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人文指标及社会发展状况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海地在全球175个国家的排名中名列第150位,与其他32个非洲国家和两个亚洲国家同属“低人类发展水平”的地区。海地的主要人文指标如下:
【总体状况】
●出生时预期寿命:49.1岁(2001年)
●成人识字率:50.8%(2001年)
●大中小学平均入学率:52%(2001年)
●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1860美元(2001年)
●人口贫困率:41.6%
●预期寿命低于40岁的人口比例:37.3%(2000—2005年)
●成人文盲率:49.2%
●不能获得生活用水的人口比例:54%(2000年)
【人口状况】
●人口增长趋势:490万(1975年)、810万(2001年)
●人口年均增长率:1.3%(2001—2015年)
●城市人口比例:36.3%(2001年)
●十五岁以下人口比例:39.8%(2001年)
●六十五岁以上人口比例:3.9%(2001年)
【健康状况】
●公共医疗开支占GDP比例:2.4%(2000年)
●能够使用医疗设施的人口比例:28%(2000年)
●儿童接种率:71%(结核)、53%(麻疹)
●新生儿死亡率:79‰(2001年)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3‰(2001年)
●人口避孕率:27%(1995—2001年)
●每十万人医生数量:25名(1990—2002年)
●医疗费人均支出:56美元(按购买力平价)
●成人艾滋病感染率:6.1%(2001年)
●每十万人疟疾病例:15人(2000年)
●每十万人结核病例:190人(2001年)
●成人年均香烟消耗量:221支(2001年)
【教育状况】
●教育占财政开支比例:10.9%(1998—2000年)
●公共教育开支占GDP比例:1.1%(1998—2000年)
●十五岁—二十四岁识字率:65.3%(2001年)
【经济状况】
● GDP总值:37亿美元(2001年)
● 人均GDP产值:460美元(2001年)
● 人均GDP增长率:-2.5%(1990—2001年)
● 进口占GDP比例:33%(2001年)
● 出口占GDP比例:13%(2001年)
● 接受官方发展援助:1.65亿美元(2001年),人均20.4美元,占 GDP4.4%
● 人均电力消耗量:37千瓦时(2000年)
● 电话线每千人拥有量:10条(2001年)
● 移动电话每千人拥有量:11部(2001年)
● 每千人上网人数:3.6人(2001年)
当前,海地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粮食短缺,健康、教育状况恶化,缺水严重,就业困难,行政效率低下,法制不健全。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海地的社会危机愈加严重。
一、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不足。按照目前人口(约800万)测算,海地每年需要消耗粮食183万吨,而当地生产只能满足54%,其余完全依赖进口(29%)和国际援助(8%)。由于收入有限,全国约有380万人吃不饱饭,240万人挨饿。在首都太子港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开支一般是:55%用于购买食品,30%用于租房、穿衣和交通,3%用于医疗和教育。在农村约有22.7%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80‰。造成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特别是贸易政策完全自由化,促使进口粮食大量增加,农民收入急剧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粮食产量因此连年下降。其次是随着国际收支逆差加剧,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本币对美元汇率一落千丈,从而使进口粮食的价格逐年攀升,普通百姓用于购买粮食的实际资金越来越少。第三,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民没有基本技术培训,耕种方式分散、落后。道路、桥梁、排灌以及种子和化肥十分缺乏。第四,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中央高原和北方地区暴雨和干旱接连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或颗粒不收。总之,粮食问题使海地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健康和教育问题
海地的艾滋病发病率在整个西半球是最高的。在15—49岁的人口当中,农村艾滋病感染率为7—10%,城市为3—5%。艾滋病已成为威胁海地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年均死亡人数占病死总数的10%。其次是肺结核和疟疾。另外,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也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海地40%的人得不到基本医疗服务,76%的孕妇在自家分娩,50%的人买不起药,仅有20%的新生儿能够获得免费接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GDP十年来平均下降2.5%,医疗投入不到GDP的5%。此外,国际援助也从1998年的4,978万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3,447万美元。从目前情况看,海地的就医条件没有好转的迹象。
近年来,海地的平均入学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家庭教育开支逐年加大。目前,海地公立学校只占11%,私立学校占89%。家庭教育负担年均高达6,000万美元左右。由于家庭困难,全国约有40%的适龄儿童而无法入学。
三、饮用水和就业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海地饮用水使用率大致为:首都太子港54%,其他城市46%,农村地区48%。由于植被日益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逐年减少。以太子港为例,全市18个水源目前供水能力比十年前下降了50%。其他地方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另外,饮用水的质量问题也很突出。除首都以外,其余地方根本没有水质检测和监督,由此每年引发大量的肠道传染病。在污水处理方面,废水基本上是自然排放,绝大部分省级医院和所有公立学校完全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就业方面,二十多年来,海地的人口增加了近80%,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官方统计,全国410万劳动力中只有11万在正规部门工作,其中还包括3.5万公务员。十年前,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6万,而现在已不到1.3万。从中长期看,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只能依赖发展小企业和小商户。
四、行政和法制问题
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倒台以后,海地政局长期动荡,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发展始终无法步入正轨。围绕权力问题朝野不断争吵,导致社会危机加剧,国际援助中断,政府的行政力度和施政效果受到严重干扰,加之贪污腐败和滥用权力,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已经降到了极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司法制度政治化倾向使海地的民主化进程严重受阻,社会治安不断恶化,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海地摆脱社会危机的前景十分渺茫。
【总体状况】
●出生时预期寿命:49.1岁(2001年)
●成人识字率:50.8%(2001年)
●大中小学平均入学率:52%(2001年)
●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1860美元(2001年)
●人口贫困率:41.6%
●预期寿命低于40岁的人口比例:37.3%(2000—2005年)
●成人文盲率:49.2%
●不能获得生活用水的人口比例:54%(2000年)
【人口状况】
●人口增长趋势:490万(1975年)、810万(2001年)
●人口年均增长率:1.3%(2001—2015年)
●城市人口比例:36.3%(2001年)
●十五岁以下人口比例:39.8%(2001年)
●六十五岁以上人口比例:3.9%(2001年)
【健康状况】
●公共医疗开支占GDP比例:2.4%(2000年)
●能够使用医疗设施的人口比例:28%(2000年)
●儿童接种率:71%(结核)、53%(麻疹)
●新生儿死亡率:79‰(2001年)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3‰(2001年)
●人口避孕率:27%(1995—2001年)
●每十万人医生数量:25名(1990—2002年)
●医疗费人均支出:56美元(按购买力平价)
●成人艾滋病感染率:6.1%(2001年)
●每十万人疟疾病例:15人(2000年)
●每十万人结核病例:190人(2001年)
●成人年均香烟消耗量:221支(2001年)
【教育状况】
●教育占财政开支比例:10.9%(1998—2000年)
●公共教育开支占GDP比例:1.1%(1998—2000年)
●十五岁—二十四岁识字率:65.3%(2001年)
【经济状况】
● GDP总值:37亿美元(2001年)
● 人均GDP产值:460美元(2001年)
● 人均GDP增长率:-2.5%(1990—2001年)
● 进口占GDP比例:33%(2001年)
● 出口占GDP比例:13%(2001年)
● 接受官方发展援助:1.65亿美元(2001年),人均20.4美元,占 GDP4.4%
● 人均电力消耗量:37千瓦时(2000年)
● 电话线每千人拥有量:10条(2001年)
● 移动电话每千人拥有量:11部(2001年)
● 每千人上网人数:3.6人(2001年)
当前,海地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粮食短缺,健康、教育状况恶化,缺水严重,就业困难,行政效率低下,法制不健全。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海地的社会危机愈加严重。
一、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不足。按照目前人口(约800万)测算,海地每年需要消耗粮食183万吨,而当地生产只能满足54%,其余完全依赖进口(29%)和国际援助(8%)。由于收入有限,全国约有380万人吃不饱饭,240万人挨饿。在首都太子港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开支一般是:55%用于购买食品,30%用于租房、穿衣和交通,3%用于医疗和教育。在农村约有22.7%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80‰。造成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特别是贸易政策完全自由化,促使进口粮食大量增加,农民收入急剧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粮食产量因此连年下降。其次是随着国际收支逆差加剧,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本币对美元汇率一落千丈,从而使进口粮食的价格逐年攀升,普通百姓用于购买粮食的实际资金越来越少。第三,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民没有基本技术培训,耕种方式分散、落后。道路、桥梁、排灌以及种子和化肥十分缺乏。第四,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中央高原和北方地区暴雨和干旱接连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或颗粒不收。总之,粮食问题使海地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健康和教育问题
海地的艾滋病发病率在整个西半球是最高的。在15—49岁的人口当中,农村艾滋病感染率为7—10%,城市为3—5%。艾滋病已成为威胁海地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年均死亡人数占病死总数的10%。其次是肺结核和疟疾。另外,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也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海地40%的人得不到基本医疗服务,76%的孕妇在自家分娩,50%的人买不起药,仅有20%的新生儿能够获得免费接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GDP十年来平均下降2.5%,医疗投入不到GDP的5%。此外,国际援助也从1998年的4,978万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3,447万美元。从目前情况看,海地的就医条件没有好转的迹象。
近年来,海地的平均入学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家庭教育开支逐年加大。目前,海地公立学校只占11%,私立学校占89%。家庭教育负担年均高达6,000万美元左右。由于家庭困难,全国约有40%的适龄儿童而无法入学。
三、饮用水和就业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海地饮用水使用率大致为:首都太子港54%,其他城市46%,农村地区48%。由于植被日益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逐年减少。以太子港为例,全市18个水源目前供水能力比十年前下降了50%。其他地方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另外,饮用水的质量问题也很突出。除首都以外,其余地方根本没有水质检测和监督,由此每年引发大量的肠道传染病。在污水处理方面,废水基本上是自然排放,绝大部分省级医院和所有公立学校完全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就业方面,二十多年来,海地的人口增加了近80%,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官方统计,全国410万劳动力中只有11万在正规部门工作,其中还包括3.5万公务员。十年前,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6万,而现在已不到1.3万。从中长期看,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只能依赖发展小企业和小商户。
四、行政和法制问题
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倒台以后,海地政局长期动荡,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发展始终无法步入正轨。围绕权力问题朝野不断争吵,导致社会危机加剧,国际援助中断,政府的行政力度和施政效果受到严重干扰,加之贪污腐败和滥用权力,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已经降到了极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司法制度政治化倾向使海地的民主化进程严重受阻,社会治安不断恶化,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海地摆脱社会危机的前景十分渺茫。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