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金融业面临困境
长期以来,黎巴嫩银行业维持着极高的利率水平,造成企业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去年以来,黎政府和中央银行努力降低银行利率,但成效并不明显,与此同时,高利率也使黎银行业面临困境。
高利率不仅抑制了民间贷款意愿,也增加了公共债务的利息负担。1993年至2003年4月,黎国家为公共债务偿息总额达到224亿美元,几乎占现有债务余额(310亿美元)的75%。
2002年11月巴黎第二次援助黎巴嫩国际会议成功召开后,黎政府将15年债券利率下调至5%,为商业银行下调商业贷款利率创造了条件。
由于黎银行业过于依重政府债券收益,维护政府偿债能力也就是维护银行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巴黎二会议之后,银行界与黎巴嫩银行(中央银行)达成协议,将两年期债券利率从16%下调至9%(其它类债券也有相应下调),同时,商业银行将自己的存款余额的10%(约合40亿美元)以零利率上存中央银行,以配合政府调整债务结构、减缓债务增长的努力。
工商界也因此借机提出降息要求,因为商业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工商企业的成本负担,加剧了破产风险。在这种情势下,黎工商会和银行协会达成协议,由银协出面研究解决方案。
据银协预测,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问题贷款和坏帐不超过10-15亿美元,事实上许多借贷人经营状况良好,银协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工商界的要求,把贷款利率削减至原来一半的水平,那将严重打击银行业,特别是此前政府债券利率已深幅下调。
自1997年以来,银行业的利润已出现递减的不良势头。1998年全行业利润为6630亿黎镑(合4.4亿美元),此后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减,及至2002年底全行业利润下降至3220亿黎镑,不到1998年的一半。
与此同时,银行面临坏帐的风险却在增加。2002年全年有105家企业宣告破产,325家被清算,而到2003年前5个月就有86家破产。2000年至2003年间的破产案直接导致15000个工作岗位损失,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潜在不安定团结因素。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银行业共向私营企业提供247520亿黎镑的贷款(合16.4亿美元),其中13.5亿美元是外汇贷款,占82.18%,显示银行贷款日益美元化。与此同时,存款美元化现象亦十分明显,同期美元存款比重高达65.6%。
截至2002年底,各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达426亿美元,其中的38.5%形成商业贷款。与2001年相比,2002年的贷款总量只增长了2.2亿美元,增幅仅1.3%,显示民间贷款增长十分缓慢,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不是贷款意愿不强,而是贷款成本过高。
统计显示,45.11%的贷款流向贸易和服务业,其次是工程承包(19.26%),工业(15.57%)、农业(1.4%),个人贷款13.33%;从地域上看,大贝鲁特市占绝大部分,为81.75%,其次是黎巴嫩山区省占8.52%,其它地区极少。
贷款的受益人也过于集中,1%的借贷人占用了52%的贷款总量,另6%的借贷人分得另外的30%,两项相加即7%的借贷方获得全部贷款总量的82%。这反映了银行业服务对象面过窄,对经济的贡献率远未充分发挥。
预计到2003年底,黎公共债务将突破320亿美元,约占GDP的180%,高额的公共债务,破产案的增加,消费市场的低迷以及政府和民间投资不足等等,将对黎巴嫩经济和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压力。短期看,巴嫩第二次援黎会议在很大程度上为黎赢得了一口喘气的机会,但要彻底摆脱这种被动,黎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经济改革。
高利率不仅抑制了民间贷款意愿,也增加了公共债务的利息负担。1993年至2003年4月,黎国家为公共债务偿息总额达到224亿美元,几乎占现有债务余额(310亿美元)的75%。
2002年11月巴黎第二次援助黎巴嫩国际会议成功召开后,黎政府将15年债券利率下调至5%,为商业银行下调商业贷款利率创造了条件。
由于黎银行业过于依重政府债券收益,维护政府偿债能力也就是维护银行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巴黎二会议之后,银行界与黎巴嫩银行(中央银行)达成协议,将两年期债券利率从16%下调至9%(其它类债券也有相应下调),同时,商业银行将自己的存款余额的10%(约合40亿美元)以零利率上存中央银行,以配合政府调整债务结构、减缓债务增长的努力。
工商界也因此借机提出降息要求,因为商业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工商企业的成本负担,加剧了破产风险。在这种情势下,黎工商会和银行协会达成协议,由银协出面研究解决方案。
据银协预测,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问题贷款和坏帐不超过10-15亿美元,事实上许多借贷人经营状况良好,银协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工商界的要求,把贷款利率削减至原来一半的水平,那将严重打击银行业,特别是此前政府债券利率已深幅下调。
自1997年以来,银行业的利润已出现递减的不良势头。1998年全行业利润为6630亿黎镑(合4.4亿美元),此后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减,及至2002年底全行业利润下降至3220亿黎镑,不到1998年的一半。
与此同时,银行面临坏帐的风险却在增加。2002年全年有105家企业宣告破产,325家被清算,而到2003年前5个月就有86家破产。2000年至2003年间的破产案直接导致15000个工作岗位损失,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潜在不安定团结因素。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银行业共向私营企业提供247520亿黎镑的贷款(合16.4亿美元),其中13.5亿美元是外汇贷款,占82.18%,显示银行贷款日益美元化。与此同时,存款美元化现象亦十分明显,同期美元存款比重高达65.6%。
截至2002年底,各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达426亿美元,其中的38.5%形成商业贷款。与2001年相比,2002年的贷款总量只增长了2.2亿美元,增幅仅1.3%,显示民间贷款增长十分缓慢,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不是贷款意愿不强,而是贷款成本过高。
统计显示,45.11%的贷款流向贸易和服务业,其次是工程承包(19.26%),工业(15.57%)、农业(1.4%),个人贷款13.33%;从地域上看,大贝鲁特市占绝大部分,为81.75%,其次是黎巴嫩山区省占8.52%,其它地区极少。
贷款的受益人也过于集中,1%的借贷人占用了52%的贷款总量,另6%的借贷人分得另外的30%,两项相加即7%的借贷方获得全部贷款总量的82%。这反映了银行业服务对象面过窄,对经济的贡献率远未充分发挥。
预计到2003年底,黎公共债务将突破320亿美元,约占GDP的180%,高额的公共债务,破产案的增加,消费市场的低迷以及政府和民间投资不足等等,将对黎巴嫩经济和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压力。短期看,巴嫩第二次援黎会议在很大程度上为黎赢得了一口喘气的机会,但要彻底摆脱这种被动,黎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经济改革。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