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概况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是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私营经济占主要成分。
黎巴嫩国内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西亚腹地,毗邻叙利亚、约旦,与欧洲、北非诸国隔海相望,曾经是东西方,以及欧洲与阿拉伯世界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素以贸易立国,国人亦多有经商传统。
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地理因素导致黎巴嫩经济结构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殊性。自上世纪40年代独立以后,至70年代中叶,黎巴嫩逐渐形成以金融、贸易、旅游、侨汇为其经济4大支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工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经济模式。60-70年代,黎巴嫩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曾经超过70%。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逐渐演变,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相对较高,不亚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标准(参见下图)。
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黎经济发展较快, 1943-1974年是黎当代史上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刚刚独立的黎巴嫩,以其自由经济政策,阿拉伯属性,与西方国家的传统关系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一系列鼓励国内外资本发展的政策法规,成功地培育了金融服务、转口贸易、旅游休闲以及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在中东地区的中心地位。加上温润的气候与秀丽的景色,使黎赢得“中东瑞士”美誉,贝鲁特也曾被世人称为“小巴黎”。
1975年-1991年内战中断了黎势头良好的经济发展进程,战争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650亿美元,资金大量抽逃,优秀人才严重流失,国家经济元气大伤。与此同时,地区内其它国家的经济相继崛起,取代了黎巴嫩曾经独享的有利经济地位。历史发展机遇的丧失,以及中东和平进程屡遭挫折,使战后黎经济的重新崛起面临严重挑战。
据统计,2000年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为164.62亿美元,人均GDP为4115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属中上等水平。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