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银行业与黎镑汇率
针对近来外界关于黎巴嫩金融和财政问题的讨论,黎巴嫩银行联合会主席塔比耶日前表示,黎巴嫩无法承受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自90年代末以来,黎政府和央行一直想方设法维持1美元兑1507黎镑的目标汇率。2000年至2001年间,由于连年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黎镑的稳定性曾受到巨大压力,如果不是政府和中央银行(黎巴嫩银行)以及所有商业银行出于共同的利益竭力维持,黎镑汇价可能已经跌破目标汇率的上限。
911事件之后,黎巴嫩出现境外资本流入潮,加之2002年11月巴黎第二次援黎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黎国际收支逆转,出现大量顺差,央行外汇储备随之增加,黎镑压力骤释,金融形势明显改善。
近几个月来,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强差人意,对欧元等主要货币连续贬值,与2003年初相比已下跌近30%。由于黎镑采取紧钉美元的政策,又是高度自由兑换,这意味着黎镑对其它货币随美元一并贬值,于是出现了一些要求央行改变紧钉美元的汇率政策,主动升值。
升值还是贬值,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利益,这才有了银行联合会主席的上述表态。
一、 黎巴嫩银行业现状
黎巴嫩银行是该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国家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尽管黎是小国,但战前黎巴嫩曾经是中近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政府和央行历来坚定奉行开放的金融政策,而这种开放的理念使得黎金融业主体在16年的内战中维持了生机,并且依靠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程度而在海外得以保存,并最终在内战结束后的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后黎银行数目激增,在历经90年代的辉煌盈利以后,90年代末开始出现重组格局,到2002年底,尚存66家银行在运营。银行业的利润也在经历同样的变化,自1997年以后,银行业的利润已出现递减的不良势头。1998年全行业利润为6630亿黎镑(合4.4亿美元),此后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减,及至2002年底全行业利润下降至3220亿黎镑(2.18亿美元),不到1998年的一半。
就目前的统计数字看,黎银行业运营状况尚好,尽管收益连年下降,但银行资产却不断增长,2003年较上一年增长了14%,银行业资金充盈率超过8%的国际标准的两倍以上,呆坏帐总额不超过15亿美元,银行存款余额超过485亿美元,显示银行业较强的资金流动性和供给能力。此外,银行所持政府的债务总额相当于全部银行资产的23%,也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自由的金融政策和稳定的汇率被视为黎巴嫩银行赖以生存的两大基石。内战以前,黎镑稳定在1:3上下,甚至维持到内战的前几年,直到1985年才开始大跌,一泻千里,最后导致资金抽逃,金融业转移至海外。1992年之后曾跌至1:1700以下。随着内战的结束、政局趋稳以及大规模重建开始,银行机构回迁,资金回流,汇率也开始趋升,现行汇率从1999年维持至今已经5年。
二、 银行业与政府
黎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政府债券收益、存贷款利差以及银行服务,其中政府债券收益约占全部收益的40%,这种对政府债券收益的过度依赖将银行业的生存同政府财政状况和公共债务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
截至2003年底,黎公共债务已达312亿美元,其中内债约占49.2%,这其中的112亿美元为黎各商业银行所持有,占各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3%。这使得银行与政府互为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高企的政府债券利率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据了解,目前政府黎镑债券利率高达15-18%,如此高的利率使得政府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也直接导致国内银行商业利率高企不下,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目前也正在致力于降低债券利率。
2003年9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止发行政府债券后,黎政府首次重新恢复债券发行,但此次发行的债券利率仅7-9%。为减少公共债务的偿息负担,政府调整了内外债比重,使借贷成本相对较低的外债占总债务的比重首次增加到50%以上。预计,今后银行业再也不会从政府获取高额的债券收益,这对银行业的业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银行业通过拓展其它业务,并进行规模重组,实施海外扩张战略。
银行对于汇率的关注当然是首位的。黎镑的任何变动都会对银行的收益乃至资本的出入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过度的汇率变动,对于规模还小的黎巴嫩银行业来说风险极大。在这个问题上,商业银行与政府和央行立场是一致的:坚定地维护目前的汇率水平。
为了这个目标,在2001年黎镑贬值压力最大的时候,央行不惜动用所有外汇储备维持汇率,曾一度使央行外汇储备降至历史最低位的30亿美元;而各商业银行为了协助政府调整公共债务结构,减少利息支出,遂将其全部存款余额的10%(合45亿美元)以无息贷款的形式提供给政府。
三、 银行与企业
存贷款利差是黎银行业主要收益之一,约占30%强。黎银行维持着相当高的存贷款利率,黎镑利率一度高过18%。经过近年来的调整,特别是巴黎第二次援黎国际会议之后,目前黎镑存款利变率已下调至8%,美元利率也略有下调,至3.5-4%,与国际市场水平相比仍很高。由于利率高企,贷款意愿被压抑,特别是工、农业长线投资不足。
企业界对高利率自然是颇有微词,要求央行施加压力,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但银行界认为,过多降息会导致资金外流,并降低银行盈利能力。
2003年全行业发放贷款规模约170亿美元,其中45%流向贸易和服务业。贷款流向十分不合理。以2002年为例,银行业共向私营企业提供247520亿黎镑的贷款(合164亿美元),其中135亿美元是外汇贷款,占82.18%;45.11%的贷款流向贸易和服务业,其次是工程承包(19.26%),工业(15.57%)、农业(1.4%),个人贷款13.33%;贷款的受益人也过于集中,1%的借贷人占用了52%的贷款总量,另6%的借贷人分得另外的30%,两项相加即7%的借贷方获得全部贷款总量的82%。这反映了银行业服务对象面过窄,对经济的贡献率远未充分发挥。
个人贷款13.33%的占有率应当说还是个亮点,个人贷款主要用于住宅、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分期付款也是个人贷款的一种,在黎巴嫩十分普遍。
企业欠贷款的现象尚不普遍,这本来也是因为大多数企业根本不去银行借贷的原因,而借贷者多为收益较高周期短的贸易和服务业,因而银行的呆坏帐率并不高,目前也仅15亿美元上下。
企业界对汇率的态度不一。工业和农业从业者希望适当降低汇率,以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其它行业大都主张稳定目前的汇率水平。然而仅从贸易的角度看,黎巴嫩出口额仅15美元,进口额却超过60亿美元,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仅仅为了出口而降低黎镑汇率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升值也不会带来好处,不仅会严重打击脆弱的出口,并使本来已偏高的国内服务性行业如旅游业价格上涨,对正在恢复中的旅游业形成冲击。不过近来黎镑随美元同步贬值,却对黎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并无体现,而另一方面来自欧元区的进口成本剧增,毕竟黎前三位进口货源国都是欧元区国家,占其进口总额的25%。这是主张黎镑汇率升值者的主要依据。
尽管理论上说,黎镑升值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如进口价格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会有所改善。但对政府和银行来说,却没有明显的好处:就公共债务来说,目前黎镑(内债)和外汇债务差不多各占一半,汇率变动只是此消彼长;而对银行来说,在各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中,外汇存款比重超过70%,银行资本美元化现象十分严重,黎镑升值对银行也不利。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眼下的升值条件却是暂时而不能持久的,短期资金的流入确实导致了国际收支大量顺差,2003年甚至达到33亿美元,但这应当解读为巴黎第二次援黎会议给黎打了一针强心剂,随着该会议影响的减弱,境外资金的流入会趋减,而黎每年外债偿本付息近30亿美元以及每年4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的压力却是长期存在的,黎镑贬值的压力因素依旧。
自90年代末以来,黎政府和央行一直想方设法维持1美元兑1507黎镑的目标汇率。2000年至2001年间,由于连年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黎镑的稳定性曾受到巨大压力,如果不是政府和中央银行(黎巴嫩银行)以及所有商业银行出于共同的利益竭力维持,黎镑汇价可能已经跌破目标汇率的上限。
911事件之后,黎巴嫩出现境外资本流入潮,加之2002年11月巴黎第二次援黎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黎国际收支逆转,出现大量顺差,央行外汇储备随之增加,黎镑压力骤释,金融形势明显改善。
近几个月来,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强差人意,对欧元等主要货币连续贬值,与2003年初相比已下跌近30%。由于黎镑采取紧钉美元的政策,又是高度自由兑换,这意味着黎镑对其它货币随美元一并贬值,于是出现了一些要求央行改变紧钉美元的汇率政策,主动升值。
升值还是贬值,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利益,这才有了银行联合会主席的上述表态。
一、 黎巴嫩银行业现状
黎巴嫩银行是该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国家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尽管黎是小国,但战前黎巴嫩曾经是中近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政府和央行历来坚定奉行开放的金融政策,而这种开放的理念使得黎金融业主体在16年的内战中维持了生机,并且依靠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程度而在海外得以保存,并最终在内战结束后的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后黎银行数目激增,在历经90年代的辉煌盈利以后,90年代末开始出现重组格局,到2002年底,尚存66家银行在运营。银行业的利润也在经历同样的变化,自1997年以后,银行业的利润已出现递减的不良势头。1998年全行业利润为6630亿黎镑(合4.4亿美元),此后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减,及至2002年底全行业利润下降至3220亿黎镑(2.18亿美元),不到1998年的一半。
就目前的统计数字看,黎银行业运营状况尚好,尽管收益连年下降,但银行资产却不断增长,2003年较上一年增长了14%,银行业资金充盈率超过8%的国际标准的两倍以上,呆坏帐总额不超过15亿美元,银行存款余额超过485亿美元,显示银行业较强的资金流动性和供给能力。此外,银行所持政府的债务总额相当于全部银行资产的23%,也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自由的金融政策和稳定的汇率被视为黎巴嫩银行赖以生存的两大基石。内战以前,黎镑稳定在1:3上下,甚至维持到内战的前几年,直到1985年才开始大跌,一泻千里,最后导致资金抽逃,金融业转移至海外。1992年之后曾跌至1:1700以下。随着内战的结束、政局趋稳以及大规模重建开始,银行机构回迁,资金回流,汇率也开始趋升,现行汇率从1999年维持至今已经5年。
二、 银行业与政府
黎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政府债券收益、存贷款利差以及银行服务,其中政府债券收益约占全部收益的40%,这种对政府债券收益的过度依赖将银行业的生存同政府财政状况和公共债务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
截至2003年底,黎公共债务已达312亿美元,其中内债约占49.2%,这其中的112亿美元为黎各商业银行所持有,占各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3%。这使得银行与政府互为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高企的政府债券利率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据了解,目前政府黎镑债券利率高达15-18%,如此高的利率使得政府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也直接导致国内银行商业利率高企不下,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目前也正在致力于降低债券利率。
2003年9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止发行政府债券后,黎政府首次重新恢复债券发行,但此次发行的债券利率仅7-9%。为减少公共债务的偿息负担,政府调整了内外债比重,使借贷成本相对较低的外债占总债务的比重首次增加到50%以上。预计,今后银行业再也不会从政府获取高额的债券收益,这对银行业的业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银行业通过拓展其它业务,并进行规模重组,实施海外扩张战略。
银行对于汇率的关注当然是首位的。黎镑的任何变动都会对银行的收益乃至资本的出入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过度的汇率变动,对于规模还小的黎巴嫩银行业来说风险极大。在这个问题上,商业银行与政府和央行立场是一致的:坚定地维护目前的汇率水平。
为了这个目标,在2001年黎镑贬值压力最大的时候,央行不惜动用所有外汇储备维持汇率,曾一度使央行外汇储备降至历史最低位的30亿美元;而各商业银行为了协助政府调整公共债务结构,减少利息支出,遂将其全部存款余额的10%(合45亿美元)以无息贷款的形式提供给政府。
三、 银行与企业
存贷款利差是黎银行业主要收益之一,约占30%强。黎银行维持着相当高的存贷款利率,黎镑利率一度高过18%。经过近年来的调整,特别是巴黎第二次援黎国际会议之后,目前黎镑存款利变率已下调至8%,美元利率也略有下调,至3.5-4%,与国际市场水平相比仍很高。由于利率高企,贷款意愿被压抑,特别是工、农业长线投资不足。
企业界对高利率自然是颇有微词,要求央行施加压力,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但银行界认为,过多降息会导致资金外流,并降低银行盈利能力。
2003年全行业发放贷款规模约170亿美元,其中45%流向贸易和服务业。贷款流向十分不合理。以2002年为例,银行业共向私营企业提供247520亿黎镑的贷款(合164亿美元),其中135亿美元是外汇贷款,占82.18%;45.11%的贷款流向贸易和服务业,其次是工程承包(19.26%),工业(15.57%)、农业(1.4%),个人贷款13.33%;贷款的受益人也过于集中,1%的借贷人占用了52%的贷款总量,另6%的借贷人分得另外的30%,两项相加即7%的借贷方获得全部贷款总量的82%。这反映了银行业服务对象面过窄,对经济的贡献率远未充分发挥。
个人贷款13.33%的占有率应当说还是个亮点,个人贷款主要用于住宅、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分期付款也是个人贷款的一种,在黎巴嫩十分普遍。
企业欠贷款的现象尚不普遍,这本来也是因为大多数企业根本不去银行借贷的原因,而借贷者多为收益较高周期短的贸易和服务业,因而银行的呆坏帐率并不高,目前也仅15亿美元上下。
企业界对汇率的态度不一。工业和农业从业者希望适当降低汇率,以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其它行业大都主张稳定目前的汇率水平。然而仅从贸易的角度看,黎巴嫩出口额仅15美元,进口额却超过60亿美元,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仅仅为了出口而降低黎镑汇率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升值也不会带来好处,不仅会严重打击脆弱的出口,并使本来已偏高的国内服务性行业如旅游业价格上涨,对正在恢复中的旅游业形成冲击。不过近来黎镑随美元同步贬值,却对黎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并无体现,而另一方面来自欧元区的进口成本剧增,毕竟黎前三位进口货源国都是欧元区国家,占其进口总额的25%。这是主张黎镑汇率升值者的主要依据。
尽管理论上说,黎镑升值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如进口价格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会有所改善。但对政府和银行来说,却没有明显的好处:就公共债务来说,目前黎镑(内债)和外汇债务差不多各占一半,汇率变动只是此消彼长;而对银行来说,在各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中,外汇存款比重超过70%,银行资本美元化现象十分严重,黎镑升值对银行也不利。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眼下的升值条件却是暂时而不能持久的,短期资金的流入确实导致了国际收支大量顺差,2003年甚至达到33亿美元,但这应当解读为巴黎第二次援黎会议给黎打了一针强心剂,随着该会议影响的减弱,境外资金的流入会趋减,而黎每年外债偿本付息近30亿美元以及每年4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的压力却是长期存在的,黎镑贬值的压力因素依旧。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