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企业在乌克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分析
乌克兰地处欧洲地理中心,东邻俄罗斯,北隔白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相望,西部与波兰接壤,南接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俯视俄罗斯、欧盟、东欧几大市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国土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和人口(近4800万)角度,乌克兰都是欧洲大国。
近些年,乌克兰私有化改造已基本完成,根据乌克兰国有资产基金数据,2003年完成私有化项目6396个(上年为6132个),为国家预算增加收入21.741亿格里夫纳。目前大多数经济部门已消除了国家垄断,为市场竞争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为国家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社会福利积累了大量资金;私有化吸引了大批投资公司来乌并带来了有前景的投资方案。同时,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外贸额逐年增加;乌克兰政府还制定吸引外资来乌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来乌投资设厂,允许外国企业购买或租赁土地,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乌国内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购买力有所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乌政府调整产业机构,扶持农业和服务业,开展经济外交,扩大对外贸易,使乌克兰经济加速发展。此外,乌克兰劳动力价值在东欧地区相对较低,劳动力素质较好,适合于利用本地劳动资源,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装配生产。乌克兰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国外市场的理想地区之一。
一、乌克兰经济持续恢复,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快速提高,整体经济形势趋于稳定。
以乌克兰经济和欧洲一体化部发布的2003年经济指标为例:
2003年乌克兰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约2650.94亿格里夫纳,约合497.36亿美元,同2002年相比,增长8.5%(上年增长5.2%)。
2003年生产增加值涨幅较大的是:建筑业增长23%,加工工业增长18%,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4.4%,运输开采业增长5.5%。
2003年乌克兰工业生产总值2206.051亿格里夫纳,约合413.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上年涨幅为7.0%),其中加工工业增长18.2%(上年为8.9%),开采工业增长5.5%(上年同期为2.3%),电力、天然气、水资源的生产和分配增长4.7%(上年为1.1%)。
2003年1至11月,乌克兰盈利的工业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53%(2002年前11个月为48%),这其中,加工工业企业的55%(上年为50%),开采业中的42%(上年同期为33%),能源、天然气和水的生产分配企业中的30%(上年为26%)实现盈利。
机械制造业
2003年该行业生产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5.8%,机械制造总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交通机械制造生产增长了62.1%。汽车的生产增长了2.2倍,货运车厢的生产增长了2.1倍,挖掘机、拖拉机播种机的生产增长了1.5至1.8倍,开采和建筑用机械的生产增长了27.6%。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中盈利企业占52%(上年同期为46%)。
冶金和金属加工业
2003年该行业生产增长14.3%,在强劲的外部需求带动下,黑色金属产量增长了10.8%,管类产品生产增长34.2%,有色金属生产增长18.6%,金属加工行增长33.6%。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6%(上年同期为49%)。
化学和石化工业
2003年该行业产量增长了16.8%,其中,基础化学产品生产增长19.2%;药品生产增长12.1%;塑料加工生产增长31.5%。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9%(上年同期为56%)。
食品业
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003年产量增长了20%。所有主要种类产品的产量都有提高:肉类生产增长24.7%,肠类制品增长38.7%,奶酪生产增长32%,黄油生产增长37.4%,砂糖生产增长54.4%。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3%(上年同期为49%)。
轻工业
同上年相比,该行业2003年取得了4%的增长点。纺织类和鞋类产品的产量相应增长了2.9%和7.5%。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7%(上年同期为52%)。
2003年乌克兰受夏季长时间干旱气候影响,农业大范围歉收,与2002年相比,各类农产品生产减少了10.2%(上年增长1.2%),其中农业企业产量减少了25.5%,个体农业的总产量提高了0.2%。农产品总量按可比价约合645亿格里夫纳。
2003年种植业总产量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4.9%,其中农业企业产量下降31.3%,个体农业产量下降0.1%。
2003年各类畜牧业产品生产与上年相比下降3%,其中农业企业生产下降11.5%,个体农业生产增加了0.5%。
受种植业产品销售额大幅下降31%影响,2003年农产品销售总额与2002年相比减少了20%。但畜牧业产品销售总额增加了2%。
2003年农业企业农产品销售平均价格比上年上涨了20%,其中种植业产品上涨33%,畜牧业产品上涨4%。
2003年前9个月各类所有制企业、组织共利用资本投资316.252亿格里夫纳;大部分投往集体所有制企业(54.5%),国有企业占34.1%。投向社会公共企业和私有企业分别占5.0%和4.9%。
从资本投资结构看,对固定资产投资占86.7%。2003年前9个月对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2.5%(2002年前9个月为增长6.2%)。
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部分用来发展工业企业(41.5%),这其中,加工工业企业利用了一半以上的投资(55.4%)。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结结构角度看,为新建项目购置机器、装备和仪器以及原有企业的改造的开支占据主要地位,为投资的52%。
2003年零售企业贸易额比上年增长20.1%(上年为16.4%)。
2003年的通货膨胀指数为8.2%(2002年为0.6%)。
2003年前11个月乌克兰对外商品贸易总额410.237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额206.79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9%,进口额203.443亿美元,增长33.6%。对外商品贸易顺差3.351亿美元。
2003年1至11月,乌克兰公民实际可用来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2003年前11月居民名义平均工资550.95格里夫纳。
2003年12月份失业人口增加了4.1%,2003年全年下降了4.4%。至2004年1月1日失业人口98.89万人。截至2004年1月1日乌克兰失业率为有劳动能力人口的3.6%。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2003年乌克兰尽管遭受旱灾,农业大幅歉收,但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克服了其影响,大多项统计均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5%,工业生产增幅最大,这表明乌克兰这个欧洲粮仓也正在努力发展工业水平,逐步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传统的冶金和金属加工也保持高速增长,为促进对外出口和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刺激了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市场需求旺盛,社会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20%,强大的内需将为工业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带来动力。社会失业率进一步降低。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私有化改革,经历了解体初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滑坡,乌克兰经济已经度过恢复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乌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并保持良好势头,但合作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中乌经贸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商品贸易已初具规模,现有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发展顺利;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乌贸易额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6.3%,乌克兰是我与独联体国家第三大贸易伙伴;据乌方统计,中国是乌克兰在亚洲地区最大的经贸伙伴,乌克兰第五大贸易伙伴,也是乌克兰第四大出口国,第六大进口国。两国经贸合作总体上仍以商品贸易为主,我向乌主要出口服装、鞋靴、家电、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自乌主要进口钢材、化肥、有色金属和机械运输设备等。
除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我国在乌最大企业,投资超过500万美元的运城彩印厂发展迅速,企业已开始盈利,产品销往俄罗斯、波兰等国。我国投资在乌克兰组装电表项目经过一年的发展,2003年共生产电表8万只,计划今年生产30万只。
乌克兰一些大的零售商品批发商业也开始青睐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并且通过正规的跨国采购渠道,积极参加中国的广交会、消博会等大型商品交易活动,采购优质中国商品。这使一些中国品牌产品得以进入乌克兰市场。此外中乌科技合作已崭露头角,中乌科技合作园区在山东建成,目前四个项目正在进行当中,这位两国今后经贸合作向高科技产品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双方的经贸合作潜力远不止于此,随着中乌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商品贸易已经不能适应双方的需求,在其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基础上,加强两国生产型合作企业,在当地开展加工组装项目成为未来的合作方向。这就需要国内的生产性企业大胆的走出来,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投资或生产合作等方式进入乌克兰市场,在当地注册品牌,生产组装产品,出口乌克兰、俄罗斯、独联体和欧盟地区。
三、乌克兰政府积极吸引鼓励国外投资,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乌克兰独立后,私有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市场经济改造初见成效,乌克兰加快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积极按照世贸组织章程标准修改本国法律法规。同时,乌克兰政府积极鼓励国外投资者来乌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按照乌克兰内阁2001年12月28日通过的关于发展投资活动规划,为了完善乌克兰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外投资,乌克兰将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进行政府机关职能改革,保障其决策和反官僚、反腐败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降低政府对企业活动的调控水平并保持相关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完善所有制转让的相关法律规章基础;采取有效的公司化管理方法,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首先是银行、资金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完善和简化企业登记制度;完善投资项目实施程序;建立执行投资项目过程中违约责任赔偿机制;通过取消部分税种和必缴税和减少各类公共积极的缴纳等途径降低税赋,同时通过取消部分与投资和投资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优惠政策来保证国家税收来源。同时,乌克兰放开了土地租赁政策,外国投资者可以租用土地的年限可达到50年,外资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企业中的法定允许股份比率有所提高。
2003年前9个月乌克兰经济共吸收国外投资者投资9.541亿美元。截至2003年10月1日,外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累计总额62.129亿美元,平均每位乌克兰居民获得130美元。从年初起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13.6%。2003年前9个月外国资本的净增加量为7.416亿美元。
对乌直接投资来自世界114个国家。主要投资来自美国10.19亿美元(占总投资16.4%),塞浦路斯6.476亿美元(10.4%),英国6.289亿美元(10.1%),维尔京群岛(英属)3.718亿美元(6%),荷兰4.345亿美元(7%),德国3.876亿美元(6.2%),俄罗斯3.549亿美元(5.7%),瑞士3.105亿美元(5.0%),奥地利2.485亿美元(4%)。这些国家占了对乌投资总额的70.8%。
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吸引了总投资的15.2%,批发贸易和贸易中介14.7%,机械制造9.3%,运输和通讯7.8%。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投资在乌克兰外资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但是从投资行业角度看,仍然集中在批发贸易和小型食品业等投资小见效快的领域,对资源开发、家电生产、电子机械行业投资很少,给我国企业留下较大的投资合作空间。这一方面是由于乌克兰市场初期对该行业限制较多,另一方面也由于出口成本较高。中国家电企业等行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品质量价格优势,开展家电、通讯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型合作。
四、关于乌克兰企业希望与中方开展企业间合作的具体项目例子
乌克兰的各级政府及企业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十分钦佩,对华合作的愿望近期内十分强烈,希望通过两国合作进口中国优质商品,学习中国发展经验,促进本国经济提高。对此,我们应保护其合作热情,并积极响应,鼓励我国企业加强对乌合作,提高中乌经贸合作水平。
乌克兰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本地区企业加强对华经贸往来,两国省州间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速,去年11月份,乌克兰伊万-弗兰科夫州州长率90人企业家代表团访华,洽谈合作项目。此外,乌企业还积极通过驻乌克兰使馆经商处联系合作伙伴。例如:
乌克兰伊万-弗兰科夫州与中国湖南茶叶总公司就我向乌克兰出口散装茶叶和封装生产线,在乌封装生产茶叶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乌克兰汽车配件总公司希望与我国公司建立汽车、摩托车或农业机械生产的合资企业,希望由中方提供技术和生产线和零配件,在乌克兰组装生产以上产品,并愿意提供该公司就乌克兰该领域市场情况的调研分析。目前该项目正在联系当中。
乌克兰“阿兹穆特”石油勘探设备公司希望向中国出口其技术先进的自动陀螺测量仪,该设备用于石油钻井过程中对油气源的确定。据其称,该设备的技术指标超过俄罗斯同类产品,但价格却相对低廉。该公司希望与中国石油开采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并将提供全套生产技术,使我国可以自行生产该产品,该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目前,正在向国内相关企业征求意向。
以上项目反映了乌克兰企业对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十分重视,也为中国企业在乌克兰市场发展生产合作型企业奠定了基础。
五、投资乌克兰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乌克兰市场存在巨大的机遇和潜力,但这一时期的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我国企业在投资乌克兰市场时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使得在很多方面完全照搬西方经济模式,产生很多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各政府部门分工不明确;造成了国家政策多变,政府部门间缺乏协调,国家制定的很多优惠政策很难及时落实,为企业投资乌克兰市场制造了很多障碍;
2. 同时,乌克兰民主政治体系尚不完善,人治色彩比较浓厚;政府高级别官员更替频繁,难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3. 道路、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发展节奏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4. 乌克兰企业支付能力有限,本国银行信用度不高,政府和银行难以提供信用担保,使得投资企业难以分担投资风险;
5. 中国公民服务办理签证难,发邀请难,入境难,严重阻碍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和人员正常往来。
六、进军乌克兰市场的前景
乌克兰市场潜力巨大,蕴藏着无限商机。虽然进入乌克兰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却不容忽视,中乌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互补性强,只要中国企业抓住机遇,找准产品作为突破口,选取合适的合作伙伴,在乌克兰市场站稳脚跟,必将给企业发展和两国经贸合作带来巨大利益。随着乌克兰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市场管理规范将逐步完善,中国商品通过影子报关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的时期行将结束,我国企业应该抓住乌克兰为入世修改简化通关程序的机遇,进军乌克兰市场,在乌设立中国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和带件加工装配工厂等生产性企业,力争在乌尽可能占领市场份额。中国企业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依靠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中国作为在乌克兰对外经济关系中地位逐渐上升的伙伴应抓住契机,积极参与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和电信等国计民生领域的私有化改造,争取推动我成熟技术、国内市场渐趋饱和的技术设备出口,同时也为该领域的中国生产性企业进入乌克兰市场创造了条件;加强双方银行间合作,推动两国商业银行互设分行、贸易结算使用本国货币,通过金融服务领域合作推动经贸合作发展;利用我国军工企业军转民的经验,积极参与乌克兰军工企业的生产转型改造。
近些年,乌克兰私有化改造已基本完成,根据乌克兰国有资产基金数据,2003年完成私有化项目6396个(上年为6132个),为国家预算增加收入21.741亿格里夫纳。目前大多数经济部门已消除了国家垄断,为市场竞争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为国家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社会福利积累了大量资金;私有化吸引了大批投资公司来乌并带来了有前景的投资方案。同时,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外贸额逐年增加;乌克兰政府还制定吸引外资来乌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来乌投资设厂,允许外国企业购买或租赁土地,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乌国内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购买力有所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乌政府调整产业机构,扶持农业和服务业,开展经济外交,扩大对外贸易,使乌克兰经济加速发展。此外,乌克兰劳动力价值在东欧地区相对较低,劳动力素质较好,适合于利用本地劳动资源,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装配生产。乌克兰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国外市场的理想地区之一。
一、乌克兰经济持续恢复,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快速提高,整体经济形势趋于稳定。
以乌克兰经济和欧洲一体化部发布的2003年经济指标为例:
2003年乌克兰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约2650.94亿格里夫纳,约合497.36亿美元,同2002年相比,增长8.5%(上年增长5.2%)。
2003年生产增加值涨幅较大的是:建筑业增长23%,加工工业增长18%,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4.4%,运输开采业增长5.5%。
2003年乌克兰工业生产总值2206.051亿格里夫纳,约合413.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上年涨幅为7.0%),其中加工工业增长18.2%(上年为8.9%),开采工业增长5.5%(上年同期为2.3%),电力、天然气、水资源的生产和分配增长4.7%(上年为1.1%)。
2003年1至11月,乌克兰盈利的工业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53%(2002年前11个月为48%),这其中,加工工业企业的55%(上年为50%),开采业中的42%(上年同期为33%),能源、天然气和水的生产分配企业中的30%(上年为26%)实现盈利。
机械制造业
2003年该行业生产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5.8%,机械制造总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交通机械制造生产增长了62.1%。汽车的生产增长了2.2倍,货运车厢的生产增长了2.1倍,挖掘机、拖拉机播种机的生产增长了1.5至1.8倍,开采和建筑用机械的生产增长了27.6%。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中盈利企业占52%(上年同期为46%)。
冶金和金属加工业
2003年该行业生产增长14.3%,在强劲的外部需求带动下,黑色金属产量增长了10.8%,管类产品生产增长34.2%,有色金属生产增长18.6%,金属加工行增长33.6%。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6%(上年同期为49%)。
化学和石化工业
2003年该行业产量增长了16.8%,其中,基础化学产品生产增长19.2%;药品生产增长12.1%;塑料加工生产增长31.5%。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9%(上年同期为56%)。
食品业
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003年产量增长了20%。所有主要种类产品的产量都有提高:肉类生产增长24.7%,肠类制品增长38.7%,奶酪生产增长32%,黄油生产增长37.4%,砂糖生产增长54.4%。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3%(上年同期为49%)。
轻工业
同上年相比,该行业2003年取得了4%的增长点。纺织类和鞋类产品的产量相应增长了2.9%和7.5%。2003年前11个月该行业盈利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7%(上年同期为52%)。
2003年乌克兰受夏季长时间干旱气候影响,农业大范围歉收,与2002年相比,各类农产品生产减少了10.2%(上年增长1.2%),其中农业企业产量减少了25.5%,个体农业的总产量提高了0.2%。农产品总量按可比价约合645亿格里夫纳。
2003年种植业总产量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4.9%,其中农业企业产量下降31.3%,个体农业产量下降0.1%。
2003年各类畜牧业产品生产与上年相比下降3%,其中农业企业生产下降11.5%,个体农业生产增加了0.5%。
受种植业产品销售额大幅下降31%影响,2003年农产品销售总额与2002年相比减少了20%。但畜牧业产品销售总额增加了2%。
2003年农业企业农产品销售平均价格比上年上涨了20%,其中种植业产品上涨33%,畜牧业产品上涨4%。
2003年前9个月各类所有制企业、组织共利用资本投资316.252亿格里夫纳;大部分投往集体所有制企业(54.5%),国有企业占34.1%。投向社会公共企业和私有企业分别占5.0%和4.9%。
从资本投资结构看,对固定资产投资占86.7%。2003年前9个月对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2.5%(2002年前9个月为增长6.2%)。
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部分用来发展工业企业(41.5%),这其中,加工工业企业利用了一半以上的投资(55.4%)。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结结构角度看,为新建项目购置机器、装备和仪器以及原有企业的改造的开支占据主要地位,为投资的52%。
2003年零售企业贸易额比上年增长20.1%(上年为16.4%)。
2003年的通货膨胀指数为8.2%(2002年为0.6%)。
2003年前11个月乌克兰对外商品贸易总额410.237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额206.79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9%,进口额203.443亿美元,增长33.6%。对外商品贸易顺差3.351亿美元。
2003年1至11月,乌克兰公民实际可用来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2003年前11月居民名义平均工资550.95格里夫纳。
2003年12月份失业人口增加了4.1%,2003年全年下降了4.4%。至2004年1月1日失业人口98.89万人。截至2004年1月1日乌克兰失业率为有劳动能力人口的3.6%。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2003年乌克兰尽管遭受旱灾,农业大幅歉收,但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克服了其影响,大多项统计均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5%,工业生产增幅最大,这表明乌克兰这个欧洲粮仓也正在努力发展工业水平,逐步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传统的冶金和金属加工也保持高速增长,为促进对外出口和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刺激了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市场需求旺盛,社会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20%,强大的内需将为工业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带来动力。社会失业率进一步降低。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私有化改革,经历了解体初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滑坡,乌克兰经济已经度过恢复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乌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并保持良好势头,但合作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中乌经贸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商品贸易已初具规模,现有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发展顺利;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乌贸易额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6.3%,乌克兰是我与独联体国家第三大贸易伙伴;据乌方统计,中国是乌克兰在亚洲地区最大的经贸伙伴,乌克兰第五大贸易伙伴,也是乌克兰第四大出口国,第六大进口国。两国经贸合作总体上仍以商品贸易为主,我向乌主要出口服装、鞋靴、家电、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自乌主要进口钢材、化肥、有色金属和机械运输设备等。
除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我国在乌最大企业,投资超过500万美元的运城彩印厂发展迅速,企业已开始盈利,产品销往俄罗斯、波兰等国。我国投资在乌克兰组装电表项目经过一年的发展,2003年共生产电表8万只,计划今年生产30万只。
乌克兰一些大的零售商品批发商业也开始青睐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并且通过正规的跨国采购渠道,积极参加中国的广交会、消博会等大型商品交易活动,采购优质中国商品。这使一些中国品牌产品得以进入乌克兰市场。此外中乌科技合作已崭露头角,中乌科技合作园区在山东建成,目前四个项目正在进行当中,这位两国今后经贸合作向高科技产品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双方的经贸合作潜力远不止于此,随着中乌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商品贸易已经不能适应双方的需求,在其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基础上,加强两国生产型合作企业,在当地开展加工组装项目成为未来的合作方向。这就需要国内的生产性企业大胆的走出来,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投资或生产合作等方式进入乌克兰市场,在当地注册品牌,生产组装产品,出口乌克兰、俄罗斯、独联体和欧盟地区。
三、乌克兰政府积极吸引鼓励国外投资,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乌克兰独立后,私有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市场经济改造初见成效,乌克兰加快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积极按照世贸组织章程标准修改本国法律法规。同时,乌克兰政府积极鼓励国外投资者来乌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按照乌克兰内阁2001年12月28日通过的关于发展投资活动规划,为了完善乌克兰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外投资,乌克兰将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进行政府机关职能改革,保障其决策和反官僚、反腐败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降低政府对企业活动的调控水平并保持相关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完善所有制转让的相关法律规章基础;采取有效的公司化管理方法,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首先是银行、资金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完善和简化企业登记制度;完善投资项目实施程序;建立执行投资项目过程中违约责任赔偿机制;通过取消部分税种和必缴税和减少各类公共积极的缴纳等途径降低税赋,同时通过取消部分与投资和投资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优惠政策来保证国家税收来源。同时,乌克兰放开了土地租赁政策,外国投资者可以租用土地的年限可达到50年,外资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企业中的法定允许股份比率有所提高。
2003年前9个月乌克兰经济共吸收国外投资者投资9.541亿美元。截至2003年10月1日,外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累计总额62.129亿美元,平均每位乌克兰居民获得130美元。从年初起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13.6%。2003年前9个月外国资本的净增加量为7.416亿美元。
对乌直接投资来自世界114个国家。主要投资来自美国10.19亿美元(占总投资16.4%),塞浦路斯6.476亿美元(10.4%),英国6.289亿美元(10.1%),维尔京群岛(英属)3.718亿美元(6%),荷兰4.345亿美元(7%),德国3.876亿美元(6.2%),俄罗斯3.549亿美元(5.7%),瑞士3.105亿美元(5.0%),奥地利2.485亿美元(4%)。这些国家占了对乌投资总额的70.8%。
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吸引了总投资的15.2%,批发贸易和贸易中介14.7%,机械制造9.3%,运输和通讯7.8%。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投资在乌克兰外资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但是从投资行业角度看,仍然集中在批发贸易和小型食品业等投资小见效快的领域,对资源开发、家电生产、电子机械行业投资很少,给我国企业留下较大的投资合作空间。这一方面是由于乌克兰市场初期对该行业限制较多,另一方面也由于出口成本较高。中国家电企业等行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品质量价格优势,开展家电、通讯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型合作。
四、关于乌克兰企业希望与中方开展企业间合作的具体项目例子
乌克兰的各级政府及企业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十分钦佩,对华合作的愿望近期内十分强烈,希望通过两国合作进口中国优质商品,学习中国发展经验,促进本国经济提高。对此,我们应保护其合作热情,并积极响应,鼓励我国企业加强对乌合作,提高中乌经贸合作水平。
乌克兰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本地区企业加强对华经贸往来,两国省州间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速,去年11月份,乌克兰伊万-弗兰科夫州州长率90人企业家代表团访华,洽谈合作项目。此外,乌企业还积极通过驻乌克兰使馆经商处联系合作伙伴。例如:
乌克兰伊万-弗兰科夫州与中国湖南茶叶总公司就我向乌克兰出口散装茶叶和封装生产线,在乌封装生产茶叶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乌克兰汽车配件总公司希望与我国公司建立汽车、摩托车或农业机械生产的合资企业,希望由中方提供技术和生产线和零配件,在乌克兰组装生产以上产品,并愿意提供该公司就乌克兰该领域市场情况的调研分析。目前该项目正在联系当中。
乌克兰“阿兹穆特”石油勘探设备公司希望向中国出口其技术先进的自动陀螺测量仪,该设备用于石油钻井过程中对油气源的确定。据其称,该设备的技术指标超过俄罗斯同类产品,但价格却相对低廉。该公司希望与中国石油开采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并将提供全套生产技术,使我国可以自行生产该产品,该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目前,正在向国内相关企业征求意向。
以上项目反映了乌克兰企业对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十分重视,也为中国企业在乌克兰市场发展生产合作型企业奠定了基础。
五、投资乌克兰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乌克兰市场存在巨大的机遇和潜力,但这一时期的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我国企业在投资乌克兰市场时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使得在很多方面完全照搬西方经济模式,产生很多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各政府部门分工不明确;造成了国家政策多变,政府部门间缺乏协调,国家制定的很多优惠政策很难及时落实,为企业投资乌克兰市场制造了很多障碍;
2. 同时,乌克兰民主政治体系尚不完善,人治色彩比较浓厚;政府高级别官员更替频繁,难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3. 道路、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发展节奏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4. 乌克兰企业支付能力有限,本国银行信用度不高,政府和银行难以提供信用担保,使得投资企业难以分担投资风险;
5. 中国公民服务办理签证难,发邀请难,入境难,严重阻碍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和人员正常往来。
六、进军乌克兰市场的前景
乌克兰市场潜力巨大,蕴藏着无限商机。虽然进入乌克兰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却不容忽视,中乌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互补性强,只要中国企业抓住机遇,找准产品作为突破口,选取合适的合作伙伴,在乌克兰市场站稳脚跟,必将给企业发展和两国经贸合作带来巨大利益。随着乌克兰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市场管理规范将逐步完善,中国商品通过影子报关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的时期行将结束,我国企业应该抓住乌克兰为入世修改简化通关程序的机遇,进军乌克兰市场,在乌设立中国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和带件加工装配工厂等生产性企业,力争在乌尽可能占领市场份额。中国企业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依靠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中国作为在乌克兰对外经济关系中地位逐渐上升的伙伴应抓住契机,积极参与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和电信等国计民生领域的私有化改造,争取推动我成熟技术、国内市场渐趋饱和的技术设备出口,同时也为该领域的中国生产性企业进入乌克兰市场创造了条件;加强双方银行间合作,推动两国商业银行互设分行、贸易结算使用本国货币,通过金融服务领域合作推动经贸合作发展;利用我国军工企业军转民的经验,积极参与乌克兰军工企业的生产转型改造。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