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文本版)
目 录
 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产业简介
 产业组织结构发展
产业整合的原因
组织结构现状及地域分布
合作社组织
 原料供给管理体系
 食品安全和标签要求管理
 技术和创新
 面临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
国内市场发展的挑战
国际市场发展的挑战
 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产业简介
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在加拿大是仅次于生肉业的加拿大食品饮料加工业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根据加拿大联邦统计局统计,2001年度的生奶总产量为76亿升,其中有62.6%的生奶被用作工业用奶(用于加工为天然和加工过的奶酪,奶油黄油,压缩奶,蒸汽奶,冰激泠,酸奶,冷冻甜点等),剩余的37.4%的生奶用于制成液体奶和奶油制品(包括全脂奶,脱脂奶和部分脱脂奶,巧克力和多味奶,黄油奶和新鲜多味的奶油等),而且越来越多的乳制品被其他的加工商作为主要原料来制作汤、酱、比萨饼、烘烤食物、小菜和糖果。
加拿大的乳制品业执行“奶年”年历,从每年的8月1日到第二年的7月31日为一个“奶年”。2001-2002奶年里该行业直接提供20500个工作机会,并且在交通,包装,处理,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都提供了上千个工作机会,所以这个行业的发展一直很受重视。
世界上发达国家对乳制品的管理和保护,传统上是以保护奶农收入为主要目的。战后的大多数欧盟国家在食品行业管理和保护上,衍生出另外一个功能,即确保行业自足性(Self-sufficiency )。自从一九三○年以来,加拿大的乳制品管理政策已经逐步发展演化为一个综合的包括生产配额,价格规范,补贴和进口限制等内容的供给管理体系,联邦和省级政府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有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和美国,乳制品政策的执行导致了全球产量的过度供给,并引发了八十年代的大量库存积压。当时,世界乳制品价格经常是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许多,之后,由于诸多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调整了补贴政策,世界乳制品库存减少,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国际价格有所回升。包括加拿大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乳制品加工业都采纳了国内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战略,产品的进出口都非常有限。
二、产业组织结构发展
由于各种原因,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和其他的食品饮料加工业一样,经历了逐步合理化购并经营的阶段,即朝更少的人管理更大规模,更少数量的企业的方向发展。1965年,全加拿大有1413个奶制品加工企业,但到了2001年,奶制品加工企业只有292个,其中包括219个工业用奶厂和56个液态奶厂(部分加工厂从事两项经营)。
产业整合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要求和技术发展,使得牛奶农场能够实现经营的专业化和整体运输成本的降低,省政府也通过补贴小的加工企业以促使其关闭,这些都构成了产业整合购并的可能性。
同时,该行业产出的减少也促使加工企业通过并购来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合并,企业发现他们能够减少工厂过多的生产能力,将资源和技术整合,减少成本。自1975年以来,加工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在1988年到1995年间,这种购并的速度加快,使得企业数量又下降了25.8%。这种数量上的减少在工业用奶和液态奶企业里都有发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零售界发生的企业购并,这时的零售商也希望他们的供应商能够提供比过去更多数量的产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加工企业必须提高他们的产量。而且,此时的零售商在许多省份都有分支机构,这使得乳制品加工企业也要顺应他们的发展趋势,在各省都拥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另外,因为加拿大的企业不断要面对当地的外国公司的日益加剧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所以可以说市场的全球化也加剧了这个合理购并的过程。
过去,加拿大的这些加工企业主要在当地市场经营,通过合理化的购并,他们能够将市场地域扩展到省级,最近,许多加拿大公司通过收购其他的公司及与其他省份,甚至是外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以求更好地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获利。
组织结构现状及地域分布
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有三种主要的组织结构:最主要的是业主所有的合作社(占该行业产出的60%),其余的是大型的国外跨国公司和大小不一的加拿大本土公司,而这些大型的国外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多元化食品和消费品的知名公司。
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都在加拿大的多个省运营,同时拥有多个工厂,一般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包括:袋装液体奶,奶油,黄油,乳酪,冰激泠,酸奶等。越来越多的诸如黄油,奶酪,脱脂奶粉,浓缩奶和乳清蛋白浓缩物等被作为原料出售给其他的加工商,用于制造食品或非食品等其他下游产品。
其他的较小加工商专门经营某些领域的产品,如奶酪,酸奶,特殊成分原料等,或者仅限于某个市场,如专供当地市场或专供出口市场。
加拿大奶制品加工行业主要经营者
组织名称 所有权形式 年总收入(加元) 来源国
Parmalat Canada(99年) 私有 20亿 意大利
Afropur合作社(01年) 合作社 17.5亿 加拿大
Saputo公司(01) 私有 31亿 加拿大
Kraft公司(99) 私有 21亿 美国
Nestle 公司(99) 私有 16亿 瑞士
Unilever公司(99) 私有 14亿 英国
Neilson公司(00) 私有 4亿 加拿大
Gay Lea公司(99) 合作社 2.2亿 加拿大
Scotsburn合作社(98) 合作社 1.8亿 加拿大
Farmers’合作社(98) 合作社 1.5亿 加拿大
乳制品加工业的工厂在加拿大的每个地区都有,而且主要是在农场奶集中产出的地区。农场液体奶倾向于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这是为了更好地直接供应给消费者市场,而奶制品加工企业由于产品保质期长,大多坐落在偏远的靠近生奶供给的地区。
从地缘角度分析,该行业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中部,安大略省(简称安省)和魁北克省(简称魁省)占所有工厂的60%,以及所有产出的70%。其中安省是袋装液体奶和冰激泠的主要产地,魁省是黄油,奶酪和酸奶的主要产地。
合作社组织
加拿大的乳制品合作社组织是由奶牛农场主拥有的,由专业人员运作管理的乳制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存在使得奶农能够更多地参与牛奶从农场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出售给下线加工商。在加拿大的有些省份,如没有牛奶营销局(Milk Marketing Board),这些合作社则扮演重要的角色。
1999年,乳制品合作社就加工了加拿大牛奶总产量的66%,总销售额达到40亿加元。在加拿大的24个乳制品合作社中,一半都在魁省,但在加拿大草原省份,海洋省份和卑诗省,这种组织结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前,合作社主要在当地市场运营,后来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合理化并购的过程,正是这种购并和被购并,使得他们开始从当地市场进入省级市场,市场份额也从1990年的46%上升为99年的66%。
例如Agropur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从1997年开始,购并了许多乳制品加工厂,这个原本仅仅定位于魁省的公司,现在已经在魁省、安省、卑诗省和阿尔伯塔省都有了自己的工厂,2000年底,Agropur合作社收购了魁省的另外一个合作社Lactel。
还有一个例子是在2000年位于加拿大第三的Dairyworld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的出现是卑诗省、阿尔伯塔省和萨省的几个合作社合并的结果,近年,该合作社又并购了几家公司,同时,还和其他行业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至此,该合作社在加拿大的8个省份都有业务。
三、原料供给管理体系
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工业用牛奶和奶油管理的依据是《加拿大乳制品委员会法案和管理条例》,对液体奶管理的依据是《加拿大农产品市场营销法案》。每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的立法和管理条例,设立本省牛奶营销机构,授权其通过基于单个农场的生产配额体系进行牛奶供给管理。
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之间达成了名为《全国牛奶市场营销计划》的协议,根据协议,他们会在汇集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出口市场的需求的基础上,设定全国的牛奶产量配额,并将这种配额分配给各省,工业用牛奶的目标价格是由加拿大乳制品委员会在与业界咨询后设定的,而省政府则负责液体牛奶和他们职权范围内的工业用的牛奶的价格,在设定工业用牛奶价格方面,省政府参考联邦政府的定价。
1993—2003年加拿大历年全国牛奶配额总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拿大从联邦政府和各级省政府都对牛奶总量和价格进行配额管理和指导定价,最大程度确保奶农的利益,并简介保护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益。
四、食品安全和标签要求管理
对液体奶和在本省出售的乳制品的食品安全的检验由该省政府执行,联邦政府管理省际和国际的乳制品交易。加拿大大多数的液体奶工厂和一些较小的乳酪工厂,如果他们针对本地市场或全省的市场,则由省政府负责管理他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他的大多数乳制品工厂由联邦政府检查,以确保他们合乎《加拿大农产品市场法和管理条例》的规定。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根据《消费品包装和标签法案》,负责农产品和食品方面的管理和政策问题,确保食品的标签和成分合理,防止欺诈。同样,《食品和药品法案》中的有关针对食品安全方面、消费者健康和防止搀假的条例也由加拿大食品检验局负责。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主要执行联邦政府对各种食品的要求,但同时该部门也在和省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全国奶制品法规》。该法规致力于建立一个全国认可的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为各种乳制品提供一套标准。
五、技术和创新
在加拿大市场上,产品开发、包装创新和提升加工工艺是增加销售和减少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乳制品加工商和大学以及农业和农产品研究机构(如魁省的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加拿大的研究机构致力于产品开发活动和提高加工工艺,同时还关注其他国家的研发活动。和食品行业的其他产业一样,乳制品的开发的源动力也是来自于对健康、价格、质量和口味考虑。消费者对于低脂而口感好的产品的追求,在北美和欧洲都是乳制品研发的首选考虑因素。
该产业也和加拿大的包装公司一起研发更加有效的包装,将外观的设计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保护,促使其开展包装上的创新。
六、面临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
国内市场发展的挑战
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一直立足于本国市场,但各种迹象表明,加国的这个市场都趋于饱和状态。液态奶和工业用牛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归就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低脂食品,以及传统上消耗较少乳制品的移民的增多。液体奶也经历了来自其他饮料的竞争,包括瓶装水、果汁和软饮料。
同时,在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内,企业的盈利水平根据地域不同和产品线不同而显差异。在主要的加拿大中部的市场上,竞争是最激烈的,尤其是安省,而在安省,液态奶和冰激泠是获利最困难的两个产品线。
国际市场发展的挑战
对食品加工业来说,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出口对象。但对于乳制品来说,对美国的出口非常有限,因为美国实行非常严格的乳制品进口限制措施,这种现状短期极难得到改观。
加拿大政府看到了有机会发展海外市场,将诸如奶酪或中间产品如乳清蛋白浓缩物等出口海外。他们意识到随着拉美和亚洲人群收入的提高,这些地区的乳制品行业欠发达,这对于加拿大商人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量。
加拿大政府和乳制品业界人士正合力探讨开拓乳制品出口的途径,尤其是将那些增值产品出口到潜在的市场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业界的人士都意识到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存在的事实,但如何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瞄准供给不足的市场,并且能够绕开严格的食品进口壁垒,成为当前业界的焦点。
七、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对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日见增多。如今,除中国外的亚洲人均消费奶类已超过40千克,而目前我国人均占有奶量不超过7千克。我国每年大约从国外进口乳及乳制品15万吨,货值近1.5亿美元。长远看,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将大幅度增加,牛奶及乳制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存在问题主要是:乳品加工企业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生产能力闲置,加工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力度不够,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产品结构性过剩,奶粉出现积压;产品包装档次“老面孔”,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奶牛饲养多为个体,规模小,多为手工挤奶,造成原料奶质量不稳定。
从长远看,我国要全面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乳业是必然经过的过程。本文作者以为,在分析了作为世界上知名的农业大国-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情况后,可以从其成功经验中吸取有效成分,结合中国实际,开拓创新,探讨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道路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对乳制品加工业制定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看,应该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大型经营实体的出现。由于我国在养殖模式和经营理念上与现代农业要求相去甚远,散户养殖和人工挤奶的现象普遍,这样就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和加强质量控制。在对生奶进行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时,要发展中国自己的品牌企业。现在已经有国际上前十名的乳品品牌进入中国,已经开设了近五十家公司,和他们进行正面的竞争将不可避免,而不产生大的经营实体,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
在鲜奶的生产方面,由于加拿大人多地少,市场小,其实行供给管理,以确保奶农和加工商的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国由于奶畜饲养业的基础较为薄弱,应以大力发展奶畜养殖业为目标,调整养殖模式结构,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进一步提高人均鲜奶消耗量的同时,为制造加工业提供足够原料来源。
调整产品结构,面对目前众多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在生产附加值低的普通奶粉,造成原料过度消耗的现状,应该及时调整,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实行加工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包装创新,要应对当前奶制品消费品位的潮流,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
据有关资料表明,科技部将乳业列入12项重大科研专题项目之一;国家重点支持一批乳品加工项目;国家经贸委将乳制品加工业列入重点支持的行业;农业部制定“奶业行动计划”。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借鉴国外同行业发展的经验,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加强产品创新,为努力提升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并开拓国际市场而努力。
(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商室 沈年军)
二OO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 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产业简介
 产业组织结构发展
产业整合的原因
组织结构现状及地域分布
合作社组织
 原料供给管理体系
 食品安全和标签要求管理
 技术和创新
 面临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
国内市场发展的挑战
国际市场发展的挑战
 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产业简介
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在加拿大是仅次于生肉业的加拿大食品饮料加工业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根据加拿大联邦统计局统计,2001年度的生奶总产量为76亿升,其中有62.6%的生奶被用作工业用奶(用于加工为天然和加工过的奶酪,奶油黄油,压缩奶,蒸汽奶,冰激泠,酸奶,冷冻甜点等),剩余的37.4%的生奶用于制成液体奶和奶油制品(包括全脂奶,脱脂奶和部分脱脂奶,巧克力和多味奶,黄油奶和新鲜多味的奶油等),而且越来越多的乳制品被其他的加工商作为主要原料来制作汤、酱、比萨饼、烘烤食物、小菜和糖果。
加拿大的乳制品业执行“奶年”年历,从每年的8月1日到第二年的7月31日为一个“奶年”。2001-2002奶年里该行业直接提供20500个工作机会,并且在交通,包装,处理,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都提供了上千个工作机会,所以这个行业的发展一直很受重视。
世界上发达国家对乳制品的管理和保护,传统上是以保护奶农收入为主要目的。战后的大多数欧盟国家在食品行业管理和保护上,衍生出另外一个功能,即确保行业自足性(Self-sufficiency )。自从一九三○年以来,加拿大的乳制品管理政策已经逐步发展演化为一个综合的包括生产配额,价格规范,补贴和进口限制等内容的供给管理体系,联邦和省级政府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有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和美国,乳制品政策的执行导致了全球产量的过度供给,并引发了八十年代的大量库存积压。当时,世界乳制品价格经常是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许多,之后,由于诸多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调整了补贴政策,世界乳制品库存减少,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国际价格有所回升。包括加拿大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乳制品加工业都采纳了国内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战略,产品的进出口都非常有限。
二、产业组织结构发展
由于各种原因,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和其他的食品饮料加工业一样,经历了逐步合理化购并经营的阶段,即朝更少的人管理更大规模,更少数量的企业的方向发展。1965年,全加拿大有1413个奶制品加工企业,但到了2001年,奶制品加工企业只有292个,其中包括219个工业用奶厂和56个液态奶厂(部分加工厂从事两项经营)。
产业整合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要求和技术发展,使得牛奶农场能够实现经营的专业化和整体运输成本的降低,省政府也通过补贴小的加工企业以促使其关闭,这些都构成了产业整合购并的可能性。
同时,该行业产出的减少也促使加工企业通过并购来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合并,企业发现他们能够减少工厂过多的生产能力,将资源和技术整合,减少成本。自1975年以来,加工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在1988年到1995年间,这种购并的速度加快,使得企业数量又下降了25.8%。这种数量上的减少在工业用奶和液态奶企业里都有发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零售界发生的企业购并,这时的零售商也希望他们的供应商能够提供比过去更多数量的产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加工企业必须提高他们的产量。而且,此时的零售商在许多省份都有分支机构,这使得乳制品加工企业也要顺应他们的发展趋势,在各省都拥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另外,因为加拿大的企业不断要面对当地的外国公司的日益加剧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所以可以说市场的全球化也加剧了这个合理购并的过程。
过去,加拿大的这些加工企业主要在当地市场经营,通过合理化的购并,他们能够将市场地域扩展到省级,最近,许多加拿大公司通过收购其他的公司及与其他省份,甚至是外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以求更好地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获利。
组织结构现状及地域分布
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有三种主要的组织结构:最主要的是业主所有的合作社(占该行业产出的60%),其余的是大型的国外跨国公司和大小不一的加拿大本土公司,而这些大型的国外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多元化食品和消费品的知名公司。
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都在加拿大的多个省运营,同时拥有多个工厂,一般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包括:袋装液体奶,奶油,黄油,乳酪,冰激泠,酸奶等。越来越多的诸如黄油,奶酪,脱脂奶粉,浓缩奶和乳清蛋白浓缩物等被作为原料出售给其他的加工商,用于制造食品或非食品等其他下游产品。
其他的较小加工商专门经营某些领域的产品,如奶酪,酸奶,特殊成分原料等,或者仅限于某个市场,如专供当地市场或专供出口市场。
加拿大奶制品加工行业主要经营者
组织名称 所有权形式 年总收入(加元) 来源国
Parmalat Canada(99年) 私有 20亿 意大利
Afropur合作社(01年) 合作社 17.5亿 加拿大
Saputo公司(01) 私有 31亿 加拿大
Kraft公司(99) 私有 21亿 美国
Nestle 公司(99) 私有 16亿 瑞士
Unilever公司(99) 私有 14亿 英国
Neilson公司(00) 私有 4亿 加拿大
Gay Lea公司(99) 合作社 2.2亿 加拿大
Scotsburn合作社(98) 合作社 1.8亿 加拿大
Farmers’合作社(98) 合作社 1.5亿 加拿大
乳制品加工业的工厂在加拿大的每个地区都有,而且主要是在农场奶集中产出的地区。农场液体奶倾向于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这是为了更好地直接供应给消费者市场,而奶制品加工企业由于产品保质期长,大多坐落在偏远的靠近生奶供给的地区。
从地缘角度分析,该行业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中部,安大略省(简称安省)和魁北克省(简称魁省)占所有工厂的60%,以及所有产出的70%。其中安省是袋装液体奶和冰激泠的主要产地,魁省是黄油,奶酪和酸奶的主要产地。
合作社组织
加拿大的乳制品合作社组织是由奶牛农场主拥有的,由专业人员运作管理的乳制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存在使得奶农能够更多地参与牛奶从农场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出售给下线加工商。在加拿大的有些省份,如没有牛奶营销局(Milk Marketing Board),这些合作社则扮演重要的角色。
1999年,乳制品合作社就加工了加拿大牛奶总产量的66%,总销售额达到40亿加元。在加拿大的24个乳制品合作社中,一半都在魁省,但在加拿大草原省份,海洋省份和卑诗省,这种组织结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前,合作社主要在当地市场运营,后来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合理化并购的过程,正是这种购并和被购并,使得他们开始从当地市场进入省级市场,市场份额也从1990年的46%上升为99年的66%。
例如Agropur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从1997年开始,购并了许多乳制品加工厂,这个原本仅仅定位于魁省的公司,现在已经在魁省、安省、卑诗省和阿尔伯塔省都有了自己的工厂,2000年底,Agropur合作社收购了魁省的另外一个合作社Lactel。
还有一个例子是在2000年位于加拿大第三的Dairyworld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的出现是卑诗省、阿尔伯塔省和萨省的几个合作社合并的结果,近年,该合作社又并购了几家公司,同时,还和其他行业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至此,该合作社在加拿大的8个省份都有业务。
三、原料供给管理体系
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工业用牛奶和奶油管理的依据是《加拿大乳制品委员会法案和管理条例》,对液体奶管理的依据是《加拿大农产品市场营销法案》。每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的立法和管理条例,设立本省牛奶营销机构,授权其通过基于单个农场的生产配额体系进行牛奶供给管理。
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之间达成了名为《全国牛奶市场营销计划》的协议,根据协议,他们会在汇集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出口市场的需求的基础上,设定全国的牛奶产量配额,并将这种配额分配给各省,工业用牛奶的目标价格是由加拿大乳制品委员会在与业界咨询后设定的,而省政府则负责液体牛奶和他们职权范围内的工业用的牛奶的价格,在设定工业用牛奶价格方面,省政府参考联邦政府的定价。
1993—2003年加拿大历年全国牛奶配额总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拿大从联邦政府和各级省政府都对牛奶总量和价格进行配额管理和指导定价,最大程度确保奶农的利益,并简介保护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益。
四、食品安全和标签要求管理
对液体奶和在本省出售的乳制品的食品安全的检验由该省政府执行,联邦政府管理省际和国际的乳制品交易。加拿大大多数的液体奶工厂和一些较小的乳酪工厂,如果他们针对本地市场或全省的市场,则由省政府负责管理他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他的大多数乳制品工厂由联邦政府检查,以确保他们合乎《加拿大农产品市场法和管理条例》的规定。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根据《消费品包装和标签法案》,负责农产品和食品方面的管理和政策问题,确保食品的标签和成分合理,防止欺诈。同样,《食品和药品法案》中的有关针对食品安全方面、消费者健康和防止搀假的条例也由加拿大食品检验局负责。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主要执行联邦政府对各种食品的要求,但同时该部门也在和省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全国奶制品法规》。该法规致力于建立一个全国认可的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为各种乳制品提供一套标准。
五、技术和创新
在加拿大市场上,产品开发、包装创新和提升加工工艺是增加销售和减少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乳制品加工商和大学以及农业和农产品研究机构(如魁省的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加拿大的研究机构致力于产品开发活动和提高加工工艺,同时还关注其他国家的研发活动。和食品行业的其他产业一样,乳制品的开发的源动力也是来自于对健康、价格、质量和口味考虑。消费者对于低脂而口感好的产品的追求,在北美和欧洲都是乳制品研发的首选考虑因素。
该产业也和加拿大的包装公司一起研发更加有效的包装,将外观的设计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保护,促使其开展包装上的创新。
六、面临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
国内市场发展的挑战
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一直立足于本国市场,但各种迹象表明,加国的这个市场都趋于饱和状态。液态奶和工业用牛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归就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低脂食品,以及传统上消耗较少乳制品的移民的增多。液体奶也经历了来自其他饮料的竞争,包括瓶装水、果汁和软饮料。
同时,在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内,企业的盈利水平根据地域不同和产品线不同而显差异。在主要的加拿大中部的市场上,竞争是最激烈的,尤其是安省,而在安省,液态奶和冰激泠是获利最困难的两个产品线。
国际市场发展的挑战
对食品加工业来说,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出口对象。但对于乳制品来说,对美国的出口非常有限,因为美国实行非常严格的乳制品进口限制措施,这种现状短期极难得到改观。
加拿大政府看到了有机会发展海外市场,将诸如奶酪或中间产品如乳清蛋白浓缩物等出口海外。他们意识到随着拉美和亚洲人群收入的提高,这些地区的乳制品行业欠发达,这对于加拿大商人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量。
加拿大政府和乳制品业界人士正合力探讨开拓乳制品出口的途径,尤其是将那些增值产品出口到潜在的市场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业界的人士都意识到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存在的事实,但如何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瞄准供给不足的市场,并且能够绕开严格的食品进口壁垒,成为当前业界的焦点。
七、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对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日见增多。如今,除中国外的亚洲人均消费奶类已超过40千克,而目前我国人均占有奶量不超过7千克。我国每年大约从国外进口乳及乳制品15万吨,货值近1.5亿美元。长远看,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将大幅度增加,牛奶及乳制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存在问题主要是:乳品加工企业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生产能力闲置,加工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力度不够,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产品结构性过剩,奶粉出现积压;产品包装档次“老面孔”,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奶牛饲养多为个体,规模小,多为手工挤奶,造成原料奶质量不稳定。
从长远看,我国要全面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乳业是必然经过的过程。本文作者以为,在分析了作为世界上知名的农业大国-加拿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情况后,可以从其成功经验中吸取有效成分,结合中国实际,开拓创新,探讨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道路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对乳制品加工业制定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看,应该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大型经营实体的出现。由于我国在养殖模式和经营理念上与现代农业要求相去甚远,散户养殖和人工挤奶的现象普遍,这样就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和加强质量控制。在对生奶进行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时,要发展中国自己的品牌企业。现在已经有国际上前十名的乳品品牌进入中国,已经开设了近五十家公司,和他们进行正面的竞争将不可避免,而不产生大的经营实体,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
在鲜奶的生产方面,由于加拿大人多地少,市场小,其实行供给管理,以确保奶农和加工商的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国由于奶畜饲养业的基础较为薄弱,应以大力发展奶畜养殖业为目标,调整养殖模式结构,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进一步提高人均鲜奶消耗量的同时,为制造加工业提供足够原料来源。
调整产品结构,面对目前众多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在生产附加值低的普通奶粉,造成原料过度消耗的现状,应该及时调整,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实行加工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包装创新,要应对当前奶制品消费品位的潮流,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
据有关资料表明,科技部将乳业列入12项重大科研专题项目之一;国家重点支持一批乳品加工项目;国家经贸委将乳制品加工业列入重点支持的行业;农业部制定“奶业行动计划”。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借鉴国外同行业发展的经验,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加强产品创新,为努力提升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并开拓国际市场而努力。
(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商室 沈年军)
二OO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