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乌干达政府开始实施“促进私营领域发展”战略,同时制订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计划,着手对当时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为顺利实施这一计划,乌政府将国有企业分为五类:政府应持有100%股权的企业、政府应持有50%以上股权的企业、政府应持有少数股权的企业(目前这类已被取消,因政府不应作为小股东)、应完全私有的企业和负债严重应立即清算的企业。
1993年10月8日,乌政府正式颁布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成立了改革与私有化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根据《条例》规定,负责实施政府制订的有关政策。为防止实施中的官僚主义,简化有关程序,加快私有化进程和提高透明度,使更多私营企业参与执行委员会的管理,乌政府1998年5月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并印制了企业私有化程序手册,规定今后所有企业的私有化都必须按这个程序进行。
私有化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商业领域,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则重点着眼于公共事业领域及大型企业。主要形式包括:公开拍卖、出让股权、转让特许经营权、出售资产、将企业全部产权卖给管理人员和雇员及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发售股票等。
目前,乌政府已对105家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包括正在清算的31家企业。其中60%以上为本国公民购买,剩余40%的大部分为合资企业购买,外资只参与了电信、重工业领域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地企业无法轻意筹措)的企业的私有化。如2000年2月,德国的Detecon 公司、瑞士的Telecel和南非的Ikwezi共同出资,以3352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乌干达电信公司51%的股份。
截止到2000年6月30日,私有化收入已达1.26亿美元。其中,1200万美元用于私有化专项支出,2340万美元用于正在进行私有化商谈的企业所需费用,2510万美元用于偿还政府承诺支付的企业债务,1485万美元用于支付雇员工资。虽然外资购买的企业数量有限,但出资额在私有化总收入中约占75%。
二、对经济的影响: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了私有化的进程,但政府总的目标基本实现。最近,乌干达制造商协会咨询信息服务中心一份评价七年来私有化成果的研究报告表明:一些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减少了政府补贴
在正式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政策之初,约137家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几乎遍及商业、贸易、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制造、保险等各个领域。这些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开工不足,严重依赖政府补贴,上缴税款只占税收总值的5%。1994年以前,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补贴累计达1.19亿美元,而同期它们所缴税款仅占税收总值的8%。
报告显示,虽然目前补贴仍然存在(主要用于补贴乌干达邮电公司、乌干达电力局、乌干达商业银行等部门),但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间接补贴已从1994年的38%降到1997年的2%,且随着结构调整和私有化的深入,特别是公共事业领域,补贴将进一步下降,政府将会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二)促进了私营领域的发展
上文提到,105家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私有化,这就减弱了政府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等经济活动中的直接作用;对仍拥有全部或部分股权的企业,政府也给予了企业高度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因此,私营领域不再抱怨政府通过不公平竞争在商业领域排挤它们。
上述企业的私有化都是遵循市场自由化的原则进行的,企业得以自由引进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等。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私有化以后,投入大幅增加(总额达1.02亿美元,其中39%用于购买机械设备、35%用于建设厂房、16%用于购买土地、10%用于其它方面投资),多数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销售增加(制造业增长42%、运输业增长53%、旅游业增长8%)、技术革新和技术转让增多。
私有化带动了投资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普遍增长。
1992-1998年间,私人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8.8%增加到1998年的13.3%,并且这一时期,私人投资开始超过公共投资。这种趋势表明,人们对经济和政府私有化政策的信心增强。
(三)扩大了持股者的范围
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发售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使一部分拥有少量积蓄的乌干达人也能参与到私有化的进程中。私有化政策的实施也带动和促进了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有两家公司的股票在乌干达证券市场上挂牌交易,为乌干达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资金运作场所,目前大约有3000乌干达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企业私有化,推动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公开、透明运行和协调管理也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因此,今后更多企业的私有化将按这一模式进行。
为使管理人员和雇员拥有更大的管理权限和能够购买国有企业,乌政府还实施了雇员持股方案和将全部产权卖给管理人员和雇员的办法。
(四)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
私有化和改革进程引发了商业领域的一系列改进行动,尤其是国有企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表现在上缴税款增加、生产力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就业机会增多。一些原为财政负担的企业,现在已为政府支出贡献税款。乌干达税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自被私有化起到1999年间,这些企业年上缴税款平均增长40%-5000%。企业私有化以后,纷纷投资改善产品结构,实行多样化生产,改进现有品牌的包装,不断推出新的品牌,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爱好和需求,平均生产能力从1993年的11%提高到1998年的51%。目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商品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改善了雇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企业私有化后,雇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工人工资增加(工资在290美元-1100美元的人数增加,工资在60-290美元的人数大幅减少)、工作环境改善,工人技能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增多,妇女就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2.4%)。
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经商参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乌干达政府开始实施“促进私营领域发展”战略,同时制订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计划,着手对当时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为顺利实施这一计划,乌政府将国有企业分为五类:政府应持有100%股权的企业、政府应持有50%以上股权的企业、政府应持有少数股权的企业(目前这类已被取消,因政府不应作为小股东)、应完全私有的企业和负债严重应立即清算的企业。
1993年10月8日,乌政府正式颁布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成立了改革与私有化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根据《条例》规定,负责实施政府制订的有关政策。为防止实施中的官僚主义,简化有关程序,加快私有化进程和提高透明度,使更多私营企业参与执行委员会的管理,乌政府1998年5月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并印制了企业私有化程序手册,规定今后所有企业的私有化都必须按这个程序进行。
私有化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商业领域,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则重点着眼于公共事业领域及大型企业。主要形式包括:公开拍卖、出让股权、转让特许经营权、出售资产、将企业全部产权卖给管理人员和雇员及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发售股票等。
目前,乌政府已对105家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包括正在清算的31家企业。其中60%以上为本国公民购买,剩余40%的大部分为合资企业购买,外资只参与了电信、重工业领域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地企业无法轻意筹措)的企业的私有化。如2000年2月,德国的Detecon 公司、瑞士的Telecel和南非的Ikwezi共同出资,以3352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乌干达电信公司51%的股份。
截止到2000年6月30日,私有化收入已达1.26亿美元。其中,1200万美元用于私有化专项支出,2340万美元用于正在进行私有化商谈的企业所需费用,2510万美元用于偿还政府承诺支付的企业债务,1485万美元用于支付雇员工资。虽然外资购买的企业数量有限,但出资额在私有化总收入中约占75%。
二、对经济的影响: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了私有化的进程,但政府总的目标基本实现。最近,乌干达制造商协会咨询信息服务中心一份评价七年来私有化成果的研究报告表明:一些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减少了政府补贴
在正式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政策之初,约137家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几乎遍及商业、贸易、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制造、保险等各个领域。这些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开工不足,严重依赖政府补贴,上缴税款只占税收总值的5%。1994年以前,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补贴累计达1.19亿美元,而同期它们所缴税款仅占税收总值的8%。
报告显示,虽然目前补贴仍然存在(主要用于补贴乌干达邮电公司、乌干达电力局、乌干达商业银行等部门),但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间接补贴已从1994年的38%降到1997年的2%,且随着结构调整和私有化的深入,特别是公共事业领域,补贴将进一步下降,政府将会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二)促进了私营领域的发展
上文提到,105家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私有化,这就减弱了政府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等经济活动中的直接作用;对仍拥有全部或部分股权的企业,政府也给予了企业高度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因此,私营领域不再抱怨政府通过不公平竞争在商业领域排挤它们。
上述企业的私有化都是遵循市场自由化的原则进行的,企业得以自由引进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等。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私有化以后,投入大幅增加(总额达1.02亿美元,其中39%用于购买机械设备、35%用于建设厂房、16%用于购买土地、10%用于其它方面投资),多数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销售增加(制造业增长42%、运输业增长53%、旅游业增长8%)、技术革新和技术转让增多。
私有化带动了投资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普遍增长。
1992-1998年间,私人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8.8%增加到1998年的13.3%,并且这一时期,私人投资开始超过公共投资。这种趋势表明,人们对经济和政府私有化政策的信心增强。
(三)扩大了持股者的范围
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发售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使一部分拥有少量积蓄的乌干达人也能参与到私有化的进程中。私有化政策的实施也带动和促进了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有两家公司的股票在乌干达证券市场上挂牌交易,为乌干达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资金运作场所,目前大约有3000乌干达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企业私有化,推动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公开、透明运行和协调管理也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因此,今后更多企业的私有化将按这一模式进行。
为使管理人员和雇员拥有更大的管理权限和能够购买国有企业,乌政府还实施了雇员持股方案和将全部产权卖给管理人员和雇员的办法。
(四)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
私有化和改革进程引发了商业领域的一系列改进行动,尤其是国有企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表现在上缴税款增加、生产力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就业机会增多。一些原为财政负担的企业,现在已为政府支出贡献税款。乌干达税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自被私有化起到1999年间,这些企业年上缴税款平均增长40%-5000%。企业私有化以后,纷纷投资改善产品结构,实行多样化生产,改进现有品牌的包装,不断推出新的品牌,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爱好和需求,平均生产能力从1993年的11%提高到1998年的51%。目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商品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改善了雇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企业私有化后,雇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工人工资增加(工资在290美元-1100美元的人数增加,工资在60-290美元的人数大幅减少)、工作环境改善,工人技能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增多,妇女就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2.4%)。
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经商参处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