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石油和中科石油合作建议
一、科威特石油产业概述
科威特是世界石油大国之一并为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业是科威特国民经济中最大的基础产业。
石油探明储量965亿桶,占世界储量9.3%,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生产能力可开采一百年以上。天然气储量较少,仅7.6万亿立米,占世界储量1.1%,大部分为伴生气。
石油生产能力在七十年代国有化前为300万桶/日。因北部和西部油田老化生产能力递减速度快于新开发油田递增速度,本世纪末生产能力已下降到220万桶/日。欧佩克组织对科威特原油生产配额因98年油价下跌而于98年3月减产至183.6万桶/日;今年油价上涨科配额连续三次调增至214.1万桶/日。科石油大臣沙欧德9月8日说:“配额增加再多,科威特却连再多生产一桶的能力也没有了”。
原油加工能力为89.3万桶/日(国内消费30万桶/日)。有三个炼油厂:阿卜杜拉港炼油厂(25.2万桶/日),舒埃巴炼油厂(19.4万桶/日)和阿哈迈迪港炼油厂(44.6万桶/日)。今年6月25日,阿哈迈迪港炼油厂发生大爆炸,五套炼油装置遭到严重毁损,该厂炼油能力下降一半。
石油收入1997/98年105.3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88.9%;1998/99年74.3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78.2%;1999/2000年157.5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91.8%。
石油出口贸易1997年134.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4.7%;1998年8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9.3%;1999年110.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0.7%。出口数量每年1亿吨左右,其中原油和成品油的比例约为2:1。60%的原油和78%的成品油出口到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巴等;16%的原油出口美国、加拿大;12%原油和成品油出口西欧市场。出口成品油主要品种有:燃料油、粗柴油、石脑油、凝析油、液化石油气、煤油、汽油、航空汽油、柴油、沥青和硫磺等。
石油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居首位:1997年120.73亿美元,占40.2%;1998年77.78亿美元,占30.7%;1999年110.22亿美元,占37.1%
二、科威特石油产业体系
科威特石油资源开发特许权于1973年国有化后宪法规定石油资源权归国家所有,由政府严格控制。
科威特石油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分为三级:方针政策-资源控制-经营管理。
第一级:由政府内阁组成最高石油委员会(SPC),由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勒艾哈迈德.加比尔.萨巴赫任主席,全面负责国家石油方针政策。
第二级:石油部代表国家掌管地下石油资源并负责组织石油产业,以及同产油国国际石油生产组织和消费国组织等对外关系协调。石油部掌管的油田分布如下(括号内为储量):
--北部油田,包括劳代泰因油田(51亿桶),刷比里亚油田(43亿桶),拉特嘎油田、阿卜代利油田和巴赫拉油田(共4.6亿桶)。
--西部油田,包括迈纳格什油田(33亿桶),乌姆.古代尔油田(32亿桶),沃夫拉油田,法瓦里斯油田。
--南部油田,为布尔干油田(目前科威特原油产量的80%依靠该油田)。
--东部海上油田,包括侯特油田,亥夫基油田(科沙各半),朵拉油气田(科沙伊朗)
第三级:科威特石油公司(KPC),1981年成立,从石油部购买石油资源并组织勘探、钻采、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是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之一;资本金82.134亿美元,资产总额274.85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合并报表),1999/2000年赢利25.76亿美元;员工13,553人,其中75%为科籍。董事会主席由石油大臣兼任,现任董事会副主席兼总裁为纳迪尔.哈迈德.苏尔坦。该企业旗下十一家公司和一个研究中心:
科威特原油公司(KOC),负责国内原油和天然气勘探、采集、油气脱离及脱水脱硫,原油管线输送,原油出口。资本金28.45亿美元,资产总额32.8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KNPC),负责炼油(拥有三个炼油厂),天然气液化,成品油出口和内销。资本金8.58亿美元,资产总额34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石化工业公司(PIC),负责化肥和石化产品生产、分配、内外销。股东权益9.67亿美元,资产总额10.7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拥有三个液氨厂(年产85.8万吨)、三个尿素厂(年产79.2万吨)、一个聚乙烯厂(年产10万吨)。控股科美合资企业“EQUATE”(年产聚乙烯45万吨、乙烯乙二醇35万吨)。
科威特油轮公司(KOTC),负责原油和成品油海运、轮船代理和天然气包装及内销。拥有37艘油轮及商船(原油轮6艘、成品油轮19艘、液化天然气轮6艘、供应船2艘),总载重能力370万吨,年经营运输4亿桶原油和2.5亿桶成品油。资本金7.247亿美元,资产总额9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航空燃料供应公司(KAFCO),负责国内航空燃料供应。资本金9.9万美元,资产总额4,398万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对外石油勘探公司(KUFPEC),负责石油天然气的国外勘探开发。在8个国家开展业务:澳大利亚、中国、埃及、印尼、巴基斯坦、苏丹、突尼斯和也门。资本金6.57亿美元,资产总额5.877亿美元(1998年12月31日)。
科威特山塔菲石油工程项目公司(Santa Fe)负责石油工程设计及有关技术服务。资本金328.5万美元,资产总额1,386.5万美元(1999年6月30日)。
山塔菲国际控股公司(SFIC)(美资控股65%,开曼群岛注册),承揽国际石油钻采开发和生产合同。拥有26座海上钻井平台,33座陆上钻塔,在16个国家开展业务。资本金5万美元,资产总额16.5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石油国际公司(KPI),负责欧洲和亚洲炼油、生产和销售。在10个欧洲国家和泰国经销量29万桶/日。资本金1万美元,资产总额32.55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总部设在伦敦。
科威特国际石油有限公司(KIPC),负责国际零售和推销业务。股东权益8.5亿德国马克,资产总额40亿德国马克(1999年6月30日)。
石化工业控股公司(荷兰,KPC全资),负责投资和金融业务。
科威特石油研究与技术中心(KPR&T)。
科威特石油产业体系配套齐全,几乎全部采用西方管理与技术(标准与规范)。KPC为百分之百的国家对石油产业的垄断企业,私营资本均不得参与,引起国内强烈不满。根据科政府财经改革方案中的私有化方案,KPC正计划进行部分改组,包括统一重复设置的维修保养系统,将油轮公司、石化工业公司和国际石油有限公司部分股份私有化等。
三、科威特石油开发战略规划
自1999年4月开始世界石油市场供不应求,油价猛涨,科威特石油收入增加,财政盈余(1999/2000财年盈余39.4亿美元),当局从今年开始加大对石油开发战略投入,全面启动因财政拮据而搁置了五年的十年规划(1995-2005)。科威特石油开发战略目标为:2000-2005年将原油生产能力提高到300万桶/日(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350万桶/日),炼油能力提高到135万桶/日。主要工程项目如下:
KPC《科威特项目》,包括:
--北部油田增产工程,计划投资70亿美元(目标是将产量由目前的40万桶/日提高到90万桶/日);
--南部和西部油田增产工程,计划投资60亿美元;
--亥夫基海上油田开发工程,计划投资40亿美元。
KOC工程项目
--北部注水一期工程, 1.183亿美元,意大利SNAMPROGETTI中标;
--131号增压站,1.216亿美元,韩国SHINWA中标;
--MAAGISH注水项目,1.212亿美元,意大利SNAMPROGETTI中标;
--中央海水厂注水一、二期工程,1.051亿美元,韩国DAELIM中标;
--23号集油站改造工程,0.943亿美元,正在评标;
--新建集油站工程,6亿美元,2001-2007年;
--南部和北部集油站扩建改造,1.5亿美元,2001-2007;
--变速驱动泵,0.279亿美元,韩国SHINWA中标;
--新计量设施,0.141亿美元,韩国现代中标;
--新输出终端,7.556亿美元,正在设计(PARSONS);
--中央汇管区,1.393亿美元,2000年11月招标;
--废水传输系统,0.384亿美元,工艺设计阶段;
--北部油田提升气系统,0.457亿美元,已截标;
--15号集油站脱水盐装置,0.275亿美元,韩国DAELIM议标;
--合成气处理二期工程,2.891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招标;
--北部罐区新油罐5座,2001年第三季度招标;
--西南部油田SCADA系统,0.608亿美元,2000年12月招标;
--西部油田SCADA系统,0.361亿美元,2000年10月招标;
--气体凝析液网络遥测,0.246亿美元,2000年10月招标;
--27号集油站脱盐轻油序列修改,0.181亿美元;
KNPC工程项目
--阿哈迈迪港原油出口码头,3.265亿美元,2000年5月韩国现代中标;
--油气脱硫装置(GOD),韩国LG中标;
--焦炭煅烧装置,0.97亿美元,韩国现代中标;
--阿哈迈迪港炼油厂修复工程,3.5亿美元,美国公司;
--第四座炼油厂,20亿美元,2002-2007年。
PIC工程项目
--甲醇和第二套氨装置改造,1.478亿美元,韩国LG中标;
--尿素厂和粒状尿素厂,0.756亿美元,意大利TECHNIMON中标;
--氨气厂更新改造10%,1亿美元,2000-2002年;
--丙烯厂项目,1.8亿美元,IKWAIT,2001-2003年;
--芳香烃联合工程,15亿美元,2003-2006年;
KOTC工程项目
--天然气运输船(LPG)建造,4-5万吨级,7艘;
--巨型油轮(ULCC),50万吨级,若干艘;
--大型油轮(VLCC),30万吨级,若干艘;
--成品油轮4万/5万/6万/18万吨级,若干艘;
四、科威特石油工程合作方式
科威特石油领域对外合作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BOT(承建-运营-移交)
目前正在启动的KPC《科威特项目》工程就是采取BOT方式。KPC于1999年11月邀请西方八大石油公司召开国际石油大会,于今年4月开始在国会辩论利用外国公司参与科威特油田开发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立法问题。该项目首先上马的北部油田增产工程遵循的两个战略方针,一是国家安全利益战略,意图在于用科威特石油利益把西方大国(首先是美国)拴在一起以抗御来自伊拉克政权的威胁,二是充分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科威特老油田以提高产量,同时降低开发成本。
北方油田开发BOT合同期限20年,经内阁批准最多可延长两次,每次5年,最长不超过30年。运营商自筹资金投资开发,但对资源和产品无所有权,而由业主支付服务费。服务费以每桶为单位计算,按标的油田总产量目标,超产部分和新增储量收益归于运营商,但指标内产量因降低开发成本所带来的利润则由运营商和业主共享。业主对运营商的投资回收及最低15%的收益给予保障或酌情补贴。
运营商(operating company)已经资审,以西方八大石油公司为基础,剔除无意向参与的公司,目前有5-6家,每个运营商在20家非运营商(non-operating company)名单中选择2-4家公司组成联合体(consortium),其中运营商投资比例不低于35%,非运营商投资不低于10%。各联合体按业主要求提出油田开发技术方案和报价,经竞标评议后将北部油田开发工程授标给其中一个最优方案和报价的联合体。
目前正在接受非运营商申请和资审,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石油公司均可作非运营商提出书面申请(包括公司综合情况、财务状况、国际经验和业绩),经KPC初审后报最高石油委员会核准列入非运营商名单。非运营商名单资审程序于11月底结束。
经资审通过列入邀请名单的公司将同业主签订保密协议,然后开放数据库让运营商研究油田性质、经济模式和财务可行性研究,提出油田开发技术方案和报价,竞标程序于2001年2月前完成。
第二种方式:EPC(交钥匙工程,设计-采购-施工)
KPC下属各公司兴建的工程项目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外国公司必须事前委托科威特籍合格公司作代理,向业主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即可被邀请参加中央招标委员会公布的工程招标。投标办法和注意事项详见本馆经商处编写的《参加科威特政府工程承包投标须知》。
第三种方式:对外投资
KPC长期积累了巨额石油资本,其下属石化工业控股公司,总部设在荷兰,专门从事境外参股、并购和间接投资业务(股票、债券和金融业务)。
此外,KPC还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活动。KPC 设在境外的全资企业有七家,参股企业有七家。
五、中科石油合作及存在问题
中科石油合作有石油贸易、石油工程承包和石油项目投资三种形式。
中科石油贸易
我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塑料原料列表如下: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原油 数量(万吨) 0 0 0 6.88 28.2 33
金额(万美元) 0 0 0 1,112 3,681 3,773
成品油 数量(万吨) 1 0.78 12 12.8 4.3 ?
金额(万美元) 117 117 2,739 2,626 934 14
尿素 数量(万吨) 20 41 20 15.7 0 0
金额(万美元) 2,771 8,670 4,454 2,971 0 0
塑料 数量(万吨) 0.0142 ? 0.0042 ? ? 16
金额(万美元) 10 80 3 1,255 4,965 9,777
液化气 数量(万吨) 0 0 0 0 0 9
金额(万美元) 0 0 0 0 0 1,512
从上表可以看出:
1)我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从1997年开始,到1999年仅33万吨,数量很小。
2)我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随机性太大,缺乏国别政策指导和统一战略。
3)我国曾经是科威特尿素的主要进口国,但从1998年开始停止进口,科方感到不解。
4)近两年我国成了PIC控股的科美合资EQUATE塑料原料(聚乙烯,高、低密度线性聚苯乙烯,聚丙烯)的主销市场之一。
石油项目承包工程合作
海湾战后,我中油、中石化参加了科威特十口油井灭火项目和阿哈迈迪炼油厂修复项目。
1995年,在两国政府关怀下,中油以EPC方式承建了近4亿美元的27和28号集油站及配套管线工程,预计今年底明年初竣工移交。1996年中港承建6,107万美元的舒埃巴油码头修复工程,已于1999年竣工移交。1997年中石化承建967万美元的储油罐项目,98年竣工移交。这三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均为一流水平,安全管理也很好,但均存在工期延误问题。
(删节)
石油项目投资合作
1988年KPC旗下PIC投资兴建我国秦皇岛化肥厂,成立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SACF),总投资5,800万美元,科威特、突尼斯股份比例各30%,中国40%。该厂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氮磷钾复合肥,1991年投产,1996年达到设计能力。目前三方股东正在讨论增资扩股问题。
1995年6月,KPC旗下KUFPEC与美国ARCO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共同投资海南崖城13-1海上天然气开发项目,总投资12亿美元,中方51%(6.12亿美元),美方34.3%(4.16亿美元),科方14.7%(1.764亿美元),1996年正式投产,初产3,300亿立方英尺/年,由CASTKE PEK POWER COMPANY运送。
1997年,KPC旗下KNPC同中石化签订了合作改造齐鲁炼油厂的意向性协议,已实地考察齐鲁和茂名两个炼厂。
蔡良智
科威特是世界石油大国之一并为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业是科威特国民经济中最大的基础产业。
石油探明储量965亿桶,占世界储量9.3%,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生产能力可开采一百年以上。天然气储量较少,仅7.6万亿立米,占世界储量1.1%,大部分为伴生气。
石油生产能力在七十年代国有化前为300万桶/日。因北部和西部油田老化生产能力递减速度快于新开发油田递增速度,本世纪末生产能力已下降到220万桶/日。欧佩克组织对科威特原油生产配额因98年油价下跌而于98年3月减产至183.6万桶/日;今年油价上涨科配额连续三次调增至214.1万桶/日。科石油大臣沙欧德9月8日说:“配额增加再多,科威特却连再多生产一桶的能力也没有了”。
原油加工能力为89.3万桶/日(国内消费30万桶/日)。有三个炼油厂:阿卜杜拉港炼油厂(25.2万桶/日),舒埃巴炼油厂(19.4万桶/日)和阿哈迈迪港炼油厂(44.6万桶/日)。今年6月25日,阿哈迈迪港炼油厂发生大爆炸,五套炼油装置遭到严重毁损,该厂炼油能力下降一半。
石油收入1997/98年105.3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88.9%;1998/99年74.3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78.2%;1999/2000年157.5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91.8%。
石油出口贸易1997年134.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4.7%;1998年8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9.3%;1999年110.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0.7%。出口数量每年1亿吨左右,其中原油和成品油的比例约为2:1。60%的原油和78%的成品油出口到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巴等;16%的原油出口美国、加拿大;12%原油和成品油出口西欧市场。出口成品油主要品种有:燃料油、粗柴油、石脑油、凝析油、液化石油气、煤油、汽油、航空汽油、柴油、沥青和硫磺等。
石油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居首位:1997年120.73亿美元,占40.2%;1998年77.78亿美元,占30.7%;1999年110.22亿美元,占37.1%
二、科威特石油产业体系
科威特石油资源开发特许权于1973年国有化后宪法规定石油资源权归国家所有,由政府严格控制。
科威特石油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分为三级:方针政策-资源控制-经营管理。
第一级:由政府内阁组成最高石油委员会(SPC),由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勒艾哈迈德.加比尔.萨巴赫任主席,全面负责国家石油方针政策。
第二级:石油部代表国家掌管地下石油资源并负责组织石油产业,以及同产油国国际石油生产组织和消费国组织等对外关系协调。石油部掌管的油田分布如下(括号内为储量):
--北部油田,包括劳代泰因油田(51亿桶),刷比里亚油田(43亿桶),拉特嘎油田、阿卜代利油田和巴赫拉油田(共4.6亿桶)。
--西部油田,包括迈纳格什油田(33亿桶),乌姆.古代尔油田(32亿桶),沃夫拉油田,法瓦里斯油田。
--南部油田,为布尔干油田(目前科威特原油产量的80%依靠该油田)。
--东部海上油田,包括侯特油田,亥夫基油田(科沙各半),朵拉油气田(科沙伊朗)
第三级:科威特石油公司(KPC),1981年成立,从石油部购买石油资源并组织勘探、钻采、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是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之一;资本金82.134亿美元,资产总额274.85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合并报表),1999/2000年赢利25.76亿美元;员工13,553人,其中75%为科籍。董事会主席由石油大臣兼任,现任董事会副主席兼总裁为纳迪尔.哈迈德.苏尔坦。该企业旗下十一家公司和一个研究中心:
科威特原油公司(KOC),负责国内原油和天然气勘探、采集、油气脱离及脱水脱硫,原油管线输送,原油出口。资本金28.45亿美元,资产总额32.8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KNPC),负责炼油(拥有三个炼油厂),天然气液化,成品油出口和内销。资本金8.58亿美元,资产总额34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石化工业公司(PIC),负责化肥和石化产品生产、分配、内外销。股东权益9.67亿美元,资产总额10.7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拥有三个液氨厂(年产85.8万吨)、三个尿素厂(年产79.2万吨)、一个聚乙烯厂(年产10万吨)。控股科美合资企业“EQUATE”(年产聚乙烯45万吨、乙烯乙二醇35万吨)。
科威特油轮公司(KOTC),负责原油和成品油海运、轮船代理和天然气包装及内销。拥有37艘油轮及商船(原油轮6艘、成品油轮19艘、液化天然气轮6艘、供应船2艘),总载重能力370万吨,年经营运输4亿桶原油和2.5亿桶成品油。资本金7.247亿美元,资产总额9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航空燃料供应公司(KAFCO),负责国内航空燃料供应。资本金9.9万美元,资产总额4,398万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对外石油勘探公司(KUFPEC),负责石油天然气的国外勘探开发。在8个国家开展业务:澳大利亚、中国、埃及、印尼、巴基斯坦、苏丹、突尼斯和也门。资本金6.57亿美元,资产总额5.877亿美元(1998年12月31日)。
科威特山塔菲石油工程项目公司(Santa Fe)负责石油工程设计及有关技术服务。资本金328.5万美元,资产总额1,386.5万美元(1999年6月30日)。
山塔菲国际控股公司(SFIC)(美资控股65%,开曼群岛注册),承揽国际石油钻采开发和生产合同。拥有26座海上钻井平台,33座陆上钻塔,在16个国家开展业务。资本金5万美元,资产总额16.5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
科威特石油国际公司(KPI),负责欧洲和亚洲炼油、生产和销售。在10个欧洲国家和泰国经销量29万桶/日。资本金1万美元,资产总额32.55亿美元(1999年6月30日)。总部设在伦敦。
科威特国际石油有限公司(KIPC),负责国际零售和推销业务。股东权益8.5亿德国马克,资产总额40亿德国马克(1999年6月30日)。
石化工业控股公司(荷兰,KPC全资),负责投资和金融业务。
科威特石油研究与技术中心(KPR&T)。
科威特石油产业体系配套齐全,几乎全部采用西方管理与技术(标准与规范)。KPC为百分之百的国家对石油产业的垄断企业,私营资本均不得参与,引起国内强烈不满。根据科政府财经改革方案中的私有化方案,KPC正计划进行部分改组,包括统一重复设置的维修保养系统,将油轮公司、石化工业公司和国际石油有限公司部分股份私有化等。
三、科威特石油开发战略规划
自1999年4月开始世界石油市场供不应求,油价猛涨,科威特石油收入增加,财政盈余(1999/2000财年盈余39.4亿美元),当局从今年开始加大对石油开发战略投入,全面启动因财政拮据而搁置了五年的十年规划(1995-2005)。科威特石油开发战略目标为:2000-2005年将原油生产能力提高到300万桶/日(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350万桶/日),炼油能力提高到135万桶/日。主要工程项目如下:
KPC《科威特项目》,包括:
--北部油田增产工程,计划投资70亿美元(目标是将产量由目前的40万桶/日提高到90万桶/日);
--南部和西部油田增产工程,计划投资60亿美元;
--亥夫基海上油田开发工程,计划投资40亿美元。
KOC工程项目
--北部注水一期工程, 1.183亿美元,意大利SNAMPROGETTI中标;
--131号增压站,1.216亿美元,韩国SHINWA中标;
--MAAGISH注水项目,1.212亿美元,意大利SNAMPROGETTI中标;
--中央海水厂注水一、二期工程,1.051亿美元,韩国DAELIM中标;
--23号集油站改造工程,0.943亿美元,正在评标;
--新建集油站工程,6亿美元,2001-2007年;
--南部和北部集油站扩建改造,1.5亿美元,2001-2007;
--变速驱动泵,0.279亿美元,韩国SHINWA中标;
--新计量设施,0.141亿美元,韩国现代中标;
--新输出终端,7.556亿美元,正在设计(PARSONS);
--中央汇管区,1.393亿美元,2000年11月招标;
--废水传输系统,0.384亿美元,工艺设计阶段;
--北部油田提升气系统,0.457亿美元,已截标;
--15号集油站脱水盐装置,0.275亿美元,韩国DAELIM议标;
--合成气处理二期工程,2.891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招标;
--北部罐区新油罐5座,2001年第三季度招标;
--西南部油田SCADA系统,0.608亿美元,2000年12月招标;
--西部油田SCADA系统,0.361亿美元,2000年10月招标;
--气体凝析液网络遥测,0.246亿美元,2000年10月招标;
--27号集油站脱盐轻油序列修改,0.181亿美元;
KNPC工程项目
--阿哈迈迪港原油出口码头,3.265亿美元,2000年5月韩国现代中标;
--油气脱硫装置(GOD),韩国LG中标;
--焦炭煅烧装置,0.97亿美元,韩国现代中标;
--阿哈迈迪港炼油厂修复工程,3.5亿美元,美国公司;
--第四座炼油厂,20亿美元,2002-2007年。
PIC工程项目
--甲醇和第二套氨装置改造,1.478亿美元,韩国LG中标;
--尿素厂和粒状尿素厂,0.756亿美元,意大利TECHNIMON中标;
--氨气厂更新改造10%,1亿美元,2000-2002年;
--丙烯厂项目,1.8亿美元,IKWAIT,2001-2003年;
--芳香烃联合工程,15亿美元,2003-2006年;
KOTC工程项目
--天然气运输船(LPG)建造,4-5万吨级,7艘;
--巨型油轮(ULCC),50万吨级,若干艘;
--大型油轮(VLCC),30万吨级,若干艘;
--成品油轮4万/5万/6万/18万吨级,若干艘;
四、科威特石油工程合作方式
科威特石油领域对外合作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BOT(承建-运营-移交)
目前正在启动的KPC《科威特项目》工程就是采取BOT方式。KPC于1999年11月邀请西方八大石油公司召开国际石油大会,于今年4月开始在国会辩论利用外国公司参与科威特油田开发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立法问题。该项目首先上马的北部油田增产工程遵循的两个战略方针,一是国家安全利益战略,意图在于用科威特石油利益把西方大国(首先是美国)拴在一起以抗御来自伊拉克政权的威胁,二是充分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科威特老油田以提高产量,同时降低开发成本。
北方油田开发BOT合同期限20年,经内阁批准最多可延长两次,每次5年,最长不超过30年。运营商自筹资金投资开发,但对资源和产品无所有权,而由业主支付服务费。服务费以每桶为单位计算,按标的油田总产量目标,超产部分和新增储量收益归于运营商,但指标内产量因降低开发成本所带来的利润则由运营商和业主共享。业主对运营商的投资回收及最低15%的收益给予保障或酌情补贴。
运营商(operating company)已经资审,以西方八大石油公司为基础,剔除无意向参与的公司,目前有5-6家,每个运营商在20家非运营商(non-operating company)名单中选择2-4家公司组成联合体(consortium),其中运营商投资比例不低于35%,非运营商投资不低于10%。各联合体按业主要求提出油田开发技术方案和报价,经竞标评议后将北部油田开发工程授标给其中一个最优方案和报价的联合体。
目前正在接受非运营商申请和资审,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石油公司均可作非运营商提出书面申请(包括公司综合情况、财务状况、国际经验和业绩),经KPC初审后报最高石油委员会核准列入非运营商名单。非运营商名单资审程序于11月底结束。
经资审通过列入邀请名单的公司将同业主签订保密协议,然后开放数据库让运营商研究油田性质、经济模式和财务可行性研究,提出油田开发技术方案和报价,竞标程序于2001年2月前完成。
第二种方式:EPC(交钥匙工程,设计-采购-施工)
KPC下属各公司兴建的工程项目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外国公司必须事前委托科威特籍合格公司作代理,向业主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即可被邀请参加中央招标委员会公布的工程招标。投标办法和注意事项详见本馆经商处编写的《参加科威特政府工程承包投标须知》。
第三种方式:对外投资
KPC长期积累了巨额石油资本,其下属石化工业控股公司,总部设在荷兰,专门从事境外参股、并购和间接投资业务(股票、债券和金融业务)。
此外,KPC还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活动。KPC 设在境外的全资企业有七家,参股企业有七家。
五、中科石油合作及存在问题
中科石油合作有石油贸易、石油工程承包和石油项目投资三种形式。
中科石油贸易
我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塑料原料列表如下: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原油 数量(万吨) 0 0 0 6.88 28.2 33
金额(万美元) 0 0 0 1,112 3,681 3,773
成品油 数量(万吨) 1 0.78 12 12.8 4.3 ?
金额(万美元) 117 117 2,739 2,626 934 14
尿素 数量(万吨) 20 41 20 15.7 0 0
金额(万美元) 2,771 8,670 4,454 2,971 0 0
塑料 数量(万吨) 0.0142 ? 0.0042 ? ? 16
金额(万美元) 10 80 3 1,255 4,965 9,777
液化气 数量(万吨) 0 0 0 0 0 9
金额(万美元) 0 0 0 0 0 1,512
从上表可以看出:
1)我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从1997年开始,到1999年仅33万吨,数量很小。
2)我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随机性太大,缺乏国别政策指导和统一战略。
3)我国曾经是科威特尿素的主要进口国,但从1998年开始停止进口,科方感到不解。
4)近两年我国成了PIC控股的科美合资EQUATE塑料原料(聚乙烯,高、低密度线性聚苯乙烯,聚丙烯)的主销市场之一。
石油项目承包工程合作
海湾战后,我中油、中石化参加了科威特十口油井灭火项目和阿哈迈迪炼油厂修复项目。
1995年,在两国政府关怀下,中油以EPC方式承建了近4亿美元的27和28号集油站及配套管线工程,预计今年底明年初竣工移交。1996年中港承建6,107万美元的舒埃巴油码头修复工程,已于1999年竣工移交。1997年中石化承建967万美元的储油罐项目,98年竣工移交。这三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均为一流水平,安全管理也很好,但均存在工期延误问题。
(删节)
石油项目投资合作
1988年KPC旗下PIC投资兴建我国秦皇岛化肥厂,成立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SACF),总投资5,800万美元,科威特、突尼斯股份比例各30%,中国40%。该厂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氮磷钾复合肥,1991年投产,1996年达到设计能力。目前三方股东正在讨论增资扩股问题。
1995年6月,KPC旗下KUFPEC与美国ARCO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共同投资海南崖城13-1海上天然气开发项目,总投资12亿美元,中方51%(6.12亿美元),美方34.3%(4.16亿美元),科方14.7%(1.764亿美元),1996年正式投产,初产3,300亿立方英尺/年,由CASTKE PEK POWER COMPANY运送。
1997年,KPC旗下KNPC同中石化签订了合作改造齐鲁炼油厂的意向性协议,已实地考察齐鲁和茂名两个炼厂。
蔡良智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