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2002年社会经济形势总结及2003-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
一.2002年社会经济形势总结
(一)经济增长指标
乌克兰经济自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政府实施经济快速发展、本币稳定和居民福利逐渐改善的国策收到了初步成效,为宏观经济的继续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基础。在2000-2002年三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超过20%,受内需扩大和国产商品竞争力提高的影响,2002年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达4.1%。
2002年国家预算因及时和全面清偿国债而出现赤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这部分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的稳定。
附加值增速较快的部门为外贸(9.6%)、农业(3.9%)、加工业(8.1%)和运输业(2.2%)。工业生产全年增长7%,其中一半以上是依赖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部门的增长完成的。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面向终极消费者的产品生产增加,加工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采掘业的增速,二者分别为8.9%和2.3%。与前些年度相比,2002年增长较快的工业品生产依次为石油加工生产(25.5%)、原木及其制成品(23.4%)、机械制造(11.3%)、造纸、印刷和出版业(8.4%)、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8.4%)。
(二)社会政策
为鼓励内需扩大,2002年乌政府两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最低工资标准为165格里夫那,同时将退休金和有子女家庭的国家补助分别提高了20%和60%。2002年实际工资较2001年增加18.2%,居民实际收入增加21.2%,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和购买力的扩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张。零售贸易额在2002年增长达16.1%。家庭消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55%上涨到2002年的57%,增速为8%,超过了其他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元素。
(三)对外经济活动
面对国际贸易形势不景气的局面,乌克兰对外经济活动及时调整了出口市场结构并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币的稳定和外债清偿工作的进行。2002年全年,商品和服务贸易额较上一年度增长10.3%,达405亿美元,其中出口增幅为11.1%(2001年为9.7%),进口增幅为9.4%(2001年为12.0%),贸易顺差35亿美元(2001年为29亿美元)。顺差的出现使外汇市场形成美元供大于求的行情,促使央行采取干预手段,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了超过17亿美元的储备外汇,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央行外汇储备总额已达44亿美元。格里夫那对美元的汇率实际贬值幅度为0.64%,这使乌克兰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保持了较好的价格竞争优势。
(四)金融市场
2002年乌货币信贷市场利率进一步放开,贷款成本趋降,积极刺激了乌投资机构和企业对生产的投资热情。为广开国内投资资金来源和扩大对各经济部门的贷款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2002年乌克兰国家银行四次降低了贷款利率,利率水平从年初的12.5%下降到年底的7%。商业银行的贷款月利息也从年初的23%降至年底的19.5%。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了私人金融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对银行投资在2002年度也增长了70.8%,居民以存款形式对银行的投资占全部银行投资的比重自2001年的21.7%上升至2002年的28.3%。
货币流量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调整,流通中现金比重从43%下降到41%。国家银行采取了比较缓和的货币政策,进入流通的流动货币数量在2002年增加了41.6%。货币工具被扩大使用于扶植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中货币结算的比重方面,工业品的现金支付比例由2001年的78.6%上升至2002年的85.6%。央行推行的缓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其维持价格的稳定,同时通涨中的货币因素比例也较小。2002年消费物价指数为99.4%,通货紧缩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的走低。
(五)投资政策
乌克兰国内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来源为投资的增长。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三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去年前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6.2%,这部分投资中用于添置更新机器设备的比重上升。
乌投资环境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投资政策有所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2002年外国在乌直接投资达7.837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15.2%。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到2003年1月1日吸引外资总额已累计53.39亿美元。
二.2003-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
乌克兰经济正在经历着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转轨期,改革正向系统化市场改造转变,这一改革需要引入国家对经济的高效管理。乌政府目前正致力于完善税收和预算体制,对经济进行深入的结构调整,鼓励开展投资和创新活动,健全证券市场和银行系统,增强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方面的作用,减少影子经济规模,通过上述手段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居民就业
据乌经济部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比重将呈增加趋势。年龄界于15至70岁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乌居民人数将从2002年的2080万增加到2004年的2150万人。乌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就业问题得到解决,诸如在各个经济部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完善对职工的职业生产培训、对劳动者的收入所得税进行法律调整并提高实际工资收入。
(二)新型发展模式
乌政府已意识到只有减轻对生产的税收压力,才有可能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对企业投资渠道的拓宽,保持稳定的宏观财政形势并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同时,乌政府正在把技术进步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并在制定和落实创新投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原材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使乌尽快步入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此外,在经济增长的生产性因素以外继续挖掘内需的增长潜力,政府和央行将采取降低贷款成本的办法鼓励投资需求上涨。根据预测,固定资产积累的速度将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0.5倍的速度增长,实际工资收入的增加也将促使居民消费需求水平得到提升。提高内需支付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将是乌经济在2003-2004年间快速增长的基础。
(一)经济增长指标
乌克兰经济自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政府实施经济快速发展、本币稳定和居民福利逐渐改善的国策收到了初步成效,为宏观经济的继续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基础。在2000-2002年三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超过20%,受内需扩大和国产商品竞争力提高的影响,2002年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达4.1%。
2002年国家预算因及时和全面清偿国债而出现赤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这部分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的稳定。
附加值增速较快的部门为外贸(9.6%)、农业(3.9%)、加工业(8.1%)和运输业(2.2%)。工业生产全年增长7%,其中一半以上是依赖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部门的增长完成的。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面向终极消费者的产品生产增加,加工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采掘业的增速,二者分别为8.9%和2.3%。与前些年度相比,2002年增长较快的工业品生产依次为石油加工生产(25.5%)、原木及其制成品(23.4%)、机械制造(11.3%)、造纸、印刷和出版业(8.4%)、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8.4%)。
(二)社会政策
为鼓励内需扩大,2002年乌政府两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最低工资标准为165格里夫那,同时将退休金和有子女家庭的国家补助分别提高了20%和60%。2002年实际工资较2001年增加18.2%,居民实际收入增加21.2%,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和购买力的扩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张。零售贸易额在2002年增长达16.1%。家庭消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55%上涨到2002年的57%,增速为8%,超过了其他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元素。
(三)对外经济活动
面对国际贸易形势不景气的局面,乌克兰对外经济活动及时调整了出口市场结构并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币的稳定和外债清偿工作的进行。2002年全年,商品和服务贸易额较上一年度增长10.3%,达405亿美元,其中出口增幅为11.1%(2001年为9.7%),进口增幅为9.4%(2001年为12.0%),贸易顺差35亿美元(2001年为29亿美元)。顺差的出现使外汇市场形成美元供大于求的行情,促使央行采取干预手段,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了超过17亿美元的储备外汇,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央行外汇储备总额已达44亿美元。格里夫那对美元的汇率实际贬值幅度为0.64%,这使乌克兰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保持了较好的价格竞争优势。
(四)金融市场
2002年乌货币信贷市场利率进一步放开,贷款成本趋降,积极刺激了乌投资机构和企业对生产的投资热情。为广开国内投资资金来源和扩大对各经济部门的贷款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2002年乌克兰国家银行四次降低了贷款利率,利率水平从年初的12.5%下降到年底的7%。商业银行的贷款月利息也从年初的23%降至年底的19.5%。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了私人金融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对银行投资在2002年度也增长了70.8%,居民以存款形式对银行的投资占全部银行投资的比重自2001年的21.7%上升至2002年的28.3%。
货币流量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调整,流通中现金比重从43%下降到41%。国家银行采取了比较缓和的货币政策,进入流通的流动货币数量在2002年增加了41.6%。货币工具被扩大使用于扶植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中货币结算的比重方面,工业品的现金支付比例由2001年的78.6%上升至2002年的85.6%。央行推行的缓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其维持价格的稳定,同时通涨中的货币因素比例也较小。2002年消费物价指数为99.4%,通货紧缩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的走低。
(五)投资政策
乌克兰国内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来源为投资的增长。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三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去年前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6.2%,这部分投资中用于添置更新机器设备的比重上升。
乌投资环境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投资政策有所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2002年外国在乌直接投资达7.837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15.2%。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到2003年1月1日吸引外资总额已累计53.39亿美元。
二.2003-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
乌克兰经济正在经历着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转轨期,改革正向系统化市场改造转变,这一改革需要引入国家对经济的高效管理。乌政府目前正致力于完善税收和预算体制,对经济进行深入的结构调整,鼓励开展投资和创新活动,健全证券市场和银行系统,增强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方面的作用,减少影子经济规模,通过上述手段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居民就业
据乌经济部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比重将呈增加趋势。年龄界于15至70岁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乌居民人数将从2002年的2080万增加到2004年的2150万人。乌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就业问题得到解决,诸如在各个经济部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完善对职工的职业生产培训、对劳动者的收入所得税进行法律调整并提高实际工资收入。
(二)新型发展模式
乌政府已意识到只有减轻对生产的税收压力,才有可能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对企业投资渠道的拓宽,保持稳定的宏观财政形势并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同时,乌政府正在把技术进步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并在制定和落实创新投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原材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使乌尽快步入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此外,在经济增长的生产性因素以外继续挖掘内需的增长潜力,政府和央行将采取降低贷款成本的办法鼓励投资需求上涨。根据预测,固定资产积累的速度将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0.5倍的速度增长,实际工资收入的增加也将促使居民消费需求水平得到提升。提高内需支付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将是乌经济在2003-2004年间快速增长的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