘至今空缺,使业务受到一定影响。
(6)双边关系原因。除上述原因外,双边关系的变化也是孟经济外交空间趋紧的一个原因。美国对孟成衣市场准入要价的断然拒绝,与美国不满“9•11”事件后孟政府对美国号召的国际反恐行动态度暧昧以及孟舆论对美国行动的批评有关。而印度这次之所以在零关税待遇问题上对孟态度强硬,与孟印关系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孟前政府明显亲印,前总理哈西娜与印有很深的渊源,当时的反对党即现执政党BNP就曾进行过猛烈抨击。上台后虽然对印批评的言辞有所减轻,但在许多问题上与印意见依然相背,孟印边界时常发生冲突,不断有人死伤。因此可以预计,现政府任期内与印达成实质性贸易协定希望不大。
综上,可以看出孟经济外交空间趋紧,且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善,孟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方面任重道远。孟在许多场合曾表示,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幻的今天,中国是其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之一,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中国。预计今年下半年孟总理访华期间,有可能在中孟双边经贸合作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包括孟产品市场准入、增加援助以及减免债务等等,以帮助其走出目前困境,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002年4月25日
(1)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援不了了之。新政府上台伊始,孟外汇储备已降至警戒水平以下,仅余10亿美元左右,只够维持1个月的进口用汇。这引起新政府的极度紧张和不安,遂援引IMF平衡国际收支备用机制以及减贫贷款机制,先后两度向IMF求援,申请紧急贷款,并力邀IMF派员来孟考察。但IMF并未予以积极回应,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最终不了了之。
(2)“巴黎论坛”无功而返。自孟独立以来,一年一度的“孟加拉发展论坛”会议(即援孟巴黎论坛会)是孟获取国际援助的最主要的渠道,孟每年从该渠道获得近20亿美元的援助承诺。由于本年度巴黎论坛会(3月13-15日召开)是孟新政府上台后的首次会议,且正值孟国经济内外交困时刻,故孟政府对本届论坛会寄予厚望,派出阵容庞大的代表团与会,并信誓旦旦要寻求超过20亿美元的承诺援助金额。然而事与愿违,本届论坛会首度将对孟援助与孟各项改革紧密挂钩,即先有改革后给援助,而不再对援助金额作任何承诺。可以说,本届论坛会孟政府是空手而归。
(3)对美市场准入要价断然遭拒。孟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单一,市场高度集中。作为出口支柱产业的服装出口占孟总出口的75%,而美国作为其最大的成衣出口市场,占孟成衣出口的40%,因而美国市场的任何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孟整体出口的发展。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已近2年,消费需求持续疲弱,加上《2000美国贸易发展法》对72个非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纺织服装进入美国市场提供零关税、免配额待遇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执行,自本财年以来,孟对美成衣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近一、两年来,孟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美给予孟成衣出口零关税、免配额待遇,甚至组团赴美以及聘请中介公司进行游说。今年3月,美主管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卡访孟期间,孟再度提出零关税、免配额待遇要求,但遭到美方断然拒绝。
(4)孟印谈判无果而终。长期以来,孟加拉和印度双边贸易严重失衡,印对孟享有巨额贸易顺差,仅官方统计的顺差每年就约10亿美元,而经走私、未纳入官方统计的顺差据保守估计还有10亿美元。因此,孟一直要求印采取措施给予孟产品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从孟进口,要求印对孟出口的25类共191项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印总理在1999年时也曾表示将予考虑。但在今年4月初达卡举行的孟印部秘(副部)级双边贸易谈判中,印方态度颇为强硬,不同意无条件给予孟产品零关税待遇,而将零关税待遇问题(且仅同意考虑16类40种商品)同印商品过境孟运输问题以及孟取消陆路进口印棉纱和糖的禁令联系起来,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值得一提地是,在印拟考虑向孟有条件提供的16类40种零关税待遇商品中,绝大部分在印并无多大市场,实际能以零关税进入印度的商品不过5-6种,对孟来说实际意义不大。
(5)丹麦援款取消。今年4月13日,来孟参加丹孟年度磋商会议的丹麦外交部次长汉森宣布,丹麦政府决定取消对孟船运领域4500万美元的赠款援助。理由是,孟政府有关官员(矛头直指孟船运部长)在该项援款项下的4条渡轮修复项目招标过程中具有“严重的腐败意图”。汉森宣布上述决定后,孟船运部长本人立即予以否认并作澄清,孟政府也提出抗议,认为此举违反外交惯例,要求丹政府重新考虑该项决定。但丹方并不为之所动,表示丹政府有义务对本国纳税人负责,同时还表示将重新评估与孟其他领域的合作。
(6)其他事件。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发表报告,对孟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全面提出批评,认为孟政府改革不力、减贫战略进展缓慢、对国际援助使用不当甚至存在滥用,社会治安恶化、腐败及违规现象严重,经济形势严峻、财政预算能力太弱且缺乏监控与平衡机制,外汇储备水平太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人权状况不佳等等,并将这一切统统归咎于孟政府行政不力,甚至无能。另外,今年3月出版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防着点孟加拉》的文章,将孟穆斯林原教分子同伊斯兰恐怖主义联系起来,遭到孟政府强烈抨击并禁止该期杂志在孟发行。该篇文章的发表,客观上对孟外部形象也造成一定损害。
上述一系列事件在孟新政府执政仅半年时间内陆续发生,足以表明孟国际生存空间趋紧。究其原因并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严重。长期以来,孟历届政府都比较腐败,其程度一直位列世界前茅。1996年,非政府组织 —《透明国际》将其列为世界第五,而到2001年更是将其列为世界腐败国家之首。腐败已经渗透到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孟国际形象、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孟民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反对党历来都将腐败作为攻击执政党和政府的利器,各党派无不将消除腐败作为重要的竞选纲领。现政府之所以能够上台,《透明国际》的第一排名客观上起了不小作用。然而真正上台后,要想兑现承诺、消除腐败又谈何容易!丹麦政府上述取消援助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见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孟国际形象,国际给援者要求孟政府加大打击腐败力度并非说说而已,已经开始动真格的了。
(2)政府执政能力不佳。国际给援者将孟目前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全部归咎于政府行政不力,甚至无能。孟现政府由BNP领导的四党联盟组成,但内阁总理卡•齐亚夫人控制局面以及决策能力不强,内阁往往由少数几个人如BNP总书记(现任地方政府部长)曼南•布延、集财政和计划部长为一身的塞福尔•拉赫曼等说了算。内阁本身缺乏凝聚力,各党派之间也存有矛盾和斗争,形成府内有党、党内有派、内阁外有内阁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制订并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效率肯定大打折扣。
(3)高层政治家缺乏政治气质。任何一届政府上台,均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励精图治,而是以权泄私愤、以权图报复。现政府也是如此。上台伊始,即全面否定上届政府所做的一切:不再承办原定2002年在达卡举行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重新审定2001-2002财政预算,并对上届政府批准上马的40多个项目进行重审,使得许多签约项目、甚至正在执行项目被悬空;议会通过立法,取消在政府机关办公场所悬挂国父(前政府总理父亲)画像,取而代之悬挂总理卡•齐亚画像;废止国父家庭成员特别保护法以及公共安全法;对前政府多位部长提出腐败指控并立案审查等等。由此形成一种复仇政治和政治上的双重标准。这种缺乏政治家气质的政治,令国家社会深感失望,令本国经济发展大受影响。
(4)对抗政治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孟民族主义党(BNP)和人民联盟(AL)两大政党对抗激烈,水火不容。两党不管谁在台上,一方面要求对方(反对党)进入议会共商国策,另一方面又对反对党进行各种形式的打压;反对党则抵制议会,频繁号召罢工罢市等推翻政府的活动,形成一种对抗政治。虽然去年大选期间,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主持下,两党主席均公开承诺,即使大选失败,也绝不抵制议会,不举行罢工罢市。但真正大选失利后,却以种种理由拒绝兑现承诺,照样抵制议会,照样号召罢工罢市和其他破坏活动,使得社会治安状况更加恶化。目前孟全国平均每天死亡10多人。反对党采取绝对不合作态度,只要是政府作出的任何决定都进行反对,同时还在各种场合包括国际场合把现政府同塔利班联系起来,诋毁政府形象,使孟国际形象进一步遭到破坏。
(5)宏观经济管理思路不清晰。现政府上台后,虽也提出一些经济发展设想和计划,但思路不清晰,随意性很大,有时甚至自相矛盾。今天说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际援助,明天又说要自力更生、不再依靠外援;今天说外国卖贷承包项目掠夺国家资源,除少数例外,一般不能使用外国卖贷,明天又有一些大项目标书中注明承包商可以卖贷方式融资,等等,使人觉得政府管理经济形同儿戏,令人丧失信心、无所适从。政府上台后曾搞了一个“百日计划”,但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至少目前还看不出孟政府有什么长远发展规划,使给援国际组织对孟政府能否花好、用好国际援款表示怀疑,担心资源被浪费或滥用。
(6)人事调整动作过大、过于频繁。政府更迭后发生内阁重组、人事变动本是常事。但孟除了重组内阁外,政府各部门从上到下,几乎所有重要位置都进行了人事调整,上至部秘(文官制度最高级别公务员,副部级),下至辅秘、联秘、副秘、助理秘书等都进行调整;现执政仅半年,内阁又要进行调整。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使得人心不稳、人人自危、无心做事。如财政部经济关系局主管中国事务的部门,从联秘(局长)到副秘(处长)、助理秘书(科长)全部更换,联秘至今空缺,使业务受到一定影响。
(6)双边关系原因。除上述原因外,双边关系的变化也是孟经济外交空间趋紧的一个原因。美国对孟成衣市场准入要价的断然拒绝,与美国不满“9•11”事件后孟政府对美国号召的国际反恐行动态度暧昧以及孟舆论对美国行动的批评有关。而印度这次之所以在零关税待遇问题上对孟态度强硬,与孟印关系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孟前政府明显亲印,前总理哈西娜与印有很深的渊源,当时的反对党即现执政党BNP就曾进行过猛烈抨击。上台后虽然对印批评的言辞有所减轻,但在许多问题上与印意见依然相背,孟印边界时常发生冲突,不断有人死伤。因此可以预计,现政府任期内与印达成实质性贸易协定希望不大。
综上,可以看出孟经济外交空间趋紧,且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善,孟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方面任重道远。孟在许多场合曾表示,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幻的今天,中国是其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之一,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中国。预计今年下半年孟总理访华期间,有可能在中孟双边经贸合作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包括孟产品市场准入、增加援助以及减免债务等等,以帮助其走出目前困境,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002年4月25日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