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概况

发布日期:2002-08-13 17:17:00来源:lb作者:
  
  黎巴嫩在1975年内战前曾是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今天,金融业依然是黎巴嫩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性产业。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黎经济不景气,百业萧条,惟有银行业一枝独秀,支撑着这个中东小国的国民经济。国际经济学界认为,银行业已成为今天黎巴嫩经济的守护神。

健全开放的银行体制
  黎巴嫩现代银行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确立了外汇自由兑换、资金自由转移,全面开放的金融体制,并于1956年制订了“银行保密法”。
  法国托管时代组建的叙利亚银行是今日黎中央银行的前身,该行于1922年开始发行黎巴嫩本币,至1964年3月,黎镑完全取代叙镑和法朗。今天,黎巴嫩中央银行不仅负有制定并执行本国货币政策,维护和监管银行体系及金融市场的职能,并且设有银行监管委员会(BCC),银行高级委员会(HBC)和国家存款担保局(NDGI)等一系列监管机构。
  健全的银行体制加上60至70年代黎巴嫩经济发展的有利背景,至1975年内战前,贝鲁特已经成为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975年至1990年内战期间,黎巴嫩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银行业务运行依然正常,信誉并未下降。战后,随着经济重建热潮的兴起,银行业再次获得快速发展。
在黎巴嫩现有近300亿美元的公共债务中,大约70%的债权由黎巴嫩各商业银行持有,因此,银行业不仅是黎巴嫩经济的支柱,而且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产业。
目前,黎巴嫩银行的存款总额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之多,提供贷款的能力相当可观。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清算能力较强,资产经营状况比较良好。经过1997年以来的大规模资产重组,银行的经营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

黎巴嫩银行存款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营业网点遍布全国
  银行业占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截至2001年上半年,黎共有银行72家(包括20家外国资本银行),其中商业银行65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类分行和分支机构多达730个。
  由于整体经济规模有限,黎巴嫩银行的营业规模不大。在阿拉伯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11家黎巴嫩银行上榜。1999年全世界最大的1000家银行中,只有4家黎巴嫩银行名列其中。

经营环境趋于恶化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银行业经历了连续7年的迅猛发展。尽管从90年代中期开始,黎巴嫩经济就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但银行业的繁荣依然持续到90年代末期。
  90年代后期以来,作为黎巴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整体经济连年不景气的影响,银行业经营环境渐趋恶化,从1999年开始,经营状况出现逆转,存贷款总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盈利水平下降。。据黎中央银行统计,2000年末黎巴嫩的银行资产总额约合452.5亿美元,比1999年末增长11.3%,远远低于1992年至1998年年均30%的增长速率。与此同时,2000年的商业银行盈利也比1999年下降了20%。
  1996年以来,黎巴嫩银行的存款额持续增加,到2000年累计增幅高达85%。与此同时,贷款额却增长缓慢,累计增幅只有45%。1996年至2000年的平均存贷比率仅为39%。
2000年底以来银行业公布的多项经济统计指标显示,黎巴嫩银行业目前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虽然银行储蓄仍在继续增长,但美元存款的比例明显上升。黎镑存款额10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2001年以来,情况更加明显,1-4月份,黎镑存款额从125亿美元减少到113亿美元,即4个月内减少了几乎10%。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比例下降至10%,而1997年为13.5%。
  2000年,银行对私营部门的黎镑债权增长了17%,但美元债权仅增长了4.5%。而2001年头4个月,银行对私营部门的贷款几乎没有增长。1999年以来,在银行贷款总额中,对国家的贷款超过了对私营部门的贷款。2000年,商业银行认购的国库黎镑债券占了银行总资产的34.3%,而对私营部门的贷款仅占32.8%。

近年黎巴嫩银行存贷款增幅 单位: 亿美元
 
注1 : 图例1 为存款额;图例2为贷款额。
注2 : 按固定汇率1500 :1折算
  2000年底以来银行业公布的多项经济统计指标显示,黎巴嫩银行业目前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资产重组与财富的集中
  面对经营状况的恶化,黎巴嫩商业银行加强了经营结构的调整,银行之间的购并活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全国金融财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据统计,1996年以来,黎巴嫩共有20家银行被兼并,多数是被最大的几家银行收购。集中化已成为近年来黎巴嫩银行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在现有的72家银行中,最大的5家银行控制着存贷款总额的半数以上,而排名在前30名的银行则控制着存款总额的93.4%,贷款总额的91.5%,资产总额的91.7%,以及盈利总额的96.9%。而排名在最后的大约40家银行,则只能分享国内金融市场7%的份额。
  从地理分布来看,集中化的趋势同样非常突出。85%的银行总部设在贝鲁特,全国56%的银行存款额和81%的贷款额也集中在这一地区。
此外,从营业范围分析,同样存在严重的集中化倾向。在银行贷款总额中,50%的贷款投向服务业和商业,而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1.5%。
  从银行存款帐户及存款额的分布情况看,全国财富的集中化程度也非常高。
0.03%的银行存款帐户拥有存款总额的15.3%,1.94%的银行存款帐户则集中了存款总额的59%。而全部银行存款帐户的61.45%,仅仅拥有存款总额的2%。
  据预测,在银行业经营环境恶化,以及中央银行对亏损银行实行资产重组的政策压力下,今后一段时间内,黎巴嫩商业银行的购并活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银行业集中化趋势还将继续。

黎巴嫩最大银行排名(2001年一季度)


业务面临变革
  在银行贷款业务方面,截至2001年4月,黎巴嫩银行的贷款总额为303.3亿美元,其中48.8%,即148亿美元贷给私营部门,而给政府的贷款为155亿美元。实际上,从1999年底以来,黎巴嫩银行贷款中,给政府的贷款额就一直超过给私营部门的贷款额。而且,即使给私营部门的贷款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间接给政府的贷款。
  此外,在贷款的货币种类上,也发生了变化。1998年以前,银行贷款一向以黎镑作为主要结算货币。但1998年以后,黎镑贷款的数额停滞不前,2000年和2001年甚至出现下降。与此同时,以美元结算的贷款数量明显增加,从1998年底的不足2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4月的45亿美元,并且仍在保持上升的势头。

美元化趋势加强
  近年来,黎巴嫩银行存款中美元的比例不断上升,表明金融市场对黎镑的前景日趋看淡。特别是1999年底以来,美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1999年底,银行存款中美元的比例为66.6%,到2000年底增至66.8%,截至2001年6月,已经突破了72%。表明,在公共债务迅速增加,经济形势恶化,以及中东和平前景暗淡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储户对黎镑的信心正在迅速跌落。
  为了挽救黎镑信誉,黎巴嫩中央银行自2001年2月以来,多次入市干预,力图维持黎镑汇率。尽管进入2001年第二季度以后,黎镑的形势有所好转,但依然十分脆弱。

运营现状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黎巴嫩各商业银行正处于战后以来的困难时期,并面临重大结构调整。其运营情况主要存在如下特点:
1. 经济美元化趋势加强。
2. 银行资本化趋势继续保持稳定。
3. 存款总额中现金存款比重继续增加。
4. 银行经营成本上升,美元与黎镑利率的剪刀差继续扩大。

黎巴嫩银行资产总额 单位: 亿美元

黎巴嫩银行贷款结构 单位:亿美元

黎巴嫩银行存款结构 单位:亿美元


银行业与公共债务
  黎巴嫩内战结束以后,出于大规模经济重建的需要,政府大量举债,导致公共债务迅速膨胀,整个90年代中后期,债务规模以年均近30亿美元的速度急剧增长,至2000年底,公共债务总额已达到233.6亿美元,预计到2001年底进一步升至29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0%,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为了解决财政需求,政府大量发行公共债券,在通胀压力下,为吸引投资,债券利率定得奇高,其中黎镑债券利率上限竟然超过40%!
  由于黎巴嫩国内生产性投资环境不理想,投资市场狭小,加上黎巴嫩商业银行资金相对充裕,因此,高利率公共债务就成为黎巴嫩各商业银行追逐盈利的主要投资目标。内战结束后,黎政府发行的公共债券大多由国内各商业银行认购,1992年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占公共债务总额的比重曾高达62%以上。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公共债务债权掌握在各商业银行手中。
  近年来,鉴于公共债务增速过快,总数已经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70%以上,而且黎镑债券比例过大,利率过高,债务本息偿付已经达到国家财政负担的极限。
  另一方面,银行向政府大量借贷也使黎巴嫩商业银行的结构日趋脆弱。因为银行债务过于集中,国家变成了银行的最主要债务人,银行业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200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社会上挤兑黎镑的现象不断出现,黎中央银行连续抛售美元以求稳定黎镑汇率,导致国家外汇存底急剧减少,黎镑地位面临威胁,银行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增加。
  近3年来,政府奉行降低贷款利率的政策,有意识地缩小黎镑与美元贷款的利率剪刀差,减少黎镑贷款比例,从而减轻国家的债务利息负担。黎镑利率目前为11-14%,预计已经降至底线,很难继续下调。与此同时,政府正在逐渐增加外汇贷款,主要是美元贷款的比例,并且尽量增加中长期贷款,以减缓债务本息偿还压力。

黎巴嫩公共债务结构 单位: 亿美元

注1:资料来源为黎巴嫩银行联合会月度报告。
注2:内债指黎镑债券,外债指外汇债券,外汇债券中相当部分为黎商业银行持有。

黎巴嫩银行保密法与洗钱问题
  黎巴嫩于1956年9月3日通过银行保密法,由于执行严格,国际上一向认为黎巴嫩是洗钱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在国际反洗钱组织(GAFI)2000年和2001年公布的洗黑钱国家名单中,黎巴嫩连续两年榜上有名。
  黎巴嫩银行保密法规定,只有当银行客户本人或其继承人,或其财产受馈赠
人提交书面要求;客户宣布破产;银行与客户在银行业务中发生争议;公共行政部门反对腐败需要收集证据;银行间就各自客户的银行帐户问题交换信息。等等上述情况下,方能对黎银行帐户予以解密:
  为维护黎巴嫩在国际金融界的声誉,及其中东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避免遭到国际金融界的制裁,黎巴嫩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措施,力图“洗刷”恶名,并希望得到GAFI的认可,争取从“黑名单”上除名。
  1998年3月16日,黎巴嫩制定了第673号反麻醉剂和毒品法令,规定在银行业务中对毒品活动非法利润予以惩处。
  2001年4月20日,黎巴嫩议会通过了第318号反洗钱法令,并向GAFI提交了落实318号法令的具体方案。由于GAFI对黎巴嫩的反洗钱立法与其历来奉行的银行保密法能否并存不悖表示怀疑,黎中央银行又于2001年5月18日通过第7818号决议,确定了对银行金融业务实行监管的程序,以此表明黎反对洗钱活动的决心。
  上述第318号反洗钱法规定,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对银行帐户予以解密,这些情况包括:涉及黎巴嫩法律确定的洗钱活动,例如种植,制造并贩卖毒品,有组织的犯罪,恐怖活动,非法武器交易,非法盗窃或转移公共或私人资金以及资金所有权,以及伪造货币或官方文件的活动等等。
  至于申请解密的程序,黎巴嫩法律仍然做出了极为严格的限制,首先,必需由权威司法机关或银行高级委员会提出解密要求,并且只有专门的调查委员会才有权做出解密的终审决定。按照318号法令第6款规定,该委员会为独立的具有法律权威的实体法人机构,由包括中央银行总裁,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具有银行高级委员会成员资格的法官,以及由内阁任命的专员,共4名成员组成。

黎巴嫩中央银行

1 简史
  黎中央银行前身是在1919年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法国一家公司出资2500万法朗注册建立的奥特曼银行基础上,在法国托管时代,改称叙利亚银行并发行叙镑逐渐取代了奥特曼银行使用埃镑的功能。1922年该行开始发行黎货币部分代替叙镑和法朗,直至1964年3月完全替代叙镑和法朗。黎镑面值实际上是以固定汇率形式与法朗挂钩。1924年当叙黎还是同一国家时,央行改称黎巴嫩叙利亚银行(BANQUE DE SYRIE DU LIBAN)。1999年9月以来,央行将黎镑兑美元目标确定在1美元兑换1501-1514黎镑之间,并成功地维持了黎镑汇率相对稳定。
历年黎镑对美元汇率 单位:1美元:黎镑


2 职能
A 维护本国货币的安全
B 维护国家经济稳定
C 维护和保持银行体系的健全
D 发展货币及金融市场
为实现上述职能,央行协助政府稳定货币汇率;监控清算;制定贷款限制等银行法规。

3 机构及部门组成
A 中心委员会:
人员组成:行长1人;副行长4人;财政部总司长1人;经贸部总司长1人。
B 职能部门:
财务部/银行部/分行部/金融市场部/营业部/外汇和国际营业部/外国研究部/
秘书处/信息技术部/审计部/人事部/发展培训部/房地产及金融资产部/采购维修部/经济数字研究部/法律部/金融管理部/机构发展部。
银行监管委员会(BCC)/银行高级委员会(HBC)/国家存款担保局(NDGI)

4 颁布的重要银行法律:
1956年9月3日央行出台《银行保密法》。
2001年4月26日颁布实施第318号《反洗钱法》。

黎巴嫩保险业
  黎巴嫩保险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12%的平均水平。1999年,黎巴嫩人均用于保险费用支出为100美元,同样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截至2001年3月,黎巴嫩共有保险公司64家,其中黎巴嫩本国资本保险公司有57家。外国保险公司大多以参股形式,与黎巴嫩公司合资经营。此外,亦有一批跨国经营的再保险公司在黎设有办事处。
  截至1999年末的统计显示,黎巴嫩所有保险公司的自有资本为1.87亿美元,比1995年末的1.11亿美元增加约70%。其中黎巴嫩本国保险公司的记名资本截至2000年底为1.96亿美元。
  平均每家保险公司年收保险费额,从1995年的300万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600万美元。
  2000年,由于经济疲软,消费能力下降,黎巴嫩人均保费支出同比减少15-20%,导致保险业整体赢利水平下降。
  1999年6月18日法律旨在整顿保险业,提高行业经营能力,同时加强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主要内容包括:
1. 提高黎巴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将公司最低资本金限额从20万美元提高到150万美元,承保金额从2万美元提高到23万-80万美元;
2. 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监管,对经营者提出更严格的专业要求;
3. 加强国家监管力度,成立由内阁直接领导的监管委员会。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