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海地经济状况综述
2002年海地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负增长,发展经济的宏观环境更加不利。从年初开始,政治危机不断加剧,财政援助几乎中断,国内外投资减少,产业活动放慢,预算赤字有增无减,外汇储备接近枯竭,出口受阻,进口下降,货币贬值严重。虽然政府采取了减息、增收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1,287亿古德(以86/87年为基数计算),约合47.5亿美元。
(注:按海地央行2002年全年平均汇率1美元=27.08古德折算,下同)
同比年增长率:-0.9%
人均产值:405美元
农业总产值:336亿古德,约合12.41亿美元。
工业总产值:200亿古德,约合7.39亿美元。
第三产业总产值:661亿古德,约合24.41亿美元。
外贸进口:9.8亿美元
外贸出口:2.7亿美元
财政收入:100亿古德,约合3.69亿美元。
通货膨胀率:10.07%
物价消费指数:8.72%
官方外汇储备:4,900万美元
累计外债总额:12.12亿美元
二、国内生产情况
海地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01年为-1.2%,2002年为-0.9%。导致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美国经济疲软,进口减少;第二,财政援助中断,公共投资下滑;第三,产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多,内需不旺。
(一)农业
2002年海地农业减产3.7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上年的27.27%下降到25.9%。主要粮食作物稻米的产量停滞不前,没能实现每公顷翻一番(7吨)的计划目标。在经济作物中,香蕉受灾最为严重(黑叶病),加之种植技术差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每公顷减产三分之一,仅有160公斤;可可、咖啡、芒果等作物增产有限,总产量与上年大体持平。家禽、家畜有所增长,其中肉鸡达到35.5万只,增长一倍。
另外,采沙业继2001年增产0.3%后,去年上升到1.7%,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
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发展缓慢,增幅仅有0.6%。其中服装、制革和金属加工分别增长2.8%和2.7%,矿产增长1.8%,烟草增长1.2%,食品增长1.1%。电力和自来水得益于财政的支持,扭转了困难局面,增长2%。而公共工程和房屋建筑业受挫严重,增幅从2001年的8.3%,猛跌到去年的0.8%。大部分拟建和在建项目由于援助资金不到位不得不缓建或下马。
(三)服务业
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4%,同比增长0.4%。除交通和通讯(近五年平均增幅9.7%)发展较快以外,其他服务行业增长非常缓慢。其中贸易、金融和非盈利行业仅增长0.4%、0.24%和0.21%。而旅店、饮食业从1999年开始下滑,年均降幅达到3.38%,反映出旅游业越来越萧条。
(四)城市就业和物价水平
根据工商部对以下四个正规行业的统计,2002年海地城市就业总人数142,286人,具体分布是:
1、制造加工业,在职人数14,281人,增长4.9%。
2、银行业,在职人数3,265人,增长2.6%。
3、公共部门,在职人数46,387人,增长0.9%。
4、国际组织出资建立的小额贷款机构81个,雇用当地员工78,353人。
2002年在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下,通货膨胀受到抑制,通膨率从上年的12.34%下降到去年的10.07%,物价消费指数也从16.84%下降到8.72%。与1995年相比,虽然就业人员的最低日工资增长一倍多,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10左右。
三、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情况
2002年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纲领目标是减少财政赤字(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减到1.2%)和控制通货膨胀(不超过11%)。为此,中央银行降低了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从上年的25.25%下降到去年的25%。本币古德对美元的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1美元兑换26/27古德),通货膨胀率下降了2.34个百分点(10%左右),实现了年初目标。但货币发行量猛增,超过17%,央行外汇储备锐减了53.6%。相反,同期私人美元储蓄达到4.64亿美元,同比增加10.2%,其中长期存款占37.06%。
财政方面,为弥补外援不足,增加收入,保证日常开支和稳定公共投资,政府扩大了征税范围和稽征力度。虽然税收增加了22%,但终因缺口太大,年底财政透支金额仍然高达28.5亿古德,占GDP的3.13%,同比增加0.4%。2002年政府实现税收77.2亿古德,其中关税收入21亿古德。日常支出85亿古德,增加21%,其中3亿古德补贴国家电力公司,用于购买石油和向电力总公司(SOGENER)购电。另外,工资支出增加4%,外债偿付减少45%(年初政府下令停止还债),到期外债余额累计达4.92亿美元。全年公共投资支出19亿古德,与计划相差31古德,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50%(主要是修筑公路项目),社会服务投资(教育、医疗、司法、住房)占25%。预算赤字总额27.99亿古德,同比增长17%。造成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成品油税收减少;(2)公共消费增长过快;(3)外援近于枯竭,从4.2亿古德减少到2.1亿古德,骤减49%。截止到去年年底,政府共拖欠央行贴补赤字贷款累计3.61亿古德。
国际收支方面,由于经济衰退(-0.9%),货币贬值(16.51%)和外援减少(政治危机引起),国际收支逆差从上年的-239万美元猛增到去年的-8,300万美元,从而导致官方储备下降到4,900万美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其中进口9.8亿美元,同比下降7.11%(原因是本币贬值和内需不足)。主要进口商品包括食品、成品油、工业制成品、机器和运输设备。外贸出口2.7亿美元,同比下降10.09%,其中工业产品下降14.62%,咖啡下降39.87%。截止到2002年9月政府外债总计12.12亿美元,同比增加1.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34%。其中双边债务2.86亿美元(台湾占15%,美国占4%),多边债务9.26亿美元(世行占48%,美洲开发银行占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占6%,国际农业开发基金占2%,欧佩克占1%)。
展望今年海地经济发展前景,形势依然严峻。主要问题和障碍有围绕立法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难以找出解决办法,822决议无法按期落实,朝野冲突升级不断,国际制裁将会更加严厉,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条件必然进一步恶化,财政、金融手段已发挥至极,能够刺激经济、吸引外资的途径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预计海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大幅下滑,财政状况更加困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1,287亿古德(以86/87年为基数计算),约合47.5亿美元。
(注:按海地央行2002年全年平均汇率1美元=27.08古德折算,下同)
同比年增长率:-0.9%
人均产值:405美元
农业总产值:336亿古德,约合12.41亿美元。
工业总产值:200亿古德,约合7.39亿美元。
第三产业总产值:661亿古德,约合24.41亿美元。
外贸进口:9.8亿美元
外贸出口:2.7亿美元
财政收入:100亿古德,约合3.69亿美元。
通货膨胀率:10.07%
物价消费指数:8.72%
官方外汇储备:4,900万美元
累计外债总额:12.12亿美元
二、国内生产情况
海地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01年为-1.2%,2002年为-0.9%。导致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美国经济疲软,进口减少;第二,财政援助中断,公共投资下滑;第三,产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多,内需不旺。
(一)农业
2002年海地农业减产3.7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上年的27.27%下降到25.9%。主要粮食作物稻米的产量停滞不前,没能实现每公顷翻一番(7吨)的计划目标。在经济作物中,香蕉受灾最为严重(黑叶病),加之种植技术差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每公顷减产三分之一,仅有160公斤;可可、咖啡、芒果等作物增产有限,总产量与上年大体持平。家禽、家畜有所增长,其中肉鸡达到35.5万只,增长一倍。
另外,采沙业继2001年增产0.3%后,去年上升到1.7%,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
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发展缓慢,增幅仅有0.6%。其中服装、制革和金属加工分别增长2.8%和2.7%,矿产增长1.8%,烟草增长1.2%,食品增长1.1%。电力和自来水得益于财政的支持,扭转了困难局面,增长2%。而公共工程和房屋建筑业受挫严重,增幅从2001年的8.3%,猛跌到去年的0.8%。大部分拟建和在建项目由于援助资金不到位不得不缓建或下马。
(三)服务业
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4%,同比增长0.4%。除交通和通讯(近五年平均增幅9.7%)发展较快以外,其他服务行业增长非常缓慢。其中贸易、金融和非盈利行业仅增长0.4%、0.24%和0.21%。而旅店、饮食业从1999年开始下滑,年均降幅达到3.38%,反映出旅游业越来越萧条。
(四)城市就业和物价水平
根据工商部对以下四个正规行业的统计,2002年海地城市就业总人数142,286人,具体分布是:
1、制造加工业,在职人数14,281人,增长4.9%。
2、银行业,在职人数3,265人,增长2.6%。
3、公共部门,在职人数46,387人,增长0.9%。
4、国际组织出资建立的小额贷款机构81个,雇用当地员工78,353人。
2002年在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下,通货膨胀受到抑制,通膨率从上年的12.34%下降到去年的10.07%,物价消费指数也从16.84%下降到8.72%。与1995年相比,虽然就业人员的最低日工资增长一倍多,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10左右。
三、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情况
2002年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纲领目标是减少财政赤字(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减到1.2%)和控制通货膨胀(不超过11%)。为此,中央银行降低了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从上年的25.25%下降到去年的25%。本币古德对美元的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1美元兑换26/27古德),通货膨胀率下降了2.34个百分点(10%左右),实现了年初目标。但货币发行量猛增,超过17%,央行外汇储备锐减了53.6%。相反,同期私人美元储蓄达到4.64亿美元,同比增加10.2%,其中长期存款占37.06%。
财政方面,为弥补外援不足,增加收入,保证日常开支和稳定公共投资,政府扩大了征税范围和稽征力度。虽然税收增加了22%,但终因缺口太大,年底财政透支金额仍然高达28.5亿古德,占GDP的3.13%,同比增加0.4%。2002年政府实现税收77.2亿古德,其中关税收入21亿古德。日常支出85亿古德,增加21%,其中3亿古德补贴国家电力公司,用于购买石油和向电力总公司(SOGENER)购电。另外,工资支出增加4%,外债偿付减少45%(年初政府下令停止还债),到期外债余额累计达4.92亿美元。全年公共投资支出19亿古德,与计划相差31古德,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50%(主要是修筑公路项目),社会服务投资(教育、医疗、司法、住房)占25%。预算赤字总额27.99亿古德,同比增长17%。造成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成品油税收减少;(2)公共消费增长过快;(3)外援近于枯竭,从4.2亿古德减少到2.1亿古德,骤减49%。截止到去年年底,政府共拖欠央行贴补赤字贷款累计3.61亿古德。
国际收支方面,由于经济衰退(-0.9%),货币贬值(16.51%)和外援减少(政治危机引起),国际收支逆差从上年的-239万美元猛增到去年的-8,300万美元,从而导致官方储备下降到4,900万美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其中进口9.8亿美元,同比下降7.11%(原因是本币贬值和内需不足)。主要进口商品包括食品、成品油、工业制成品、机器和运输设备。外贸出口2.7亿美元,同比下降10.09%,其中工业产品下降14.62%,咖啡下降39.87%。截止到2002年9月政府外债总计12.12亿美元,同比增加1.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34%。其中双边债务2.86亿美元(台湾占15%,美国占4%),多边债务9.26亿美元(世行占48%,美洲开发银行占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占6%,国际农业开发基金占2%,欧佩克占1%)。
展望今年海地经济发展前景,形势依然严峻。主要问题和障碍有围绕立法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难以找出解决办法,822决议无法按期落实,朝野冲突升级不断,国际制裁将会更加严厉,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条件必然进一步恶化,财政、金融手段已发挥至极,能够刺激经济、吸引外资的途径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预计海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大幅下滑,财政状况更加困难。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